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568065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闵行区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海市闵行区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海市闵行区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上海市闵行区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上海市闵行区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闵行区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闵行区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闵行区上海市闵行区 2010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及答案一.阅 读 (8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 论“和而不同” 刘固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其中, “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 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力量之源,也是造就中华文化浩瀚弘通的博大气象和历久弥新的 内在品格。在中国文化史上, “和而不同”的思想形成很早,而其完整表述,最早见于论 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此,虽然孔子是以“和而不同”当作区 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但后人以之作为一种文化精神, “和而不同”的内涵就远远

2、超出了君 子小人之辨了。 “和而不同”是多样性的统一与均衡,在文化精神上体现的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其精神旨归乃在于人的“心和” ,即内在心性的宽广包容、通达平和。 “和而不同”的包容 精神,既是一种君子之风,协调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的准则,同时适用于处理国家、 民族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早在尚书尧典中就主张用“和”的方式对待族 群、邦国。 “协和万邦” ,需要承认差异性,需要互相包容,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原则,正是 “和而不同” 。在历史的长河中, “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内化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 赋予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巨大气魄。无论是儒、道思想的互融互补,还是佛教文化与中 国本土文化相

3、激相荡而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抑或对我们形成强烈冲击的西方文 化仍然能够被中华文化加以化解并进行有效的吸收融会,都和中华文化的包容精神有莫大 的关系。今天, “和而不同”仍是各种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原则。诚如汤一介先生所言: “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如果我们希望中国文化今后能对人类文明有所 贡献,就必须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国家、地域的文化,充分吸收他们的 文化成果,更新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新文化。 ” 和而不排异,和而不苟同,孔子所言“当仁,不让于师” ,此之谓也。中华文化具有 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可以吸收融会各种异质的文化,但从来不会丧失

4、自我,总是能够坚 守民族文化的本位性,亦源于此。因此, “和而不同”就是尚和而不盲目附和,具有自己的 独立见解,在文化立场上则体现出刚健守正的固本精神。 “和而不同”还体现出刚健向上的精神气象。天道的运行强健不止,赋予万物性命 生机,万物保持太和状态,欣欣向荣。天道刚健纯粹,万物亨通,自然和畅,社会和美, 没有压抑,没有冲突,君子之德亦当如此。 “和而不同” ,也意味着坚守正道。君子之和具有一股中正之气,并能矫正君父师长 朋友之失,此与小人之同异也。朱熹对“和”也有很深的认识, 朱子语类卷四十三云: “大抵君子小人只在公私之间,和是公底同,同是私底和。盖君子之心,是大家只理 会这一个公当底道理

5、,故常和而不可以苟同。 ”朱熹认为君子之和当以公正为原则,做到心 底无私。君子尚义尚正,心底坦荡,纵使与尚同的小人相处,也不会受其影响,仍旧能够 保持自己固有的平和与正气,这就是“和” 。从这个角度来说,和、同之辨,诚然关系到天 下之治乱与文化之兴衰。 国语郑语记载有史伯回答桓公的一段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和则生, 万物的创生都以和为基础。 “和而不同”在文化精神上表现出生生不息的创造性。 和则生物,这也是老子的思想。 老子第 42 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在这一有关万物化生的经典表述中, “三”通常被解释为“和” 。实际上,和则 生的观点,是儒、道二家的共同

6、主张,如管子内业主张:“和乃生,不和不生。 ”荀子天论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和则生,同则绝,和而不同,生生不息,从万 物的产生到文化的发展,莫不如此。中华文化经数千年之演进,绵延不绝,总是充满着生 机和活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 (选自 2009 年 11 月 7 日 光明日报有删改) l(1 分)本文中, “和而不同”的“同”可以理解为 。 2(2 分)第段引用汤一介先生的话,其作用是 。 3(3 分)联系上下文,为第段空白处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1)也是 也 (2)也是 都 选项: ; 理由: 4(3 分)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论述了

7、“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 B “和而不同” 就是人内在心性的宽广包容。 C本文论述了“和而不同”的顽强斗争精神。 D “和而不同”就是与小人相处也能固守正气。 5(3 分)阅读全文,概述“和而不同”的主要内涵。 6(5 分)结合本文,谈谈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 的方法来面对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0 分) 树的印象 向午平树,对于我,最初的印象就是家。因为,在湘西的每一个村寨不管周围的山头是如 何的光秃,她的村寨口总会有那么几株高大苍老的树饱经风霜地矗立着。童年的我偶尔走 出去,再疲惫地回来时,一看到村寨口的那几株老

8、树,便知道到家了,一种温馨就在小小 的心中开始饱满地鼓荡。尽管是走在路上,明明清楚离家还很远,只要望见某个山坳有一 丛老树撑起的阴凉,就明白那背后一定躲藏着一大片属于别人的屋檐。屋檐是别人的,但 家的感觉是一样,我小小的脚步也就会踏实快捷起来。 那时候,我弄不明白村寨口的树为什么逃得过像山头上的那些树一样被砍伐的命运, 竟然能够穿越许多岁月与苦难。于是,我常常去那几株树下寻找答案。答案,当然是没有 的。树下大多有一座小小的房子,里面有碗,有厚厚的灰烬;每遇过年过节,那碗中会出 现糖果和肉块,还有香的烟雾悠闲地婀娜。奶奶告诉我,那是土地堂,是保佑我们五谷丰 登的神住的地方。再去的时候,我抚摸着那

9、些苍劲的树杆、皲裂的树皮,我总会幻想有神 的话语会通过自己的小手传达到我的心底。也许是因为我的浅薄;不管如何的虔诚,神从 来没有对我说过只言片语。从此,我不再去那大树下的土地堂,但树是家的印象仍是那么 固执地镌刻在了我幼小的心底。 我走不进神的世界,有时候却好像能听到树的声音。第一次听到树的声音,是我家 的一株老柳树,我不知道他是我的哪一个爷爷的爷爷栽种的,总感觉到它应当和月亮上那 株吴刚所砍的桂花树一样老。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棵老柳树轰然倒塌。第二天,我守在它的边上,不准父亲把树截成圆木,因为它的根须上还沁着水珠。我说,那是老柳树 哭泣的眼泪,好多天我都听到它在哭。 对树进一步的认识,是

10、缘于它作为梁的使命。湘西多树,乡民们便就地取材,建造 的多是木房子,而这房子最为重要的就是那一根放在正中间的梁。因为其重要,所以从选 材开始就极其严格,诸如作为梁的树必须高大、挺拔、无虫眼等等。我想,人们把有用的 人才称为栋梁该是缘于此吧。 参加工作多年以后,因为一个童年的伙伴对阴沉木的痴迷,几天前我回到故乡,因 为许多乡亲都外出打工,整个村寨袒露出毫无生气的呆板与沉静。寨口的大树也已倒塌不 在,我一下子感到了对家的陌生。 在伙伴掏挖阴沉木的溪边,除了一堆调皮的孩子,还有几位白发丛生的老人。我走 近那一株需要两人才能合抱的阴沉木,伸出手去抚摸它已经黑得发亮的树皮,不曾想那树 皮却如泥般地脱落了

11、。我一下子回到了童年,童年的我在溪中游泳的时候常常看到这些黑 泥,但怎么也想不到这些黑色的淤泥竟然会是树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再去细看,那阴沉木周围的泥上,还印有许多翊翊如生的树叶的形状。形状依然, 叶脉仍旧,但那里面流淌过的鲜活的汁液已经凝固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前的岁月里了。 我分明听见这些叶片在远古的风中活泼泼地舞动,然后合起来拧成一波又一波雄浑的林涛, 阐述着大自然让人震耳发聩的语言。那是树的大海,那是林的大洋,在那无比博大的海洋 里,一切的存在都会显得渺小、显得无助。剥去阴沉木表层的泥皮,树的坚硬便显露出来, 那冰冷的坚硬有铁的质感,这也许就是它经过了时间数不清的陶洗后仍然能够存在的原

12、因。 失去了生命,但那与生俱来的挺拔和倔强的信念不经意间就穿透着时间与空间的悠远在现 实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树,就是化成了柔弱的泥,它也会催生种子培育新一轮生命。 要不就再次通过岁月厚实的沉淀,生成煤的热量,通过燃烧焕发出火的光焰。 老人说,这溪里之所以埋着许多阴沉木,是因为这里很多年前就生长了大片古老的 森林。随后,他又指了指周围的山,你们看,那些小树在很多年以后也许会成为这溪底的 阴沉木。 远望之间,这才发现原本荒芜的山坡上长满了生机盎然的小树,有了这远景的衬托, 再去看作为近景的村寨竟有些生动起来。 我突然明白,树是村寨的灵性,更是大自然的灵魂。有了这灵性与灵魂,才会生出 诸多的美来。

13、 (节选自 2009 年第 8 期青年文学有删 改) 7(2 分)第段中,作者写“土地堂”的作用是 。 8(2 分)仔细阅读第段中的划线句,说说它在文章中的含意。 9(3 分)第段画线部分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 10(6 分)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文章中树被作者赋予了灵性和生命。 B文章中树给作者的印象就是自己的家。 C作者对于树的好感始于树可以做栋梁。 D本文中的树象征人类不朽的精神灵魂。 E第段老人说的话颇富历史沧桑之感。 F文章结尾深化了主题,读来意味深长。 112 分)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分析第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阴沉木树叶的? 12(5 分)细读本文与下

14、面史铁生合欢树中的文字,比较两者写树手法的不同并简述各 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 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 (三)默写。(5 分) (任选 5 空,如超过 5 空,按前 5 空评分) 13(1) ,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2)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3)造化钟神秀, 。(杜甫望岳) (4)醉里吴音相媚好,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5) ,任重而道远。(论语七则) (6)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7)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纱)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 1416 题。(7 分) 客思 贾岛 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 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 14(1 分)贾岛“推敲”的故事,让我们想起“鸟宿池边树, ”的诗句。 15(2 分)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三句两个“独”字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B第二句的“旅人心”三字和诗题相照应。 C “月明里”三字蕴含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D末句与“月出惊山鸟”所表现的情境相同。 16(4 分)请对这首诗的第一、二两句的语言特色加以赏析。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2 题。(18 分) 干,字雄飞,桐庐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