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注解质疑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9560084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注解质疑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注解质疑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注解质疑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注解质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注解质疑(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至人无己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圣人无名”注解质疑注解质疑河南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 杨明鲜“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逍遥游的核心句,宣颖说:“此三句一篇之主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四册对这三句的注解如下:“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之人。下文神人 圣人义相近。 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 无名不求声名。 ”据此人教版“教参”把此句译为:“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声名。 ”这些注解虽然通俗易懂,但仔细推究起来有不少疑点。疑点一,按上面注解, “不求功利、不求声名”便是最高境界。但就在这段文字中庄子举了宋荣子的例子。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课本注解和“教参”对此均作了解释,意思是他能够把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宋荣子甚至达到“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的境界,但庄子认为他“犹有未树也” ,即修养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由此看来“无功利,不求声名”并不是庄子所说的最高境界。课本对“无功” “无名”的注解使原文前后矛盾。疑点二, 逍遥游节选部分是总论,论述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所凭借、有所依靠的,而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庄子首先论述,在自然中,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范围不同,但都要有所凭借,尘埃凭借的是“以息相吹”

3、,大鹏高飞九万里凭借的是大风和辽阔的天空。进而又论述,在社会中,人的才智和修养高低不同,但都“有所待”,即使御风而行的列子,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但也仍然要凭借风力。庄子自始至终论述的是:人们应该凭借外物、依靠外物、人为地主宰外物呢,还是顺应万物的本性、物我化为一体呢?而课本注解却把文章的结论解释为“不求功利、不求声名” ,这就很难令人信服。疑点三,王先谦编的庄子集解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孙雍长先生编的庄子注译等都直接把“无功”解释为无功利或无功绩,课本编者似乎也感到把“无功”直接注为“无功利”或“无功绩”有生硬之处,因此先强调“无为” ,再由“无为”引出“无功

4、利” ,注为“无所为,故无功利。 ”笔者认为“无名”的“名”与道德经中“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名”同义,应解释为“没有具体形态” 。 “名”与“道”是一组对立的概念, “道”无形而主宰万物, “名”是“道”的形态,由道生成,受道主宰。庄子继承了老子这一思想并有所发挥。庄子认为,道衍生万物,而物不过是变易的形影,是道的表现,在庄子的哲学中“物”就是“形” , “形”是变幻的,万物之间发生着从一个形影到另一个形影的转变,“万物以形相生”(知北游),而道虽无形无象却最具实在性。正因为如此,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不求声名” ,而是摆脱一切有形事物的束缚,与道合而为一的自由之

5、境,这正是逍遥游所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无待之境。“无功”的“功”应解释为“功能、功用” 。这种用法在先秦作品中相当普遍。荀况在天论中说,天道“不见其事而见其功” “以全天功” ,韩非在解老中说“德者道之功” 。这些论述表明“功”也是道的表现形式,即具体事物的功能、功用,包括人的各种功能。 “神人无功”就是说达到最高境界的人没有人为的功能,只是虚与道合,听顺自然。庄子在大宗师中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 “堕肢体、去聪明”就是指抛弃人的各种功能。综上所述,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没有自我、没有人为功能、没有具体形态的境界,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道”的境界。这样解释既使逍遥游全文高度一致,又符合庄子的整体思想。中学语文教学2002 年第 5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