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50627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生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生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生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生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商洛市洛南县城关镇中心校王晓玲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扎实稳妥地实施基础教育,全面深入地提升素质教育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事业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提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面前。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探索适应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新思路、新方法迫在眉睫。可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弊端重重:如作文“应试化”。考试“命题化”。学生习作” “三话” (即假话、 空话、套话)盛行, 积弊之多,其结果是,教师害怕教作文,学生害怕写作文,另一方面,教师迫于“考试”、“评比”等的压力,又不得不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只好为应试而作文

2、,为作文而造情。于是学生的习作普遍缺乏新意,雷同、平庸、抄袭之作也就越多。甚至有些小学生干脆不写作文。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令学生人格分裂、思维萎缩、 语言贫乏的费时低效、恶性循环的“怪圈”,摆脱这一尴尬境地已刻不容缓。二、研究对象本课题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三、研究的目标。生活作文研究的双向协调目标假设。生活作文研究树立了做人与作文的协调统一的目标,所谓“双向”,即指向于做人的目标与指向于作文的目标,做人目标与写作目标统一,对各年级段的学生提出了生活目标和写作目标,以期达到生活与写作的同步前进,协调发展,最终为达到生活教育理论求真人的目标服务。三、研究课题步骤第一阶段:课题立项。确定课题,制定研究

3、计划,上报立项。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通过调查,明确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可行性方案。第三阶段:课题实践。根据制定的可行性方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及学法交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第四阶段:课题结题。总结提升,形成结题报告,上报结题。四、课题研究方法及过程:1 、致力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运用与发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我们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开展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生活作文研究实践,通过生活作文的研究实践丰富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是深入的实践, 没有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的生活作文实践是难以得真效的,肤浅的。2、着眼于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教育

4、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人的发展,我们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开展生活作文研究。作文能力本身是生活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命形态的内容之一。我们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处好育德与育文的关系,特别加强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以德育促智育, 以育人来育文, 以作文来育人,来促进人的整体和谐发展。3、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全体教师协同研究, 为完成生活作文研究工作而努力,又要根据自身条件,保持研究个性,寻找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又能体现学校作文教学共性的模式。课题组教师开展了 看图写话教学模式的研究; 活动类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写人、记事类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写景类作文教学模式

5、的研究等子课题研究。 从学生的层面上说, 既要加强学生的作文基础,又要实现在写作中的个性发展,做到“保底不封顶”。4、语文素养的整体和谐发展。作文教学改革不能离开了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来进行,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我们在进行生活作文研究中,与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相结合,特别是与阅读教学相结合。5、开展作文教学规律的探索。重视规律的探索,从实践中得到经验,从经验中研究规律,规律即科学,寻找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规律与方法。在开展作文教学规律探索中,注意继承传统、借鉴他人与创新,吸取传统作文教学的精髓,认真总结生活作文教学经验, 在实践中学会反思, 学会从生活教育理论高度反思教学现象, 创造

6、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经验。特别加强了对生活作文基本规律的研究,基本模式的研究, 对作文教学相关问题和基本问题的探讨,对作文教学基本过程的研究。我们进行生活作文研究, 首先理清的一个思路就是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即:作文即做人,教文以教道,生活与作文是统一的,生活作文是富于生活教育之中的。生活作文教学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生活性原则。这是生活作文教学的个性体现。作文来自生活,作文教学应当来自生活,作文教学过程应该体现生活性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也应贯穿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生是生活的主人,当然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作文

7、强调学生是作文的主人,在作文指导、评讲、批改中,学生都是主人。 发展性原则。生活向前发展,作文也向前发展。发展性是生活作文的原则之一。 作文教学过程要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生活能力的发展。 和谐性原则。生活作文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特别强调学生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和谐发展,生活作文也正是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与表达的统一。(2)生活作文指导课指导方法习作指导是学生习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作文教学的前沿阵地,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储存,完成见闻、思想、情感等信息的输出。作前指导一是扎实表达基本功,用扎实的训练提高写作技巧,二是要打开学生思维,调动生活积累,尽可能减少训练作文的“假”的因素,促

8、进生活作文的良性循环。生活作文的基本做法是:让学生在认识生活中提高写作能力,通过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能力。生活作文主张: 生活有情文有情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从文中品生活指导学生认识生活;能以妙笔绘春秋指导学生表达感受。1、把生活作文置于整个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观照。教育观念是教育工作的理性支撑,我们在生活作文研究中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在更新整个教育观念基础上进行生活作文研究。在观念改造工作中, 我们开展了分层的逐步深入的工作,课题立项后,我们即成立了课题组, 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组成成员。根据教师代课情况,以及教师的水平能力,责任心等不断扩充。每学期有计划地对全体语文教师、课题组

9、成员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讲座。成立教科研中心组,定期学习,拓展教师的眼界,用科研的力量团结教师,增强领导观念。树立正确学生观, 切实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变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充分认识应试教育对人性的扼杀, 从解放人的高度来提高素质教育的自觉性。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逐步学会站到教育思想的制高点来分析问题,不做不会反思教育的“教呆子”,学会吸收,学会与大师对话,学会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向上攀登。生活作文教学研究如果没有这些宏观的教育思想更新作为依托的话,是不能取得实效的,是流于形式的。 因此我们首先把生活作文研究置

10、于整个教育观念的更新中来观照。2、把生活作文放到生本教育的高度来实践。从生本教育的高度观照语文教学,不把培养人这样的高标准降低到一般性知识传授的水平。 (1)我们坚持生活与作文的统一,作文与做人的统一,通过作文来进行生活教育。开展生活多元化,作文题材多样化。所谓多元化:分布在各个子课题研究中。根据学校实际激发学生习作兴趣。依据形势的发展,学校的风格,带入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素材的田野里,走进习作的源泉中。滋润学生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我们说,作文的素材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实践。有了生活得源泉,写起作文来也就不是什么难题了。(2)结合学校的品行教育鼓励

11、学生习作。学生的品行教育是提高人的思想的前提,俗话说的好:德才兼备,这就是说德育占居首位,只有好的思想,才能为社会服好务。 我们借鉴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鼓励学生习作,练笔。开展一次活动,思想教育就会提高一次,每练一次笔,水平就会提高一次。久而久之,练笔多了,习惯就养成了,写起作文来就不是什么难题了。(3)作文题材多样化。研究人员根据各自研究的子课题的不同类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再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形式的训练,从而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3 、把生活作文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实践。特别加强了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生活的研究。阅读与写作是一个输入与输出的相反而又相辅相成的过程,没有大量阅读

12、为基础的作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 不彻底的,我们从生活作文观点出发,认为课外阅读重在通过读文学会“品生活之味”,学习他人对生活的领会、表达。而阅读教学课内强调打基础,并为课外阅读提供方法,更重要的,为学生打开兴趣之窗。课堂教学为学生打开了知识的窗户,更美更多的景观要学生自己去欣赏,去领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加强了读写结合的研究,语言积累的研究。在课外阅读中, 我们开展了“学生课外阅读生活的研究”,并结合学校已经结题的阅读教学的研究成果经验,优化整个的语文教学改革,生活作文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是孤零零地独立于语文大厦的其他方面而存在的。在研究的过程

13、中,具体体现是多方面的。正如:看图写话适合于低年级的学生习作训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图,按照一定的顺序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动手练笔能力。 习作离不开文本, 完成文本中的习作要求是首要的任务,研究者根据文中的习作目标,有计划、有顺序地指导充分利用文本中的写作特点, 恰当的运用到习作练笔中。若是学习一次口语交际, 就抓住时机进行语言组织把它记下来。每学习一篇优美课文,可以仿写,进行方法迁移。每开展一次活动,就要求学生善于记载, 善于积累,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每走过一个地方,看到优美的景物就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记下来。每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或高兴,或烦恼,或痛苦,或悲伤写下来,写出自

14、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几年的研究,受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从整体看来,学生的习作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习作习惯得到了培养,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见识得基础。我们作前指导课在生活作文观念下,形成了多种课式并存的良好局面,课题组成员分工,分类进行研究,形成了各自、各类型的不同特色。初步归纳下以下几种教学模式:看图写话教学模式: 创设情景或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图画,让学生独立仔细观察,并说说图意。根据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并说说。分小组说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启发学生认真想,准确领会图意。抓住重点说说,努力把语言说通顺。 其他同学评一评。 点名发言, 师生点评。学生写一写,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根据

15、学生情况修改,主要从标点符号、语句两方面来修改。活动类作文教学模式:活动类作文第一课时一、激趣或活动导入新课。二、活动过程 1 、学生自由讨论比赛规则。2、确定比赛规则。 3、比赛开始。 4、比赛结束,宣布比赛结束。5、同学们喜欢自己的活动吗?说说自己的心情。三、回顾活动过程1、活动开始宣布内容讨论规则确定规则比赛开始2、活动情况(从同学语言、神态等方面)参赛同学的情况观看同学的情况 3 、活动后人们的心情。四、练习复述 1 、根据上述顺序练习说说。2、小组说说,评评。3 全班交流汇报。五、动笔练写,老师巡视指导。第二课时一、回忆活动过程,理清顺序,分清层次。二、评价作文1、自评修改不通顺,含

16、混淆不清的地方,改正错别字。2、生生互评。 3 、找出优、中、差三个典型逐句逐段在全班修改。 4 、再次自己修改,誊写作文。写事类作文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激趣揭题确定作文内容(说说本次习作要求、总结要求、回顾学习的写作方法、提再次明确写类似文章的要求) 练习口述 (打开思路想想自己所要说的事;学生代表口述,师生评议;同桌或小组说说,从事件是否叙述完整,语言是否通顺来评价; 根据情况写出思路或提纲。 ) 学生习作,指导。第二课时组内品评习作(交流、品评,推荐优秀作品。)全班交流(学生上台朗读佳作、师生点评、学生再次根据点评修改。 )个别指导(1 找一或两篇中下等的文章,全班修改。 2、明确习作要求,再次修改。3、生生互改。4 、 师 小 结 修 改 注 意 事 项 。) 再 次 修 改 , 誊 写 作文。写景类作文教学模式: 迁移式。 即运用迁移理论,扎实作文训练。这种课型基本上包括三个步骤:A 、训练点,复习典型课文、由课文迁移到本次习作;B、抓住训练重点,运用下水例文,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