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古镇调研计划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48428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官渡古镇调研计划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官渡古镇调研计划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官渡古镇调研计划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官渡古镇调研计划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官渡古镇调研计划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官渡古镇调研计划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官渡古镇调研计划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官渡古镇调研-计划书沐* 2011*5 杜* 2011*6 目录一、 调研背景 .1 二、调研目的2三、调研流程3四、内容定义3五、调研方式5六、时间进度5附件一:官渡古镇调研任务分配表附件二:官渡古镇调研表一、 调研背景:中文名称:官渡古镇 外文名称: The ancient town of Guandu 地理位置:云南省昆明市东南郊 气候类型: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约 1.5 万平方公里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景点级别: AAAA 级 门票价格:免费 所属城市: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古镇大门 (大牌坊 ) 位于昆明东南郊 8 公里处,地处 滇池北岸、宝象河 下游, 占地 17 平方公里。

2、官渡古镇文化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 在不到 1.5 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就有唐、宋、 元、明、清时期的 五山、 六寺、七阁、八庙 等多处景观。官渡古镇因其历史文化深厚而远近闻名,历史文化古迹虽有损毁, 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得以保留下来。古镇中那些用螺蛳壳和着粘土舂夯而成 的院墙,依然在风雨中兀立。百年的土屋民居尚存,实属难得。 作为一个历史 悠久的古镇,官渡曾是一个誉满滇中的古渡口 ,是昆明 历史文化名城 古镇之一, 唐宋时已是滇池东昆岸的一大集镇,元代与昆明同时设县, 明清已成为商业、 手 工业很发达的乡镇。昔日官渡,商贾云集,高塔辉映,有五山、六寺、七阁、八 庙和众多人文景观,至今仍保留着许

3、多文化建筑遗址。 官渡“六寺之首”妙湛寺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1295 年落 成,后因被水淹倒塌, 1325年迁建于现址古镇的中央。寺内建有东、西两座13 层密檐实心方形砖塔。后来西塔毁于地震,而东塔保留至今。 当然,在官渡古镇宗教建筑中名气最大,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国家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妙湛寺前的 金刚宝座塔 。 明天顺二年(1457年)重修妙湛寺时, “乃即寺之前辟地复造浮图一规”, 这“浮图一规”就是金刚宝座塔。 建金刚宝座塔的倡导者是特进荣禄大夫 镇守云 南总兵沐璘,出资者是镇守云南太监罗珪,他们都是当时统治云南的头面人物。 新建石塔的目的是为了“造功德”,“求延寿”,

4、“顺习俗稳民心”, “而以不 治治之也”。这里说的“顺习俗稳民心”, 指的是民间有螺丝怪兴风作浪的传说, 故建塔以镇之。在我国现存的十余座金刚塔 中,妙湛寺金刚塔 是建造时间最早, 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 这座金刚塔, 与妙湛寺的两座密檐砖塔相辉映,不仅体现 了“有容乃大”、“显密并举”的佛门精神,而且建筑上高低错落,品字布局, 十分壮观,构成了官渡镇古建筑群的核心。 金刚宝座塔原为印度伽耶城尼连禅河畔释迦牟尼佛得道成佛处的纪念塔 , 称 为“佛陀伽耶大塔”。 又被称为“坛城”, 即“神坛”。 塔座四角各建一幢小方 形塔, 拱卫着中间一座高大锥形塔。 五个塔代表五方佛,正中大塔代表大日如来, 四

5、周四幢依顺时针代表阿閦如来、宝生如来 、弥陀如来和不空如来。 官渡金刚宝座塔由基座、 塔体两大部分组成, 基座的平面为正四方型, 边长 为 10.4 米,高 4.7 米。基座的底部跨空,有东西南北四道券门相通,可过往行 人车马。基座之上,五塔耸立。中央建高 16 米的主塔,四角配以高 8.84 米的 小 塔。主塔宏巨雄伟,小塔小巧玲珑。主塔与小塔都由须弥座 、塔身、塔颈和塔刹 组成,但式样不同,风格迥异。大小塔相映生辉,十分谐调。高耸俊秀的塔刹, 簇拥耸立,犹如雨后春笋,争相破土,形象轻盈俏丽,有一种飞动之美。 官渡金刚宝座塔不仅整体构思意象飘逸,令人沉思遐想。 细部的铜铸石刻也 十分精美。无

6、论是主塔须弥座上的五种坐骑动物形象和四角的金刚大力士,还是 佛龛中的佛像,雕工都极为精细,无不细腻逼真,活灵活现。铜铸伞盖上的手持 宝剑、琵琶、珍珠伞、花狐貂等法器的四大天王 ,以及跨空的塔基顶部中心嵌砌 的铸有九尊佛像的铜质金轮,铸刻也极为精美,显示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官渡是藏传佛教进入昆明地区的登陆地,妙湛寺石塔的建筑留下了藏式密宗 佛塔深深烙印,这鲜明地体现在喇嘛塔式的塔身建筑上。后来建造的北京 大正觉 寺、碧云寺 和呼和浩特 慈云寺 金刚塔的塔身都是典型的汉式多层密檐塔,喇嘛塔 式塔身的金刚塔全国仅此一例。官渡金刚宝座塔既浸透着宗教文化的灵光,又洋溢着建筑艺术诗意的魅力, 给 人以精神

7、陶冶和美的享受。至今,我们已无法知道是谁设计和建造了这一件 精美的艺术杰作, 史书只记载了倡议和捐资官员的名字,但这座具有永恒的艺术 价值的石塔,永远是他们智慧和才华在后人心中树立的丰碑。 元代, 孔子楼也在官渡建立起来, 这对官渡子弟读书习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这里走出了著名文人王思训。 王思训是清康熙四十五年 (1706 年)进士, 任过江西学政, 他曾当过幼年雍正皇帝的老师,康熙帝曾赐他书万卷。 王思训荣 归故里之后,建赐书堂典藏。至今赐书堂犹存。 到了清代,官渡古镇在今螺峰、 秀英、西庄和尚义 4 个村子的范围内已形成 洋溢着浓浓文化色彩“六寺七阁八庙”的建筑群。这些壮观的建筑与

8、自然风光 相融合,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图,形成了所谓官渡八景,即“古渡渔灯”、“螺 峰叠翠”、“云台月照”、“杏圃牧羊”、“凌云烟缭”、“滇南草坪”、“金 刚 夜语”和“笔写苍穹”。二、调研目的:不知从何时开始, 传统民居、 历史街区甚至连文化古迹, 都似乎成了经济发 展、开发建设的绊脚石。新区开发时对地形地貌、风土特征、地域个性化熟视无 睹,旧城更新中,数百年来形成的富有人情味和鲜明特色的古老城区经过打造, 消失殆净。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历史环境保护、文化资产活 用、地方特色维护等课题是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本调研的目的就是: 1、了解历史街区、历史城镇的风貌特征

9、2、了解城市建设与历史街区保护的关系 3、了解现在官渡古镇留下来的历史文化 4、了解现在官渡古镇优缺点 5、了解官渡古镇未来发展趋势 6、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帮助历史街区更好发展三、调研流程:1、成立调研小组 2、调研小组根据调研计划书安排小组成员工作 3、调研方式:现场调研 4、时间安排:暂定两天 5、调研执行:调研小组根据计划书对所选目标进行拍照测量 6、整理及汇报:根据调研所得数据,制作word 及 ppt 文件进行汇报四、内容定义: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不仅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意义上,也在于地域文化学 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上, 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 科学保护开发古村落、 建设 特色文化村更具

10、有深远的意义。总体思路 根据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完整保护,适度改造,合理利 用,传承发展”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古村落保护开发规划、政策体系 和工作保障机制通过充分保护古村落、 古民居、古建筑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 遗迹遗存,深入发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和人居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美化村庄人居环境, 发展特色生态经济, 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培育成为 传统文明和现化文明有机融合的特色文化村。基本原则 1. 坚持保护与开发、 继承与发展并重的原则。 、坚持保护与开发、 继承与发 展并重的原则。 古村落不是博物馆中无生命的展品,而是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具有 生气与活力的生命体

11、。要准确科学把握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必须在加强保护的同时, 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开发设因地制宜地挖掘古村落的 历史人文价值、 旅游价值、建筑价值和考古价值在古村落保护开发与村民现实 利益诉求间找到共鸣点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古村落可持续发展。 2. 坚持物质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传承同步的原则。坚持物质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传承同步的原则。 、 坚持物质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传承同步的原则。 、 坚持物质文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传承同步的原则。 保护开发古村落具有鲜明历 史特征和地域个性的古建筑、 历史遗址等物质文化是重点但同样不能忽视对各 类民俗民族语言民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

12、、曲艺、医药和各种传统技等 非物质文化的关注。通过对古村落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挖掘、整理, 更好地发挥民间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3. 坚持分级保护、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市古村落分布较广,地域条件各具 特色。在古村落保护开发,不能一刀切,应依据保护价值大小、完整程度等采取 不同等级的保护开发措施,同时,对于古村落特色文化的挖掘,要遵循“一村一 特” 、 “一村一策”的工作思路。根据古村落自身历史文化积淀、发展空间、村庄 布局、基础设施等选择多样性化的发展路径避免同质化。 3、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13、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古村落的保 护开发必须形成合力建立起有效的古村落保护开发联动机制。在资金层面要 建立“政府领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合力共建”的古村落保护开发资金筹措 机制形成政府资金、民间资金共同投入的良好局面。 在加强政府投入的同时, 要激发古村落现居民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鼓励 历史、文化、建筑和旅游界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成立古村落保护组织, 为古村落保护提供力量。 古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着农村的魅力与特色,是昆明呈贡历史文 化在民间的丰厚积淀, 也是今后城市发展珍贵的历史源泉。保护古村落、 培育特 色村不但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于绍昆明建

14、设 “特色产业城市、 文化休闲城市、 生 态宜居城市”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保护开发古村落、 推进特色文化村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为指导,本着对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传承这 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要积 极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古村落的历史价值和相关保护政策措施,组织开展相关 教育和培训活动,营造保护开发古村落、建设特色文化村的良好氛围。 2、深入调查,规划引领。 一是深入开展以古村落为重点的特色文化村调查。在了解和把握全局的基础 上建立完整的特色文化村档案体系并通过组织专家评估、 鉴定有针对性地

15、 制定特色文化村认定条件、分类标准以及保护开发方案等。 二是科学确定特色文化村名录。 按照尊重历史文化传承人文资源保护生 态环境的要求在全面分析古村落发展类型、空间分布、人口规模、产业设施、 人文积淀等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历史特征和地域个性鲜明,建筑格局和原生 态风貌保存较为整体的古村落, 作为培育建设特色文化村的对象。三是编制特色 文化村建设规划。 要按照因地制宜、 以人为本、 可操作性强的要求编制特色文化 村保护和开发规划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 划定重点保护区和风貌协调 区,明确规划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和住房建设要求制定村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设 施建设、传统文化保护、村域经济发展目标任

16、务等。 3 加大投入,强化保障。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各级要安排古村落保护开发、 特色文化村建设的专项经费, 除设立文化遗产 保护专项资金外,可在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中增加相应的项目经费用于特色文 化村的培育建设。 二是进一步拓宽保护资金渠道。 在发挥政府资金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制定相 关激励政策动员、鼓励企业家、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如可建立 “古村落保护基金会” 向社会、企业募集资金用于特色文化村保护也可试点采 取股份制的形式通过村民将其所有的古建筑租赁或入股并吸收社会资金入 股共同参与特色文化村的保护、经营和收益。 三是重视人才培养。 古村落保护开发、特色文化村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各级要加强专 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开展对古民居和其他物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 作并逐步集聚一批从事业余研究的乡土人才。 4、科学整治,合理开发。一方面要继续以“百村小康示范、千村改造整 治” 工程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古村落环境整治力度,努力提高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