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上第二章说教材(张万裕)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574524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地理八上第二章说教材(张万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教版地理八上第二章说教材(张万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地理八上第二章说教材(张万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地理八上第二章说教材(张万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说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说教材 观音垱中学 张万裕 各位领导、老师们,上午好!, 我说的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本章是让同学们在宏观上了解中国的地势和地 形、气候和河流湖泊等方面的地理知识,给整个初中地理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我将从课程 标准、教材编写意图、教材结构与内容、教学建议四个方面来说。 一、课标要求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4、尝试运用已学过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5、关心我国的基

2、本地理国情,增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编写意图和体例 本章教材内容不多,难度也不大,但在全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主要从我国的地形、气候、水文三个方面介绍我国的自然环境。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 情。 把它安排在中国地理的中间,不但突出了我国最基本的地理国情,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逐步建立人与环境协调的观点。只有掌握了中国 的自然环境空间概念,才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准备条件。因此,它是学习 以后各章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 三、教材结构与内容

3、第一节地势和地形是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课,也是本章的出发点。要求运用分层颜 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及各级阶梯的特征。 让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熟悉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地形分布中起到的“骨 架”作用,总结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树立因地制宜 的基本观念。 总结我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 然灾害,以及灾害成因及治理,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地理观念。 “地势呈阶梯状分析”、“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三方面内容看视平行, 但内在层层递进,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地势、地形基本特征,更

4、重要的是让指导学生从多种地 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引导他们去讨论这些特征对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 何去运用、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从而从更深层次地理解内容。 1、课文以图导课,从图: 2.1 、 2.2 ,让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地势三级阶梯,及分界 山脉,从图中可以方便知道各个地形区的海跋高度,活动更是深化对地势三级阶梯的掌握及 其产生的深刻影响。 2 、图 2.4 告诉学生有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 地,了解它们的分布,并引导学生理解山脉是如何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这一含义。拿 不同地形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活动让学生深刻掌握内容。 3 、山区面积大,是我国地形的

5、 一大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山区利弊,让学生科学刻观地认识自然,研究如何进行山区的合理 开发和利用。 教学建议:教给学生多练习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 和总结;另外使学生认识到 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在全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充分认识了解我国的人口国情、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正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这也是地理学科义不容辞的责 任!同时学好了本节就为学习我国的自然资源和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通过 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降水争布特点培养学生阅读 分析等值线图的能力,学会分析气温、降水特点的形

6、成原因。 2 、了解温度带及干湿区的划 分依据及划分区等,使学生明确地理形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 、了解我国气候的特征,培养 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同时明确我国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 因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下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在要素其内容是并列 的,但其二者与“季风气候显著”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 1 、“南北气温的差异”:课文从图 2.13 、 2.14 着手,让学生读出冬夏我国温差状 况得出: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气温最低处在青藏高原),进一步让学生总结冬 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在于

7、纬主差异夏季普遍高温在于纬度及太阳直射点北移,北方日照时间 长的原因,青藏高原气温低因其位于地势第一级阶梯的原因。通过图( 2.15 )掌握 5 个温 度带的划分,及各个温度带和高原气候区的分布。活动讨论了解气温对生产、生活、建筑影 响。 2 、“东西干湿的差异”:通过读图 2.16 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明确降水分布由 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了解干湿区划分的依据读图 2.17 了解各干湿区呈现不 同的植被景观。活动是让学生加深了解不同干湿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 、季风气候 显著:读图 2.19 、 2.20 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来源,风向,及其特点进一步明确前面“南 北气温

8、的差异”、“东西干湿的差异”,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阐述,明 确季风区、非季风区的划分界线,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季风气候在气湿和降水分布上的特 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教学建议:学习温度带时,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行 政区相对应学习降水时,读取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气温曲线、 降水柱状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阅读。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是全章最后的一节。要求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统计资料认明中国河 湖的基本概况。通过地图,图片及统计资料的分析,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 治理的基本方案,能够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

9、与措施。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 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二、结构分析 1 、众多的河湖:用图突出内外流河面积 的差异,突出了内外流河的概念。图文叠加分析得出:( 1 )东部地区河流的汛期多出现在 夏季,( 2 )以秦岭 - 淮河为界,南北方河流的差异,( 3 )西北内陆地区河流的特征。 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掌握。 2 、黄河的治理:从黄河的发源地流经地形区,注入海 洋入手,告诉学生其丰富的水力集中在上中游,其巨大的贡献还在于“宁夏平原”、“河套 平原”、“华北平原”及其资源(灌溉)。分析黄河成灾的原因;地形、气候、人类活动, 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忧患的原因及所采取的治理措施。

10、 3 、长江的开发:长江的源流 概况,上中下游段划分,其“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等优势,长江水能开发利用不足, 目前干支流治理及开发利用现状,活动内容,让学生深刻了解长江的巨大带动和辐射作用, 明确长江开发的重要性,并发长江的开发献计献策。课文内容为 1 年级下册,以河流为生 命线的地区 - 长江沿江地带埋下了伏笔。四、重、难点突破了解长江黄河的源流概况, 掌握其地理要素,引导综合地分析、研究习题,拿出切实的措施。 教学建议:从正面入手,引导学生阅读黄河、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了解黄河、 长江的概况。结合活动题,使学生了解黄河和长江的忧患及治理以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 关系。以上是我说教材的内容,请各位老师提出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