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2016年高三下期3月周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77602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22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七中2016年高三下期3月周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成都七中2016年高三下期3月周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成都七中2016年高三下期3月周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成都七中2016年高三下期3月周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成都七中2016年高三下期3月周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七中2016年高三下期3月周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七中2016年高三下期3月周考语文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2016 年高三下期3 月周考语文试题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汉画像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所记述的那些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以至于它对当时人们生活娱乐、工业制作、出仕做官、拜谒觐见和狩猎战斗等内容的记述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并起到文字资料所不可替代的形象作用。显然,汉代人在创作这些图像资料时并未将之作为幻想材料加以处理,而是采取了“彻底的写实主义”态度。正是这些逼真、准确、精细的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后者又反过来加

2、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而且这一主题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如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石生动、翔实而全面地记录了一对墓主人夫妇进食时的热闹繁忙景象。作为整个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幅画像所记录的正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景,它几乎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之一。由此,这块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亦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墓葬的设计者似乎要将自己现世的生活完全带入死后世界;换言之,在他的思想观念中,死后的世界实际上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于是,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

3、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日常生活由此被无限延展而获得永恒性。通过对各种文献和资料的考查,我们可以发现,在有汉一代,人们一直在倾其所有、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这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山东沂南出土的这块汉画像石仅展现了汉代人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更多的同类图像资料证明,他们不仅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且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显然,这种方式在两汉时期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习俗。除了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外,没有任何原因能解释汉代人这种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

4、制造死者日常生活用具的行为。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记忆和召唤。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到世间作祟,“设计这样的措施是为了阻止魂魄在身体一旦被埋葬之后便离开其中”, “所有想方设法要死者的灵魂能够心满意足地住在坟墓中”。即使类似的观点有同一时期的图像榜题和文字记载作为证据,而且这种心理至今在中国各民族的习俗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留存,但这不足以完整解释汉代人的上述行为。因为坟墓的建造者不仅是墓主本人( 此前或当时的礼仪还规定皇帝即位一年后即要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 ,而且大多数是死者的亲

5、友或子孙,他们有朝一日同样要走进坟墓,能给他们死后生活带来安定感、安全感的同样是他们世俗生活中的各种所有和价值观念。而且,对于死者来说,贸然进入生者的领域就像生者无意间进入死者的领域一样,并不是充满乐趣的事情,而更多地是受到伤害。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表征,是以往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逐渐被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所取代。器具用途的变迁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日常生活因素参与建构了人们的仪式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世俗化。在这种经济形态基础上所形成的这样一个自给自足而相对封闭的世俗生活和情感世界是其他生活乐趣所不能取代的。( 节选自王怀义汉画像中的日常生活的美) 2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6、,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汉画像记述的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所以它可以作为严肃而严谨的学术研究资料而进入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史研究。B世俗生活内容的渗透建构了汉画像的精神世界,而汉画像又反过来加强了人们对世俗生活乐趣的认同和建构。C “人间生活的乐趣”是汉画像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主题,它一直在影响着华夏民族对自我生活和生命存在的认识,并反映在他们的墓葬中。D通过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可知,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构成了汉代艺术尤其是汉画像艺术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主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像记录的是当时士人阶层的自我世俗生活场

7、景,此类场景构成了汉画像表现内容的基本主题。B因为墓葬的设计者认为死后的世界是现世世俗生活的延续,所以汉代人墓葬里的图像世界就具有了延续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作用。C在整个汉代,人们为了将自我的世俗生活延续下去,并使之永恒化,利用了很多种的手段和途径。D除了将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以图像的方式保存下来外,汉代人还将生活中所能使用到的几乎所有物品均以模型或实物的方式一同埋入墓葬。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代人几乎是用尽一切心思来制造死者的日常生活用具,是因为他们对日常世俗生活的极端迷恋。B在汉代人看来,自我日常世俗生活中曾经存在的事与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它甚至就是一种神圣的

8、记忆和召唤。C林巳奈夫将汉代人的这种做法归结为生者担心死者的鬼魂因在黄泉世界中生活不好而来到世间作祟,这种看法是片面的。D直到汉代,日常生活用具才出现在祭祀等仪式活动中,且逐渐取代以往占有重要地位的器具,这反映出人们关注问题的变迁。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1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夔,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伐宋。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

9、千卷而还。太行贼陷潞州,杀其守姚璠,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未几,民颇安辑。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颜色不动,从容对曰:“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少顷,怒解。因召潞军曰:“吾始命戮汝,今汝使君活尔矣。 ”皆感泣而去。朝廷闻而嘉之,拜左谏议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之。今以好言诱我,是欲杀我

10、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之,觉即日降。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使,改镇西军节度使。天德元年,以病致仕。卒,年六十。子宜中,天德三年,赐杨建中榜及第。( 节选自金史 ?沈璋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3 A招亡抚存 / 璋之职也 / 此辈 / 初无叛心 /盖/ 为贼所胁 / 有不得已者 / 故招之复来 / 今/ 欲杀之是杀降也/ 苟利于众 / 璋死何憾B招亡 / 抚存 / 璋之职也 / 此辈 / 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 有不得已者 / 故招之 / 复来 / 今/ 欲杀之是杀降也/ 苟利于众 /

11、璋死何憾 / C招亡抚存 / 璋之职也 / 此辈初无叛心/ 盖为贼所胁 / 有不得已者 / 故招之复来 / 今欲杀之 / 是杀降也 / 苟利于众 /璋死何憾 / D招亡 / 抚存 / 璋之 / 职也 / 此辈 / 初无叛心盖 / 为贼所胁 / 有不得已者 / 故招之 / 复来 / 今欲杀之是杀降也/ 苟利于众 / 璋死何憾 /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 任命 ) 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

12、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璋为人谦恭,不贪钱财。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举李师夔;后随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他却分文不取。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潞州事,召回逃亡的人,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未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地说这是我的职责。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士兵感动,朝廷嘉奖他;担任左谏议大夫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

13、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汴京平,众争趋赀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答: _ _ (2) 璋至,招复逋逃,赈养困饿,收其横尸葬之。答: _ _ ( 二) 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 题。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 唐 薛稷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隔河望乡邑,秋风水增波。西登咸阳途,日暮忧思多。傅岩既纡郁,首山亦嵯峨。操筑无昔老,采薇有遗歌。客游节回换,人生知几何?【注】“京”指长安。 “陕西十里”,即河南陕县以西十里的长亭,供行役者途中暂息。此诗是诗人从陕县

14、西回京时作。咸阳:即都城长安。傅岩、首山是诗人家乡山西的两座山。傅岩,相传为商朝奴隶傅说筑土墙之处,后傅说被商王武丁重用,国政大治。首阳山,据史记记载:周初殷朝遗民伯夷、叔齐两兄弟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作采薇歌,最终饿死在首阳山。8首句“驱车越陕郊,北顾临大河”中的动词富有表现力,请试做分析。(5 分) 答: _ _ 9诗人说“日暮忧思多”,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都有哪些忧思?(6 分) 4 答: _ _ ( 三) 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诗经 ?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_ , _ _。 ”(2) 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了一个惊心动魄

15、的典故写蜀道的开通,运用这个典故的诗句是“_ ,_。 ” 。(3) 荀子 ?劝学篇指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 _ , _ _。 ”的观点是相同的。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 (25 分) 骗子徐常愉寒风凛冽的大街上,我架着双拐艰难地向前挪动着步子。此时的我身无分文,肚子咕咕直叫,身体瑟瑟发抖。不过我的脑子还算清醒,我清醒地意识到,必须尽快弄到食物来填饱自己的肚子,否则,我恐怕熬不过接下来的这个夜晚了。怎样弄到食物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直接向过往的行人伸出乞讨的手。这一点,我心里非常清楚。可我又觉得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还不能使用这个方法。这是不是我心里仅存的一点儿自尊在作怪?我一时还无暇思考这个问题。而除此之外,我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卖掉我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皮大衣。别看我身上这件皮大衣看上去肮脏不堪,可它是山羊皮做的。我想它至少值20 美元,不过为了尽快出手,我决定 10 美元就卖了它。于是,我停下来,脱下皮大衣。寒风立刻刺透我的脊背,我狠狠地打了一个寒战。没办法,我只能暂且忍受寒冷了。我撤出一条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