循环小数教学反思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619918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小数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循环小数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循环小数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循环小数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循环小数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循环小数教学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一、亮点一、亮点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我在教学时,改变教材中从单调的计、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我在教学时,改变教材中从单调的计算引出概念的做法,而是创设情景,算引出概念的做法,而是创设情景, 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上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上课一开始我就引用了一个老掉牙的故事:课一开始我就引用了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从前有座

2、山,山上有个庙,庙里住着老和尚和小和尚。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个庙,庙里住着老和尚和小和尚。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住着老和尚和小和尚。一天,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住着老和尚和小和尚。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有什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有什么规律?由此让学生初步感知循环现象。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么规律?由此让学生初步感知循环现象。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在重复出现,然后接着追问:在重复出现,然后接着追问:“这个故事讲几遍才能讲完呢?这个故事讲几遍才能讲完呢?”使学生知道这个故事是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内容不仅重复使学生

3、知道这个故事是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内容不仅重复出现,而且是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出现,而且是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 “4遍故事内容后要用什么遍故事内容后要用什么符号表示呢?符号表示呢?”这个问题的设计同时也为无限小数的写法奠定这个问题的设计同时也为无限小数的写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种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种“不断重复不断重复”的现象数学上叫的现象数学上叫“循环循环”。 生活中还有象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无穷无尽的现象生活中还有象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无穷无尽的现象吗?你能举例吗?吗?你能举例吗?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循环现象,使学生在交流中进通过寻找生活中的循环现象,使学生在交流中进一

4、步加深对循环现象的理解,同时体会到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一步加深对循环现象的理解,同时体会到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知识,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是学生较难准确地掌握和表述是学生较难准确地掌握和表述的一个概念,特别是表述其意义的的一个概念,特别是表述其意义的“从某一位起从某一位起” 、 “依次依次” 、 “不断不断” 、“重复出现重复出现”等抽象说法,学生难以理解。这节课的内容也较多,等抽象说法,学生难以理解。这节课的内容也较多,我打破教材编排顺序,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灵活处理教材。新知我打破教

5、材编排顺序,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灵活处理教材。新知探究中我先出示了两组式题第一组:探究中我先出示了两组式题第一组:2.43= 7.525= 第二组:第二组: 326 = 2.711= 让同学们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第一组让同学们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第一组式题可以除尽,商的小数位数是有限的,第二组题除不尽,商的小式题可以除尽,商的小数位数是有限的,第二组题除不尽,商的小数位数是无限的,从而认识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并通过分类习题数位数是无限的,从而认识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并通过分类习题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然后继续利用第二组式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然后继续利用第二组式题让学生

6、观察比较商的特点,思考题让学生观察比较商的特点,思考: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尽量多给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尽量多给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然后猜测下一位,下两位商,然后通过验证得出结论。使学生对循然后猜测下一位,下两位商,然后通过验证得出结论。使学生对循环小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次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循环小数的概念,环小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次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这样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给学生这样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给学生提供

7、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成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3、教学重点落实到位。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教学重点落实到位。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新知探究的过程中,在习题的处理上也体现的非常到位。如:在习题的处理上也体现的非常到位。如:其中有一判断题:其中有一判断题:3232.323232.32是循环小数。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那它是一个什么小是循环小数。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那它是一个什么小数?(有限小数)在此基础上,一

8、改题目:要使数?(有限小数)在此基础上,一改题目:要使 3232.323232.32 成为循环成为循环小数,应怎么改?小数,应怎么改?13.24324313.243243 可写作可写作 13.2413.24 也是让学生判断对也是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强调循环节必须在一个数的小数部分。这样设错,并说明为什么?强调循环节必须在一个数的小数部分。这样设疑,一是能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思考,疑,一是能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思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的认识,二是注意了结合数学内容训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的认识,二是注意了结合数学内容训练学生运用概念

9、进行判断、推理,而不是满足于学生简单地回答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而不是满足于学生简单地回答“是是”或或“不是不是”,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和,这样就能培养学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和“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或叙述理由的能力。不仅教学重点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或叙述理由的能力。不仅教学重点得以落实,得以落实,更可以将难点分散,各个击破。更可以将难点分散,各个击破。4、思维拓展题的处理追根溯源,让学生不仅知道这道题这样、思维拓展题的处理追根溯源,让学生不仅知道这道题这样做,更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并通过一道题的探究,理解掌握一类做,更应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并通过一

10、道题的探究,理解掌握一类题及其变式题的解法。题及其变式题的解法。如:循环小数如:循环小数 1.360360 小数部分第小数部分第 50 位上的数字是几?位上的数字是几?前前 28 位的数字之和是多少位的数字之和是多少/生列式:生列式:503=16(组)(组)2 答答:是是 6.师提问:这里的师提问:这里的“3”表示什么?是循环节中的第一个数字吗表示什么?是循环节中的第一个数字吗?使学使学生明白生明白“3”是循环节的位数,每是循环节的位数,每 3 个数字为一组。个数字为一组。师追问:如果余数是师追问:如果余数是 1 或者没有余数,那这个数字又会是谁呢?或者没有余数,那这个数字又会是谁呢?第二个问

11、题:生列式:第二个问题:生列式:283=9(组)(组)1 (3+6)*9+3=84师提问:这里的师提问:这里的 3+6 表示什么?生:每组数字之和。表示什么?生:每组数字之和。追问:余数是追问:余数是 1,为什么要加,为什么要加 3 呢?使学生明确余数呢?使学生明确余数 1,表示剩下循,表示剩下循环节中的第一个数字。环节中的第一个数字。继续问:如果余数是继续问:如果余数是 2,那又要加几呢,那又要加几呢?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此一类题的解法。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此一类题的解法。当然,在这节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当然,在这节课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1、在练习的设计中对

12、于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可以增加混循在练习的设计中对于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可以增加混循环小数的形式,同时也可以增加循环小数与无限不循环小环小数的形式,同时也可以增加循环小数与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区分,使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循环小数。其次由于循环数的区分,使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循环小数。其次由于循环小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循环小数,小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循环小数,但在教学中仍忽略了这一点。但在教学中仍忽略了这一点。2、我在教学中过多地注意预设,使教学放不开手脚,环节安排趋我在教学中过多地注意预设,使教学放不开手脚,环节安排趋于饱和,这样压缩了学生思维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特别是环节于饱和,这样压缩了学生思维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特别是环节预设应在于精、在于厚实。预设应在于精、在于厚实。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为更多的学生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为更多的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