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徕卡旁轴相机看徕卡文化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600166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4.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徕卡旁轴相机看徕卡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从徕卡旁轴相机看徕卡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从徕卡旁轴相机看徕卡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从徕卡旁轴相机看徕卡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从徕卡旁轴相机看徕卡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徕卡旁轴相机看徕卡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徕卡旁轴相机看徕卡文化(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话是如何缔造的?从徕卡旁轴相机看神话是如何缔造的?从徕卡旁轴相机看 徕卡文化徕卡文化前言前言不管是从特殊领域的军事武器,还是到消费领域的汽车、手表,只要说到精密机械,那么最顶级的必然是德国品牌。几百年来,德国人以其严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公众心目中树立了德国精密仪器的高品质形象。太多世界知名品牌源自德国,每个品牌都是一个传奇。而在摄影行业里,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品牌无疑也是来自德国,那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其中一个传奇徕卡。徕卡这个字眼到如今已经不完全是一个相机品牌,经过近百年的历史,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从 35mm 相机的鼻祖,到缔造如今依然屹立不倒的神话,徕卡已经拥有了更多更深远的含义,它诠释着

2、历史、诠释着徕卡文化、诠释着一种精神。多少年来,这个红色的 Leica LOGO 成为多少摄影者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人们给予了它太多的褒奖。它不仅是品质的象征,同时也是身份的象征。关于Leica 的感人故事也是数不胜数,甚至有人说:只要你有台 Leica,你可以做任何事情。虽然在现在这个数码时代,相机厂商的主要阵地早已从德国转移到了日本,在这个机器更新换代频繁的年代,人们热衷于探讨着谁谁谁又发布了什么新机器。而一款新相机往往上市一两年,就离被淘汰不远。于是,这厢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戏码,那边厢,却是一群近乎偏执的狂热分子,正在费尽心思寻找年代久远的那些徕卡老相机。前不久一个朋友淘了一部二

3、手的 M6,虽然成色旧了点,可是一切运转正常,而在徕卡相机里,历经五六十年乃至七八十年的机器,只要保护得好,如今依然可以正常使用。试问现在的电子化相机有几个能做到呢?这就是经典和快餐的区别吧。这也是人们为徕卡着迷的原因之一。到如今,徕卡依然为众多人所狂热迷恋着,历史愈加久远的徕卡相机,不仅没有被时代所淘汰,反而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显得弥足珍贵。借由本次旅美华人叶又新老师在中国举办的第一次徕卡文化展,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有着 80 多年历史的传奇品牌的发展过程。有感于叶老师办展的初衷对于我们,一个发展中国家,处于来料加工、劳务输出、合资办厂、缺乏国际独立知识产权产品的中国,能从这里面找到什么?要从

4、这里看到我们自身的现状,要从这里开始反省我们“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我们真正需要的试什么?是的,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刻苦精进的精神、需要的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自我准则。神话是如何缔造的?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溯到 1913 年,让我们一起走过历史长河,看徕卡的荏苒变迁吧起因起因徕卡相机的历史,要追溯到 1911 年,让我们永远记住奥斯卡巴纳克这位伟大的先驱。巴纳克先生早年曾经在蔡司工厂做技师,1911 年,巴纳克先生经过朋友介绍进入了徕茨公司。当时的徕茨公司坐落于德国中西部,一个绿色山丘之间名为 Wetzlar(威兹勒)的小镇。奥斯卡奥斯卡 巴纳克巴纳克徕卡相机的发明人徕卡相机的发明人

5、奥斯卡巴纳克是一位很有才华的机械工程师,也是一个户外摄影爱好者。但是当时的相机都十分笨重,因为没有放大技术,需要多大照片就要用多大底片,而相机又都是木头制作的。巴纳克先生个小体弱,承受不了沉重的大相机,这使他萌生了要做一个小巧、袖珍相机的想法。然后通过放大技术获得高质量的照片。19571957 年位于韦茨拉(年位于韦茨拉(WetzlarWetzlar)的徕卡工厂)的徕卡工厂UrUr 徕卡的诞生徕卡的诞生巴纳克先生喜欢用电影机拍摄短片,那时他已沉迷于电影机,所以他熟悉拍电影使用的 35 毫米电影胶片。于是,他便设计了一种使用 35 毫米电影胶片、可拍摄 2436mm 规格底片的小型相机。这就是徕

6、卡原型相机,被称为“Ur 徕卡”,也是世界上第一款 135 相机,这一年是 1913 年。UrUr 徕卡徕卡TIPSTIPS:“Ur-”通常可以翻译成“远古”或“事物之初”,由于在德语中,照相机是一个阴性的词,因此“Ur-Leica”可以直译为“所有徕卡之母”(The Mother of all Leicas)。通常大家将其意译为“史前徕卡”。徕卡博物馆收藏的徕卡博物馆收藏的 Ur-LeicaUr-Leica当时,巴纳克手工制造了两台原型样机,第一台机的镜头采用 5 片镜片、50mm、1:3.5 镜头,另一台原型机的镜头是 42mm、1:4.5 的 6 片式镜头,可以拍摄 40 张底片。前一台

7、原型机一直归巴纳克先生自己使用,在奥斯卡巴纳克先生谢世之后,一直归巴纳克家族所有。二战期间,这台相机被慕尼黑“德国博物馆”(Deutsches Museum)收藏,并得以幸免于难。20 世纪 60 年代,它再次付拍。据徕卡公司人员介绍,今天,它为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收藏家私人所有。采用 42mm、1:4.5、6 片镜片镜头的另一台原型机,曾经在 1914 年陪伴厄内斯特徕兹二世(Ernst Leitz II,徕兹公司老板)完成了整个美国之旅。如今收藏于德国徕卡照相机公司的博物馆里面。原型机拍摄的街景原型机拍摄的街景巴纳克先生用这台原型相机照了很多照片进行实验,事实证明,用这种小底片拍摄的胶片

8、放大之后是能够得到一张满意的、高质量的照片的。巴纳克的想法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TIPSTIPS:三号原型机:三号原型机:传说巴纳克先生大约在 19181920 年期间还曾制造了第三台原型相机。与 Ur-Leicas 相反,这台相机各项发明已经很成熟,与后来的生产型相机特别是第一批“0 系列相机”(德文为 Nullserie)十分接近。3 号原型机(Prototype #3)最后得以保留至今。仿制仿制 Ur-LeicaUr-Leica:曾经有一小批意大利生产的徕卡 Ur-Leica 复制机真正地从外观到使用完全模仿 Ur-Leica 的每一个细节,但今天已经很难寻觅这批相机的踪迹。而徕兹公司自己

9、也曾做过 Ur 徕卡的复制机。根据徕卡内部的相关消息称:Ur-Leica 复制机是(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徕兹威兹勒工厂为训练部培训员工而制造的。直到 90 年代初,他们都以 1890 德国马克的价格向代理商和零售商提供过这种复制机,但精确的数字在文献中没有记载,估计累计制造了 400500台。它们既没有编入产品目录,也没有在其它正式资料中提及过它。徕卡徕卡 7575:就在制造原型机的时候,徕卡尝试了一种可以装 75 张胶片的相机。徕卡徕卡 7575徕卡徕卡 0 0 型型虽然巴纳克先生的想法通过了实践检验,但是随着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35mm 相机的研发计划被搁置。直到战争结

10、束后的 1923 年,这个事情才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徕卡徕卡 0 0 型(复制品)型(复制品)1923 年,徕茨公司生产了 31 台给一些摄影爱好者进行试验的机型。配备的是 Anastigmat(安娜史蒂克麦特)5 片 3 组 50mm1:3.5 的镜头。工厂为这批样机预留了第 100 号至第 130 号的 31 个产品序号。这些相机最后只有十几台(有说法认为是 17 台)幸存下来,大多为个人所收藏。TIPSTIPS:大约在 2000 年的时候,徕卡公司推出了徕卡“0 系列”仿古相机。试验的结果反响非常好,这为照相机的商品化打下了一个基础。于是,这个问题提到了徕茨公司的董事会上。一个会议、一个

11、决定、一个名字一个会议、一个决定、一个名字徕卡的诞生徕卡的诞生1924 年,在徕茨公司的会议室里,举行了一个漫长而严肃的讨论会。关于是否将 35mm 胶卷相机推向市场的讨论正在举行。绝大多数徕茨公司的董事们持保守态度,争吵持续了很久。LeicaLeica 的诞生的诞生在会议快结束的时候,徕茨二世作为企业家,做出最终决定:“这个会议要结束了,我已经决定了,我们承担这个风险”。在这个决定下达之后,徕茨为照相机取了名字。他将徕茨(Leitz)前三个字母和英文照相机(camera)的前两个字母结婚,定下了照相机的品牌名Leica。徕茨二世徕茨二世在 1924 年,徕卡开始试生产并少量交货,但真正面世还

12、是到 1925 年。徕卡徕卡 I I(A A)徕卡正式投产徕卡正式投产1925 年 4 月,在徕比锡的春季国际贸易会上,徕卡正式展出了准备走向市场的 30 台徕卡 I(A)型相机。这代表着徕卡 35mm 修真相机真正面世。徕卡徕卡 I I(A A)徕卡 I(A)一开始就显现出了德国对工艺的尽善尽美。德国人只看效果,不顾成本,使得这款机器的工艺复杂而精美。它大部分是黑色油漆喷涂机身,机身上的字是用金属丝够了出来的。机身外部硬件及镜头都是镀镍的(当时还没有镀铬的技术)。徕卡徕卡 I I(A A)I(A)型徕卡是在“原型徕卡”的基础上制造出的,装有 50mm F3.5 的爱尔玛(Elmal)镜头。镜

13、头固定在机身上,机身也没有测距装置,拍照时要目测距离对焦。早起的 I(A)的快门钮是较大的蘑菇状,后来改成了比较细小的按钮。I(A)采用了两块布帘,一个开启布帘一个是关闭布帘,在过片时就不用像原型机和 0 型机那样每次都需要关闭镜头盖。这个设计一直延续至今。TIPSTIPS:徕卡相机的两块快门布帘的设计是奥斯卡.巴纳克的专利,当时徕卡的主要竞争者就是蔡司相机。由于这个设计受到专利保护,蔡司必须用其他方法解决快门曝光问题。可惜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像徕卡这样简单可靠,这成为蔡司相机后来不敌徕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徕卡徕卡 A A 豪华型豪华型“Luxus”“Luxus”徕卡大约做了 60 台徕卡 A 豪

14、华型“Luxus”,外表是 24K 镀金,机身是用蛇皮、蜥皮来装饰,现在极为稀有。徕卡徕卡 I I(B B)康博徕卡康博徕卡徕卡 I(B)是 I(A)的改进型,主要特点是采用康博镜间快门(compurShutter)代替了焦点平面快门,快门速度由 1 秒到 1300 秒。这是徕卡历史上唯一的一款装有镜间快门的型号,后来被相机收藏家称为“康博徕卡”。这台相机的生产极少,成为收藏者所追求的型号之一。康博徕卡(外环设定快门速度)康博徕卡(外环设定快门速度)拨盘设定快门速度拨盘设定快门速度不同年份生产的康博徕卡快门速度的设定方式有不同,有的是通过镜头中间上面的外环来设定,有些是靠镜头前面的拨盘来设置。

15、徕卡徕卡 I I(C C)非标准)非标准/ /标准型标准型徕卡第一个可换镜头相机徕卡第一个可换镜头相机时间进入到 1930 年,徕卡 I(C)推出,它是第一个可换镜头的徕卡相机。早期的 I(C)是非标准型的。这时的相机和镜头的号码要由工厂来配对,如果镜头底座上号码和相机序号最后三个尾数不匹配,相机的焦距就不会对。徕卡徕卡 I I(C C)标准型)标准型徕卡徕卡 I I(C C)标准型)标准型到了 1931 年,徕卡 I(C)做到了标准化,只要是徕卡生产的各种各样的螺口镜头,都可以放到任何一个标准化的机身上。徕卡徕卡 I I(C C)豪华镀金)豪华镀金“Luxus”“Luxus”同时,I(C)也

16、生产了少量的镀金豪华版,然后包上各种各样的蜥蟒皮。这种豪华版是收藏极品。徕卡早期广告和工厂徕卡早期广告和工厂徕卡早期广告徕卡早期广告位于韦茨拉的徕卡工厂位于韦茨拉的徕卡工厂徕卡徕卡(D D)徕卡第一台旁轴取景和测距的徕卡第一台旁轴取景和测距的 35mm35mm 相机相机1932 年徕卡型(D)型问世,双取景器相机诞生,正式在机身上刻上“Leica”并“Ernst Leitz Wetzlar DRP”字样。而此前相机上的名字是“厄恩斯特标茨威兹勒”(ERNSTLEITZ WETZLER),以及字母“DRP”(Deutsche Reichs Patent 的缩写,意为“德国专利”)。徕卡徕卡(D D)徕卡徕卡(D D)(D)型第一次把机身和镜头测距联动起来,在波动镜头测距环的时候,相机双影重合,达到了同步的作用。这在当时是一个革命性的突破。此外,(D)时期,镀铬工艺已经产生,该机外观装涂部分采用了镀铬工艺。徕卡标准型(徕卡标准型(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