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卷作文分析及例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18923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8.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卷作文分析及例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卷作文分析及例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卷作文分析及例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卷作文分析及例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卷作文分析及例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卷作文分析及例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卷【真题回放】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洞穴里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只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几天后, 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他们在想,是不是几只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要求: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材不限,诗歌除外,完成作文。【分析点评】此道作文题, 秉承了江苏自主命题以来浓郁的人文关怀,与以往相比, 有四大主要变化:一是在主题预设上,由过去的关注生活、诗意思辨变为关注自然、敬畏自然;二是在命制思路上,由过去的“话题作文”“新命题作

2、文”变为“新材料作文”;三是在材料写作上,由过去的思辨为主变为叙事为主;四是在立意指向上,由过去的“散乱无章”变为“集中明确”。此道作文题有三大亮点:一是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人迹罕至的山洞”表明是未开化之地,动物、植物静美生长,而探险者也是“无意中”走进,他们发现了蝴蝶,然后“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材料所传达出来的探险者是充满对自然的敬畏的,不去打扰那些自然深处的原生民;如果无意之间打扰了,可能“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更妄谈现在对生态和自然的破坏,以及在破坏之后虚掩的矫饰。二是体现出对立意的引导和凸显。新材料作文与传统材料作文不同,不能抓住材料中某一个或几个关

3、键词或某一句话来立意,而应该抓住材料的“核心语义” 来审题立意。特别是此则材料出自于读者2011 年第 4 期,与原文相比,改动较大。以优雅有节制的语言,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细节描写的准确传神,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如亲历一般,最后一句“恍然大悟” ,更是明确点题。很容易消除紧张,从而准确审题立意。这体现出命题者对考生的尊重。这在高考试题命制中难得一见,却饱蘸深情。三是体现出对考生的尊重和教学引导。材料的叙事风格体现出对考生的尊重,这一点,也可以从选用“新材料作文”这一命制方式可以看出“不与学生为敌”,以学生训练有素的方式,保持了“所练”与“所考”的一致性。如材料“恍然大悟”所言,可以想象

4、:如果我们的考生在考场上看到的不是自己一直训练的“新材料作文”,而是其他创新的命制方式,他们也会“恍然大悟”:也许“新材料作文”更适合吧,高考命题者“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而现在,看到了自己训练有素的“新材料作文”,可能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一点。 这道作文题对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首先它尊重了日常作文训练体系和方式,使得教师之教、学生之作显得有信心,有准备,有承受;其次,引导了一种静美的人生价值取向,“文如其人” ,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做好人,提升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识见是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智慧的前提;三是倡导了一种智慧的写作价值取向,要写好作文,关键在平时历练。 “好

5、作文是写出来的” 、 “好作文是阅(读)出来的”,应该成为写作训练的价值追求。要写出好作文, 首先要想好。 没有对人生的一点想法,没有一种人生智慧与识见,靠“宿构” 、 “东拼西凑” 、 “临时抱佛脚”是无法写出好作文来的。这样分析看来,江苏高考作文的立意主要在三个维度:一是人文大爱。关爱自然,哪怕是一群微小的蝴蝶,人类都得给他们让路,说得更加严重点,给他们活路。二是生态情怀。 蝴蝶迁徙, 微弱的翅膀煽动着生态的不安与无奈,我不知道这柔弱的翅膀能否煽醒人类越来越物质化的大脑,人类还能不能从蝴蝶的迁徙中真正醒悟过来,被破坏的生态留给了人类,人类要不要停滞贪婪的脚步?能不能维修这失衡的生态?三是人

6、文与生态的交织。生态的维修离不开人文情怀,蝴蝶是见证者, 见证着代表良知依存一族的人类反思自身对于自然的破坏。此种维度入文, 文章比较容易写充实,以人文为视角, 透视生态破坏的可怕与现实,立足当下,从生态情怀的高度观照社会开发与发展,一定能写出深度。【佳作展示】 安然相对不惊飞江苏一考生面对人类一往无前的探索,自然如同洞壁上栖息的美丽蝴蝶,向纵深之处隐匿而去。我们,或许早该意识到,是时候了,对环境应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美国有一首流传已久的诗:“在田纳西放一只坛子,原野上的一切将绕此重新展开。”这,无疑是将人的影响置于了世界的中心。人,在所向披靡的征途中为自己加上了无上的尊冕。的确, 天地

7、有大美, 壮阔无垠, 可天地又是如此的脆弱,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其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注定会成为人们想要承担却又无法承担的重任。对此, 我们可以做的并不很多,只有在一开始便小心翼翼,不误闯入自然不容侵犯的领地。对自然环境保有一定的距离,实在也是出于一种对人自身的保护。自然脆弱, 人实则更为脆弱。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无往不胜的,而作为个体,又何其渺小。试想,当我们大呼“山登绝顶我为峰”时,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对于高山的畏惧与不安。而面对后退的蝴蝶以及更多逝去的美丽, 我们追随的脚步里又还凝聚着多少无奈与担忧。我相信频发的灾难是自然备受重压后愤怒的呐喊。人会不会有一天像古龙所描述的盖世英雄

8、,“登上了山顶,却发觉自己已一无所有。 ”那样的人类会不会感到万分的孤独与惶恐?其实, 人完全可以与自然一同诗意地栖居,其关键在于不互相侵扰,不事征服。古人也寻幽探险,也流连于“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但他们的态度是如此的虔诚而小心。他们只是竹杖草鞋,手攀足踏,也适可而止。我以为,这样的探险,才是真正触摸了自然的心跳,却不将其惊扰的方式。如此,既将人的环境诗化,也使万物自然的环境留得一份清静。我们可以自在地欣赏环境所赠予的天光云影,花柳水月,却切不可去探求、征辟自然的禁地。古人所谓“天人合一” ,我宁愿将其理解为是人在天地之间安详地栖息,而让心神畅游于世界。很喜欢陆放翁一句词:

9、 “沙鸥相对不惊飞。 ”这固然是说人要少机心,但人若能对环境毫无机心,不事窥看,自然想必也可与人安然相对不惊飞了。【点评】文章开门见山, 直接从材料中引出观点: “对环境应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接着 从自然界的脆弱的一面说起,指出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自然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避免闯入自然不容侵犯的领地。然后进一步指出,对自然环境保有一定的距离,其实也是出于对人自身的保护,因为在自然界,人又是最为脆弱的一环。最后点明,人完全可以与自然一同诗意地栖居,即如同文章题目所言:安然相对不惊飞。 行礼,为了远方的美江苏一考生不要走得太近,惊走了沉眠的美。美丽的生物是自然的精灵,它们有灵慧,

10、 会选择自己的栖居之所。幽兰必绽于空谷,其香才悠远幽邃; 最美的蝶必栖于幽暗的洞穴,其美才神秘而惊艳。生长于僻远之处,才有出尘的气质,也许深山千万年的岑寂让时空保持了一份古朴,给予它们明净与灵动。然而很多人是不懂得美的,甚至出于爱美之心摧残了它。不必说蝴蝶被制成标本而枯萎,鸟鸣在笼中喑哑,就是一些心怀善念的人,也会在无意中酿成悲剧。林清玄的 放生鸟 里,鸟与龟被一捕再捕,一只龟的甲壳上刻满了放生者的名字。仿佛一个悖论, 爱造成的伤害触目惊心。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反复伤害的轮回?只因走得太近,抓得太紧,不懂得保持一段距离。纯净的美总在远离尘世的僻远之地,譬如青藏高原上起伏的雪峰,与高远的天宇相厮磨

11、。“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其实自然已在沉默中说得清清楚楚:有人之处就有喧嚣,有污浊,有说不清的变数,所以,好山好水都躲得远了,就像高傲的隐居者,不欢迎人们打扰。可人们终究没有读懂。 即使读懂了,恐怕我们也不会停下脚步。我们抑不下对世界的好奇,也压不下征服荒野的欲望。即使如此,我们仍应懂得适度地保持距离,保持对美的尊重。川端康成说: “凌晨四点,我发现海棠花未眠。 ”那黎明的薄雾里摇曳的花枝,脉脉地昭示着,告诉我们,不要走近,否则梦就破了。朱成玉说“见到美,请行个礼”,行礼即是尊重,留有尊重,或许我们还不至惊走全部的美。在洞中探险的几人,看见山壁上的蝴蝶,于是放轻了脚步。当我们看见蝴蝶远去,定不

12、能再追,应当熄灭蜡烛,默默退出,那退出的脚步和熄灭的蜡烛,是对美的行礼。作为无数爱美之人的一员,我曾深深惊诧于美的脆弱,也曾因无心之失,怅恨于美的远去。我渐渐明白,追寻美的最佳姿势,不是窥视和攫取,而是敬礼。古人言“亲而不狎”, 诚不欺我。所以我小心翼翼,唯恐惊走潜藏的美。我希望,遥隔黎明的薄雾微微鞠躬,只为一处令人感动的美。【点评】这是一篇充满灵气的佳作,语言灵动,思想深刻,富有诗意美。首先打动人的是本文深刻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美丽的生物是自然的精灵,它们有灵慧,会选择自己的栖居之所。幽兰必绽于空谷,其香才悠远幽邃;最美的蝶必栖于幽暗的洞穴,其美才神秘而惊艳。生长于僻远之处,才有出尘的气质,也许深山千万年的岑寂让时空保持了一份古朴,给予它们明净与灵动。”作者选取“幽兰” “蝴蝶”这些富有古典色彩的意象,为文章营造了一种古典之美。本文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段落划分较为随意自由,多以三两句话为一段。这就使文章显得灵活,不板滞。最后一句“我希望,遥隔黎明的薄雾微微鞠躬,只为一处令人感动的美”,极富形象感和诗意美,读来让人不禁内心一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