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1)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9593222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共 11 页 第 1 页第二章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地球表面形态一、课程标准一、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标准解读)标准解读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地表形态

2、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

3、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2)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共 11 页 第 2 页(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说出板块构

4、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说出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举例说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判断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合理性。(4)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二、知识结构二、知识结构第二章第二节第二章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地球表面形态 知识结构知识结构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源内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 ,表现为 、 、 等。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 的 能,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 、和 。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

5、动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主要观点:(1) 地球表层的 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 分割成 板块、 板块、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等六大板块。共 11 页 第 3 页(2) 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 边界)和相邻板块的彼此分离( 边界)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大影响。在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的 和巨大的 。如 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 ,以及与之相伴的或 。如美洲西岸的 和亚洲东部的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如 的形成)或海洋(如 海的形成)(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概念:由 运动留下的“痕迹”。1.褶皱 概 念: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6、基本形态:一般地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 ,中间向下凹陷的叫 。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地区的岩石在褶皱作用下被 ,比较 ,抗 能力较强,反而形成山地。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形态来识别背斜和向斜,而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确定背斜和向斜,背斜从中心向两翼岩层越来越 ,向斜从中心向两翼岩层越来越 。2.断层 概念: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 ,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 。形式: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的突起的部分叫 ,常形成陡峻的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 构造,常形成 或 。共 11 页 第 4 页(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岩浆喷出地表即为 ,其熔岩物质

7、的堆积常常形成 、 等多种火山地貌。大地由于 而快速震动称为 ,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 和 。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 、 、 和 作用。(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流水侵蚀作用:如 山地山高谷深, 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流水堆积作用:如许多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往往形成开阔的 和 。风力沉积作用:如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 ,埋没村舍、道路、牧场,带来流沙危害。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三、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据地质学家考证:

8、地球已有 45亿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地球(壳)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海洋可以变为陆地,如登山队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生物化石;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如台湾岛在很早以前是和大陆连在一块的,后来由于中间地段地层发生陷落,便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提问】是什么因素造成地壳及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呢?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板书)共 11 页 第 5 页【阅读、分析】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填表:内、外力作用比较表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9、变质作用、地震等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在空间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总结点评】注意: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总是同时在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因此,今天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断推动地壳发展变

10、化的动力。在广阔的地表形态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不过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分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例如,在海陆两大地貌单元的基础上,全球便有了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的分化;陆地表面从高山、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盆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分布格局,到阴坡、阳坡的差异,又在不同尺度上引起地理环境进一步分化,从而使地理环境更加丰富多彩。共 11 页 第 6 页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书)板块构造学说形成于 20

11、世纪 60 年代后期,它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阅读、分析】引导学生读课本 P36P38 页,结合图和活动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完成活动题。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板书)(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读图)。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注意点: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

12、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板块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这上,处于不断运动中。(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如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等。

13、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陆地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共 11 页 第 7 页【点评】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板书)(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板书)(教师引导)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当岩层受到来自水平方向的强大挤压力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当岩层或岩体受到来

14、自垂直方向上的强大压力或张力时,岩体便会破裂,两侧的岩块会发生上下左右的错动、位移,这种现象叫做断层。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教师)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类似课文中图 214、215 图的情况)(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略共 11 页 第 8 页【点评】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过渡)由于岩层的受力方向不同,表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