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寒假转眼间过去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73729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7.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快乐的寒假转眼间过去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快乐的寒假转眼间过去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快乐的寒假转眼间过去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快乐的寒假转眼间过去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快乐的寒假转眼间过去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快乐的寒假转眼间过去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快乐的寒假转眼间过去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快乐的寒假转眼间过去了,我已经到了四年级下册了,我们要用什么来迎接这充满希望,充满理想的新的一学期呢?理所当然是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和令人满意的学习成绩。良好的开端预示着成功。在新学期里,我更应该努力学习,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制定一个合理的,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校和家里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上课时要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不做小动作。有不懂的问题要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二、回家后,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做到字迹工整。三、认真做好预习和复习,预习时要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四、根据不同的学科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计划。1、熟练地掌握语文课本上的知识。2、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

2、问题的能力,每天学了在课堂上学了哪些知识后,回家再做一篇数学题。3、提高自己英语听、读、说、写的能力,每天坚持听英语磁带半小时。4、每天坚持描摹字帖一页,让自己练成一手好字。5、积累一些好词佳句,把它记录下来,以便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上是我的学习计划,我将严格地按照我的学习计划去实施,我想通过我的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前言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那么春节的来历是什么?研究方法从电脑上查找资料研究情况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 “ 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3、。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 “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 “年 “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 “兽浑身一抖,怪叫了

4、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 “的炸响声, “年 “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 “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 “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 “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

5、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结论原来,春节的来历是一个关于怪物“ 年” 的神话啊!京剧,我国主要剧种之一, 由清代中叶的徽调、 汉调相继传入北京合流演变合成。 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后流行于全国。 也称“ 皮黄” ,由“ 西皮” 和“ 二黄” 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 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 年 前后,盛行于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 国剧” 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 响的大

6、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 “ 国粹 ” ,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 多年的发展史。京 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 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安徽四大徽班 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 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其剧目之丰富、 表演艺术家之多、 剧团之多、 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 (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 演故事

7、,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 为:生(男人)、旦(女人)、净(威猛的男人,别称“ 大花脸 ” )、丑(男、女 人皆有,别称 “ 小花脸 ” )四大行当。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 末、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 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 栩栩如生。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2006 年 5 月 20 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清朝前期, 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 昆曲和其他地方 戏曲,同城争辉。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

8、时。道光年间, 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 徽汉合流 ” 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 艺人的表演实践, 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 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 剧目和表演 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 同光十三绝 ” 的著名艺人。京剧有北京走向各地, 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 民国以来,它又逐步走向世界, 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编辑本段 【发展史】 京剧的主体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更偏于民间文化或曰底层文化,即使它因满清帝 后及八旗王公青睐有加而迅速繁荣,也不足以改变美学上的这一特质。当然,恰 因基于民间趣味的京剧从清末直到整

9、个20 世纪获得了此前所有民间艺术从未有过的地位,它也从艺术本体的层面,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民间文化与美学的影响, 提升了民间趣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一、孕育期 徽秦合流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 )。乾隆中叶后 ,昆曲渐 而衰落 ,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秦腔艺人魏长 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 俊美,噪音甜润 ,唱腔委婉 ,做工细腻 ,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 誉为“ 京都第一 ” 。自此 ,京腔开始衰微 ,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 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

10、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 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 城。 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年),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 (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 ),又有 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 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 四大徽班 ” 之称。 ,春台班? 进京时间 ,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 ,春台班 ? 台柱 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 ,四喜? 和,和春? 。 ,春台班? 位于百顺胡同。 ,四喜班 ? 于嘉 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 新排一曲桃花

11、扇 ,到处哄传四喜 班” 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和春班 ? 于嘉庆八年 (1804 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 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 年)解散。 “ 四大徽班 ” 的演出剧目 ,表演风格 , 各有其长 ,故时有 “ 三庆的轴子 ,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 之誉。 “ 四 大徽班 ” 除演唱徽调外 ,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 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 ,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 ,上演的剧 目丰富 ,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 ,秦腔艺人为了生计 ,纷 纷搭入徽班 ,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

12、中,徽班广泛取纳 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 ,创造了有利条 件。 徽汉合流汉剧流行于湖北 ,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 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 ,道光 年初(1821 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 王洪贵、余三胜 ,小生龙德云等入京 , 分别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 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 成都、击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 余三胜噪音醇厚 ,唱腔优美 ,文武兼备 ,以演定军山、 四郎探母、

13、当锏卖 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演员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 ,表演技能 , 演出剧目溶于徽戏之中 ,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 区语音特点 ,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 年)各大名班 ,均为老生担任领 班。徽、汉合流后 ,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交流。徽、秦、汉 的合流 ,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形成期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 (1840 年-1860 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 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其标志之一 :曲调板式完备丰富 ,超越了徽、 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由板腔体和曲牌体混合组成。声腔主要以二

14、簧、 西皮为主 ;之二,行当大体完备 ;之三 ,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 ;之四 ,程长庚 ,余三胜、张 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 老生三杰 ” 、“ 三鼎甲 ” 即: “状元” 张二奎、 “ 榜眼 ” 程长庚、“ 探花” 余三胜。他们在演唱及表演风格上各俱特色,在创造京剧的主要腔调西皮、二簧上和京剧戏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语言特点的说白、字音上,做出 了卓越贡献。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尚有老生卢胜奎、薛印轩、张汝林、王九龄等; 小生龙德云、 徐小香 ;旦胡喜禄、 罗巧福、梅巧玲 :丑杨鸣玉、刘赶三 ;老旦郝兰田、 谭志道 ;净朱大麻子 ,任花脸等 ,他们为丰富各个行当的声腔及表演艺术,均有独特

15、 创造。后任,四喜班 ? 班主的梅巧玲 ,勇于突破青衣、 花旦的严格分工旧规 ,为旦角的 演唱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京剧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由晚清民间画 师沈蓉圃绘制。 他参照了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 戏曲人物画的 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l860 至 1890)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 演员(程长庚、卢胜奎、张胜奎、杨月楼、谭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时小福、 余紫云、朱莲芬、郝兰田、刘赶三、杨鸣玉),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扮演的剧中人 物描绘出来,显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此画于民国三十二年 (1943 年),由进化 社朱复昌在书肆收购 ,经缩小影印问世 ,并

16、附编同光名伶十三绝传一册。 三、 成熟期 1883 年一 1918 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 ,代表人物为时称 “ 老生后三杰 ” 的 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其中谭鑫培承程长庚、 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 , 又经创造发展 ,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 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 ,创造出独具 演唱艺术风格的 “ 谭派 ” ,形成了 “ 无腔不学谭 ” 的局面。二十年代后的余叔岩、言 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 ,均在宗 “ 谭派 ” 的基础上发展为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汪 桂芬,艺宗程长庚 ,演唱雄劲沉郁 ,悲壮激昂,腔调朴实无华,有“ 虎啸龙吟 ” 的评道 , 他因“ 仿程可以乱真 ”,故有 “ 长庚再世 ” 之誉。孙菊仙 ,18 岁时选中武秀才 ,善唱京剧 , 常入票房演唱 ,36 岁后投师程长庚。 他噪音宏亮 ,高低自如。 念白不拘于湖广音和 中州韵 ,多用京音、京字 ,听来亲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接近生活。 “ 老生后三杰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