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580838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149 大小: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1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一卷)(第一卷)净空法师讲述 中国深圳 凤凰卫视(此讲录出自净空法师专集文字讲堂)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能够在凤凰卫视的摄影棚跟大家见面,来谈 谈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我在二十六岁,刚刚接触佛法,第一本念的书;它 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这部书,我对它非常爱好,也常 常读诵,也讲过不少遍。过去所讲的跟现在所讲的,当然在境界上有些不同, 但是往年所讲的依旧可以做参考。了凡先生姓袁,他的名字叫黄,红黄蓝白黑的黄,字坤仪,他是当时江南 吴江县人。他生于明世宗(世宗是明朝第十二代的皇帝)嘉靖十四年,公元一 五三五年。这样子,诸位就比较有清晰

2、的概念,距离我们现在有五百多年。 了凡四训后面附有一篇文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也是一篇非常值得 我们学习的一门功课。俞净意生于嘉靖四年,大了凡先生十岁。他们曾经在丁 丑年,就是了凡先生第二次去考进士,那一年他是四十三岁,俞净意先生五十 三岁,他们两个同科。俞净意考取,了凡先生没有考取。了凡先生一直到丙戌 年,他五十二岁才考取进士。我们从他一生传记里面来观察,改过自新也是相 当辛苦的事情,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早年,前二十年很辛苦;到了晚年,功 夫成熟了,断恶修善是愈来愈容易。我们来看本文:【余童年丧父余童年丧父】“余”是了凡先生自称。“童年”,童子的时候。根据立命之学来看, 我们晓得,他丧父决定

3、是在十五岁之前。怎么知道?因为他遇到孔先生那一年 是十五岁,所以决定是在十五岁之前。【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老母命弃举业学医】“举业”,就是读书求取功名。他的母亲告诉他,不必去念书求取功名, 劝他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学医有好处,可以养活自己,也可以救济一些病苦之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如果你真的把医学学好了,将来能成为名医,这是你父亲对你的一个愿望。【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以后,“后”是他十五岁那一年,公元一五四九年。他在慈云寺遇到一个 老人,

4、“修髯伟貌”,修髯是胡须很长,相貌非常魁梧。“飘飘若仙”,不像 是凡人的样子。他看到之后,对他非常礼敬。由此可知,了凡先生从小家教好, 虽然年纪轻轻十五岁,处事待人接物就很懂规矩,这才能讨人欢喜,逗人喜爱。【语余曰语余曰】这个老人告诉他。【子仕路中人也子仕路中人也】这个老人好像是会看相的,一看到,你是个作官的命。【明年即进学明年即进学】“进学”,就是明年你就会考取秀才。【何不读书何不读书】为什么不读书?你到处在外面游荡,为什么不读书?【余告以故余告以故】他就把他母亲教导他,不要念书,去学医。他在外面游荡,可能是在采药。 因为十五岁学医,那一定是学徒;或者跟著大夫,或者跟药店里面作学徒,这 都是

5、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所以他把缘故告诉道长。【并叩老者姓氏里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向老人请教贵姓,从哪里来的?【曰:吾姓孔,云南人也。曰:吾姓孔,云南人也。】这老人告诉他,他姓孔,他是云南人。【得邵子皇极数正传得邵子皇极数正传】邵康节的皇极数正传,现在四库全书里头还收著有。我曾经去翻 了一翻,实在说看不懂,完全是属于高等的数学。这个书里头不但是可以讲一 个人的命运,讲国家的命运,讲世界的命运,完全是从易经卦数里面来断 定。【数该传汝数该传汝】从定数上来讲,我应该传给你。这个老者第一次跟他见面,怎么知道能传 给他?这里头就有大学问。这一种学问,跟佛门宗门教下祖师大德传道,非常 类似。【余引之归余引之

6、归】了凡先生就引导这个老人回家,看他的母亲,告诉他的母亲。【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母亲说:好好招待他。试验试验他算得灵不灵?结果一试验,他算得果然 灵。【余遂起读书之念余遂起读书之念】从这个地方,他对老者给他推算,他有信心了,这样又生起读书的念头。【谋之表兄沈称谋之表兄沈称】跟他的表兄商量。【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他的表兄把他送到郁海谷先生那里,郁海谷在那里教私塾,“开馆”就是 教私塾,他把他送到那里去寄学。了凡先生就拜郁海谷先生为老师。【孔为余

7、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孔先生替他推算,他说:你明年到县里面去考秀才,县考是十四名,府考 是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提学是省考。那个时候考秀才要通过这三关。【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明年去考,明年是十六岁。十六岁去考的时候,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数完 全相合。可见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很不错,相当高明,他不是江湖术士,他是 个真正有实学的数术专家,中国也讲命理专家。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复为卜终身休咎复为卜终身休咎】既然这样灵验,请老先生算算一生的流年,吉凶祸福。【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

8、当补廪。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廪”,也是秀才里面一个等级,相当于我们现在讲公费学生。廪是廪米, 它的名额是有一定的,必须要有缺,出缺。秀才里面考试名次最高的,再递补 上去,补禀。【某年当贡某年当贡】贡生比廪生又要高一等,都还是秀才。秀才里头分很多等级,以贡生为最 高,廪生为其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你当了贡生之后,某年,贡生就有资格入太学去读书。所以那个时候入太 学,太学就是国家办的大学。古时候只有一个,叫国子监。太学都是设在首都, 设在京城。明朝时候有两个国子监,这什么原因?明太祖建国的时候定都在南 京,所以南京有国子监。以后到成祖,成祖迁都到北京,所

9、以北京也有个国子 监。明朝国家办的大学就变成两个,这个常识我们要懂。贡生以上,才有资格 到国子监去读书。这是贡后某一年,你会当选四川一位县长,“大尹”是县长。【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你在任三年半,你就要告老还乡。为什么?【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算得这么准确。【当终于正寝当终于正寝】你寿终正寝,你的寿命到了。【惜无子惜无子】你命里头没有儿子。【余备录而谨记之余备录而谨记之】“备录”,一桩一桩的,他所讲的统统把它记起来。这是他一生的流年。【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悬”

10、就是他算定的。以后每一年读书考试,名次全都被孔先生算定了, 丝毫不差。这里面有个插曲。【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就是他当廪生,他领的国家给他的米粮,配给他的米粮,就是我们今天讲 的公费生。他要领多少米粮?要领九十一石五斗,他就出贡。换句话说,他从 廪生就升到贡生。【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算命是给他算,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出贡,但是他领廪米七十多石的时候, 这个时候屠宗师,“宗师”就是当时的提学,管一省教育,相当于现在所说的 教育厅长,他就批准补贡生。补贡生,那就是出贡。他心里就疑惑,为什么这

11、 个不对?这个算的就不对。【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屠宗师批准补贡,文件上去了,被署印,“署印”是代理,代理的这位杨 先生把它驳回来,不准他补贡。【直至丁卯年直至丁卯年】丁卯年是明穆宗隆庆元年,了凡先生三十三岁。诸位想想,他十六岁考取 秀才,到三十三岁才当上贡生。十几年,这么长的时间。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这个时候督学,就是主持教学的长官殷秋溟先生。他在闲暇之中,把从前 这些秀才,他们那些考试卷,没有考中的这些考试卷,重新拿来看看。突然之 间,看到了凡先生他的考卷写得非常好,所以就感叹说

12、:这五篇,他做的这五 篇文章,就等于五篇奏议。他的见解、文字都好,可以比得上大臣对于皇帝的 奏议。【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博”是说他见闻广博,他的学识很丰富;“洽”是说他对于理论了解得 很透彻;“淹”是说他的文义透彻;功夫一“贯”。这样的文章,很难得看到。 他说:不能让这样一个有学问、有德行、有能力的人,老于窗下,一辈子当穷 秀才。【遂依县申文准贡遂依县申文准贡】再给他申请去补贡,这一次批准了。【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孔先生算得一点也没错,确确实实他的廪生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 出贡。【余因此益信进退

13、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他到这个时候,完全肯定,相信一个人有命运。命运迟早都有时候,强求 不得的,于是他的心定下来,妄念没有了,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 所以我说,这种人叫标准凡夫。我们作凡夫都不标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到 处妄求,求不到的。命里有的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妄求,哪里求得到?【贡入燕都贡入燕都】做了贡生,到燕都,到北京。到北京,当然也许想看看那一边的国家大学。 我想他一定是去两个大学都了解一下,选择到底在哪里读书,这是我们能够想 像到的。【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为什么?一生都是命,想什么都是枉

14、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实在说,他 是被命运所拘,无可奈何。我们看了凡这个情形,也值得同情,也值得可怜。【己巳归己巳归】第二年从北京回到南方。【游南雍游南雍】这个时候了凡先生三十五岁。“南雍”就是南京的国子监。可见得他调查, 搞清楚了,他选择南京的大学,想到这个学校去念书。【未入监未入监】还没有上学,在没有上学之前。【先访云谷会禅师先访云谷会禅师】没有上学之前,听说栖霞山,栖霞山在南京,现在南京有个栖霞寺,他到 栖霞山去访问云谷禅师。“云谷”是大师的号,他的法名叫做法会,所以 此地称他会禅师,这是尊称他。云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一位大德、一位高 僧。这个时候云谷禅师已经是六十九岁,了凡先生三十五岁,

15、云谷大了凡三十 四岁。了凡三十五岁去见他,这也是头一次遇见。我们在后面传记里面看到,云谷禅师的行谊,他的道风,他是一个真正开 悟的人。虽然很年轻的时候出家,出家的时候也跟现在一样,做一些经忏佛事。 但是那个时候经忏佛事,跟我们现在性质完全不一样。后来他觉悟到,出家干 这些事情,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我不是为这个而出家的,这个出家就 等于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已,所以生死事大。十九岁他就去参学,寻师访道, 以后他确实成就了。开悟之后,他在寺院里面韬光养晦,专做苦行,别人不愿 意做的苦工他做。以后有一些地方上的名士、官员发现他,这是一个真正有道 的高僧,所以就帮助他,希望把栖霞山的道场恢复。他老人家无

16、意于名闻利养, 他介绍另一位法师去作住持、方丈。道场复兴之后,他在山后面很隐密的一个 地方,建了一个小的修行地方,这个地方叫做天开岩。人迹罕至,他一个 人在那边苦修。我想,了凡先生去访问,必定是在这个所在;天开岩,一定在 这个所在,因为法师已经六十九岁。法师是七十五岁圆寂的,也就是一五七五 年,这一年了凡先生四十一岁。所以了凡先生跟他见面,与大师圆寂这个时间 并不很长,只有七年。我们想想,他一定是住在栖霞山天开岩。大师平常接众,不管哪个人去访问他,他总是丢一个蒲团,叫你坐在那里, 叫你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一句话都不说。一天不讲一句话,都在定中。 了凡先生去参访他,大概也不例外。【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跟了凡先生,他们坐在禅堂里面,三天三夜一句话没说。【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