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语境下的宝丰民间演艺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615648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7.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语境下的宝丰民间演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民俗语境下的宝丰民间演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民俗语境下的宝丰民间演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民俗语境下的宝丰民间演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民俗语境下的宝丰民间演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俗语境下的宝丰民间演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语境下的宝丰民间演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民俗语境下的宝丰民间演艺绪语: 如果单从曲艺说马街书会,单从杂技看赵庄魔术,那就会使人感觉它们只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未免显得太单薄了,太单纯了。应该站在民俗的广度和深度上来审视马街书会与赵庄魔术,将两者整合为“宝丰民间演艺习俗”,这样就能够解读到两个民俗事象的丰富而又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而探寻到它们的社会学意义和人类学价值,也有利于从整体上予以保护和传承。一、 宝丰演艺的概念整合现在,人们习惯将宝丰县的马街书会和赵庄魔术分开来看待,学术界也将它们分开来研究。从表现形式看,曲艺说唱和杂技魔术是两个行当, 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2007 年在普查和认定 “河南经典民俗”时,也将马街书会和赵庄魔术分

2、别独立地进入了命名名单(笔者参与了这项工作,当时也觉得很正常)。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逐步开展和深入,感觉到在一个县域之内将马街书会和赵庄魔术这两种演艺分开来保护和传承,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马街书会的表现形式是演唱艺术,赵庄魔术的形式属于形体表演艺术,从本质上讲,都属于表演艺术。说唱和杂耍在古代归为“百戏”之中。曲艺中有一个“衔灯大鼓”,融杂技和说唱于一体。赵庄魔术在演出时,节目以魔术为主体,另外配有模特表演、歌曲、木偶等,混搭成一场演出。艺术形式上的分类是人为作出的,只是为了便于认识和区别。如果把马街书会和赵庄魔术放在民俗语境之下,则自然而然地联系成一体了。所以,笔者赞成和主张把马街书

3、会和赵庄魔术两个艺术现象归纳为一个概念:“演2 艺” , “民间演艺”, “乡土演艺”;加上地域名称,称为“宝丰民间演艺” , “宝丰民间演艺习俗” ,可以简称为“宝丰演艺” 。从马街书会到赵庄魔术,它们之间也有着一个历史递进的内在联系。马街书会即使从明末清初时期算起,也有三四百年历史。赵庄一带,民间古有魔术之风,但其兴盛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是不是可这样说,马街书会是赵庄魔术的一个源头(或者说是源头之一),赵庄魔术是马街书会的一个延续和拓展。把马街书会和赵庄魔术整合为宝丰演艺去称呼,去研究,去推介, 11 大于 2,两者相得益彰。这种整合概念并不排斥它们各自的子定义,也不会影响各自的保护和传承

4、。二、跳出文化说文化宝丰县委宣传部樊玉生副部长曾主编过两本介绍“宝丰文化现象”的书,一本叫马街书会,另一本叫赵庄魔术 ,这两本书编得不错。在两书中有一段话概括得很好,大意是:赵庄魔术是群众用“非物质”的形式,找到一个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渠道,被文化部一位主管演出的司长呼之为“一种创举”, 视为“宝丰文化现象”。司长这番话是站在政治高度讲的,是站在政策层面上讲的,是站在党和政府的角度上讲的。我欣赏这番话讲得很实在,也很到位,在于说出了宝丰演艺习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及其现实意义。如果用“形而下”的视角来审视宝丰民间演艺习俗,会体悟到这样一个道理:中原地区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但多少个世纪

5、以来,人口越来越多,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成为影响全社会和谐与发3 展的大问题。勤劳而又智慧的中原农民,用“非农业”的方式,用“非物质”的形式,用文化“软实力”,实现就业,拓展生存和致富渠道,充分彰显出中国农民的顽强的生存、生活能力,和伟大的创造精神。所以,保护、保存和传承民间演艺习俗,绝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它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原经济区,都具有极大的文化支撑作用和经济价值,都有着显著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如果用“形而上”的视角,来审视宝丰民间演艺习俗,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认识:民间演艺实现了农民的自我救济、自我

6、就业、自我生存、自我完善、自我解放、自我发展,进而提高了自身素养,健全了农民人格,有了农民的尊严,提高了农民的社会地位,使农民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宝丰人是把演艺当作文化产品来做的,把演艺当作谋生的门路,把演艺当作饭碗,把演艺当作致富的渠道。如果我们离开了这个基本,抽象地去空谈文化,则会把民间演艺“化”到了云彩眼里了。三、从说唱习俗到文化生态保护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当它演变成为一种民俗后,其文化因子就像水一样渗透到了民俗的土壤之中,被“化”到了所依存的环境之中。而任何一种民俗事象,都滋生于传承于特定的人文背景和自然环境之中。我们常常会问:为什么马街书会和赵庄魔术能出现在宝丰,而不出现在其他地方呢

7、?如何把人文背景和自然地理,也就是“文态” 、 “生态”的东西和宝丰民俗社会,和民俗心理,和地域习尚,和宝地人性格等“活态”的东西联系起来呢?4 河南省 2008年关于建立八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文件中为宝丰的定位是“宝丰县以魔术演艺产业为支柱,构建魔术演艺文化试验区”。请注意,这个定位忽略了马街书会。在由北京一个叫天智的公司编制的河南省宝丰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 规划文本 ) 中将宝丰文化主题定位于“民间演艺之都, 中华魔术之乡”。由河南文化产业研究院编制的宝丰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整体策划方案,将宝丰文化主题定位于“中国民间演艺之都,平民百姓休闲港湾”。这两个规划和策划文本中,都明确提出来“

8、民间演艺”的概念,在文本中也包括了马街书会和赵庄魔术。马街书会是请外地艺人(也包括本地艺人)来本地演出,挣本地人的钱;赵庄魔术是本地艺人到外地去演出,挣外地人的钱。一个出,一个入。马街书会的花销不是很大,书会状元最高才3000元。赵庄魔术据当地统计,年收入3 亿多元。“顺差”巨大。如果嫌马街书会是只花钱不挣钱,把它取消了,单发展赵庄魔术,行不行?我说不行。马街书会已经成为赵庄魔术的人文环境条件和民俗环境条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正因为有了“请进来”,才有了“走出去”。一阴一阳, 合乎易理。 阴阳平衡, 才能够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现今,马街书会由于宝丰县重视,马街十三会成了“节会”,规模越来越大,

9、参会人气越来越旺。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偌大的书会现场中, “亮书”的越来越少, “写书”的越来越少,书会的“内核”在萎缩。原因很多,我了解到的一个原因,还是民俗在起作用。马街书会存在的土壤,是民间“唱愿书”的习俗,民间有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唱三天愿书的习俗。最先是向神5 灵唱愿书,许愿后得以实现了,兑现诺言,唱愿书是还愿的一种方式。宝丰人特爱唱书,就像浚县人爱唱大戏,现在则爱放电影一样。后来唱愿书扩展到了俗间,有了什么大事喜事,盖房子娶媳妇,孩子考上大学什么的,不管事前是否曾向神灵许过愿,也要唱几天书,庆贺庆贺。现今,唱书还愿、庆贺的人家少了,写书的人家少了,来宝丰马街亮书的艺人也就随

10、着越来越少了。从细微处着眼,要保护和传承马街书会,需要培育写书唱书的习俗,使其延缓衰退的趋势。唱愿书习俗是十三马街书会的源头活水。宝丰县发动和组织县里单位到书会现场观书写书,是一项很得力的举措,时间长了,就会形成惯例,形成风气,也许会发展到竞相写书的程度。从非遗保护层面上看,将马街书会和赵庄魔术整合成宝丰演艺,有利于形成和建设“宝丰演艺习俗文化生态区”,也便于从整体上系统地保护和传承宝丰演艺。文化改革实验区是一个政治和历史概念,它和文化生态区在某一个时期中可以是重叠的。宝丰地区有浓厚的佛教和民间信仰的背景,香山寺、白雀寺、三姑坟一带是中国菩萨妙善成道之地。妙善菩萨与其说是中国化的佛教神祇,毋宁说是佛教化了的中国女神形象。菩萨信仰在中国民众中有着广泛而又深入的影响,对宝丰民间演艺习俗的形成不无影响。另外,伏牛山区道教信仰普遍,道教布道的手段之一就是说唱。结语: 总而言之,有一点认识是:就曲艺说马街书会,就杂技说赵庄魔术,就文艺说演艺,显然已经说不到位,说不透彻了。所以,我赞成和主张把宝丰民间演艺(马街书会和赵庄魔术)当6 作一种民俗事象来看待,来认识,来研究,来保护和传承。(2012,宝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