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整理 攒人品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579685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整理 攒人品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整理 攒人品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整理 攒人品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整理 攒人品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传染病学整理 攒人品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整理 攒人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整理 攒人品(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学整理传染病学整理 攒人品攒人品】 来源:来源: 杨文珺爱睡觉的日志杨文珺爱睡觉的日志 传染病学整理第一篇 总论1、感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能在正常或非正常人群中流行的疾病,包括可传 播和非传播疾病(communicable and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通常系因各种致病 的或条件致病的病原微生物(病原体)引起。2、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 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属于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感染性 疾病中有传染性

2、的疾病称为传染病。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1、感染(infection):是人体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2、构成感染过程必备三因素:病原体、人体、环境。3、感染过程的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特异性被动免疫中和;特异性主动免疫清 除(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 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 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l 隐性感染的临床意义:隐性感染多,人群易感性低;是感染后最常见的表现;多 数人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主动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

3、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成 为健康携带者。(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病原体侵入后,不仅引起机体免疫应答,且通过病原 体本身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引起一系列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临床上出现某一传染病所特有 的综合征。(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病原体侵入后,在体内继续生长、繁殖,携带并排 出病原体,人体不出现临床症状。l 分类: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健康携带者(ASC);急性携带者(3-6 个月内);慢性携带者(3-6 个月以上)l 意义:为重要的传染源。(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 机体

4、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成为携带者;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 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上述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 所占比率最低。4、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机体的免疫功能。5、致病能力:(1)侵袭力(invasiveness):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细菌突破宿主免 疫防御机制,在宿主体内定居、生长繁殖和扩散的能力)(菌毛、定植因子、粘附因子)(2)毒力(virulence):毒素(toxins)和其他毒力因子l 毒素:外毒素(exotoxin,

5、通过与靶器官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起作用)和内毒素 (endotoxin,通过激活单核吞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起作用)l 其他毒力因子:穿透能力、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3)病原体的数量: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与致病力成正比,数量大,引起疾病可能性大, 潜伏期短,病情重;不同传染病,引起发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不同,伤寒杆菌 105个, 志贺氏菌 10 个。(4)变异性: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l 意义:致病力减弱;致病力增强;耐药质粒;逃避特异免疫(丙肝)6、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是机体对进入体内的异物的一种清除机制。 (屏障

6、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l 屏障作用:外屏障(皮肤黏膜、分泌物);内屏障(血脑屏障:流脑、乙脑;胎盘 屏障:胎盘死亡、畸形)l 吞噬作用:吞噬细胞;各种粒细胞;大单核细胞l 体液作用:补体(complement);溶菌酶(lysozyme);纤连蛋白 (fibronectin);细胞因子(cytokines)(2)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感染后 的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通常只针对一种传染病。而且是主动免疫。通过细胞 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和体液免疫(humeral immunity)的相互作用

7、而产生免疫 应答,分别由 T 淋巴细胞与 B 淋巴细胞来介导。l 细胞免疫(Cell-mediated immunity):致敏 T 细胞与相应抗原再次相遇时,通过细胞毒 性和释放的淋巴因子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细胞免疫对抗细胞内寄生菌、病毒、 真菌、立克次体、原虫等感染。还有调节体液免疫作用。l 体液免疫(Humeral immunity):致敏 B 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并分泌能与 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免疫球蛋白)。7、免疫球蛋白分类:(1)IgG:含量最高;唯一能通过胎盘;对病毒、细菌、毒素、真菌和寄生虫有活 性;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抗毒血清主要含 IgG(2)IgM:

8、中和毒素和病毒、补体结合及抗菌作用;近期感染的标志,有助早期诊断; 主要的凝集素(3)IgA:分泌性 IgA 是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局部保护性抗体;初生婴儿没有 IgA, 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4)IgD:可能与某些过敏性疾病有关(5)IgE:变态反应疾病和寄生虫病时,血清中 IgE 增高*在感染过程中,IgM 首先出现,但持续时间不长,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 随后出现, 并持续较长时期。IgA 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IgE 则主要是作用于入侵 的原虫和蠕虫。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1、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疾病发展的阶段 性。发病

9、机制中的阶段性与临床表现的阶段性大多数是互相吻合的。入侵部位(position of invasion)机体内定位(location in the body)排除途径(route of exclusion)2、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组织损伤及功能受损是疾病发生的基础。直接损伤(direct damage)毒素作用(action of the toxin)免疫机制(immunity mechanism)3、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1)发热(pyrexia):常见于传染病,但并非传染病所特有。外源性致热原进入人体后, 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等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通过血循环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 中枢,释

10、放前列腺素 E2,把恒温点调高,使产热超过散热而引起体温上升。(2)代谢改变(change in metabolism):急性期改变l 蛋白代谢:肝脏合成一系列急性期蛋白;C 反应蛋白是急性感染的重要标志;血 沉加快也是血浆内急性期蛋白浓度增高的结果l 糖代谢:葡萄糖生成加速,导致血糖升高;糖耐量短暂下降,这与糖原异生作用加 速及内分泌影响有关;在新生儿及营养不良患者,或肝衰竭患者,糖原异生作用也可下 降而导致血糖下降l 水电解质代谢:低钠血症,钾的负平衡;吞噬细胞被激活后释出的介质则导致铁和 锌由血浆进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故持续感染可导致贫血;铜蓝蛋白分泌增多可导致 高铜血症l 内分泌改变:

11、在急性感染早期,糖皮质激素和酮固酮在血中浓度即升高导致氯和钠的 潴留;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由于抗利尿素分泌增加而导致水分潴留;在急性感染早期, 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分泌有所增加;血中甲状腺素水平在感染早期下降,后期升高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1、流行: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2、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 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

12、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土壤传播(3)易感人群(susceptibility of the crowd):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 而言。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3、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理因素(地区性);气候因素(季节性);生态环境(自然疫源性的传 染病)(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对流行过程有决定性影响第四节 传染病的特征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病原体(pathogen):每一个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包括微生物 与寄生虫。l 传染病病原体推断原

13、则:传染病病原推断最早是由 Henle 首先提出的。后由 koch 补充形 成,即所谓“Koch 法则”。 在相应疾病患者中总是能检出该病原体 在其他疾病患者中不能检出该病原体 能从相应疾病患者中分离到该病的病原体,传过几代的培养物能引起实验动物患相同疾 病 能从被感染的动物中分离到相同的病原体(2)传染性(infectivity):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性意味着病 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在每一种传染病 中都相对固定,可作为隔离病人的依据之一(3)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 feature):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自然和社

14、会因素的影 响下,表现出各种特征;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性、流行、 大流行和暴发流行之分;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空间上(地区分布)、不 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4)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 immunity):人体感染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 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保护性免疫可通过抗体(抗毒素、中和抗体等)检测而获知;感染后免疫属于自动免疫,通过抗体转移而获得的免疫属于被动免疫;感染后免疫 的持续时间在不同传染病中有很大差异。2、传染病的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incubation

15、period):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有助诊断;确定检疫期)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症状无特异性, 无鉴别诊断意义;本期已有传染性)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急性传染病患者度过前驱期后,表现 出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此期是治疗和抢救的关键时期)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 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该期有时病情突变或出现并发症)l 复发(relapse):是指当患

16、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 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l 再燃(recrudescence):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 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 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再燃和复发可见于伤寒、疟疾和菌痢等。l 后遗症(sequela):是指有些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器官功能长期都未能恢 复正常的情形。多见于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乙脑和流脑等。(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pyrexia,fever):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发疹(eruption,rash):传染病在发热的同时伴有发疹,称为发疹性传染病。发疹时可 出现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黏膜疹)。分为斑丘疹、出血疹、疱疹和荨麻疹。l 水(风)、红、花、麻、斑、伤1 2 3 4 5 6l 分布:向心性分布(水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