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文学作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47904 上传时间:2018-05-1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屠格涅夫文学作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屠格涅夫文学作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屠格涅夫文学作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屠格涅夫文学作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屠格涅夫文学作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屠格涅夫文学作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屠格涅夫文学作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猎人笔记简介梗概: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作品,也是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作品,作品描述了农奴制度,表现了作者的 民主主义思想,作品以一个猎人为线索, 刻画了地主、管家、磨坊夫妇、贵族知 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人物形象。 真实地真实的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 省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 体现了农奴的生活。作品也生动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读后感:猎人笔记这本书作者非常注意人物的刻画作者以一个猎人为线索刻画 了地主、管家、磨坊夫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民孩子等众

2、多人 物形象,真实表现农奴的艰苦。揭露了一些地主残暴、狠毒、虚伪、空虚、无耻 等,其次作者也揭示农民的悲惨命运,从一些角度还表现了一些农民的善良,勤 劳、诚恳、纯朴、以及他们的才干和无穷的创造力。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对俄国的第一印象是,地主闷声上都穿着绫罗绸缎, 而农奴们则要每天穿着整洁的“制服”为的是主人的面子。地主们衣食无忧, 而 农奴们是有了上顿没有下顿, 地主们常常为一点小事打骂农奴,而农奴却只能忍 气吞声、连声偌偌 ,相比较,俄国的旧社会是多么的残酷, 而今天的生活这么美好 人人平等、 幸福自由、国家和平安定、人民团结一心,没有土地之争,我们应该加倍珍惜 ,罗婷罗亭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青

3、年,已经三十五岁了,本质上是一个好人,但可惜懦弱寡断。一直一事无成。娜塔丽娅是一个大家闺秀,罗亭偶然到她家做客,她对他一见钟情,但她知道她的母亲不可能同意他们结婚,于是,坚强执着、为爱不顾一切的娜塔丽娅,决心要和罗亭私奔。可是,尽管罗亭赞颂爱,担当一份如此热烈的爱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还是退缩了。他拒绝了娜塔丽娅,理由是他不能够给她幸福,私奔很简单,逃走就是了。但是,去哪里呢?罗亭没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一直过着漂泊的生活。与其私奔后抛弃,毁了娜塔丽娅的一生,不如现在就放手对大家都好。娜塔丽娅伤心不已,她说罗亭并不爱她,只要他说带她走,她就会跟他走,不惜一切代价,无所畏惧。连罗亭都不禁钦佩她的勇气,

4、觉得自己配不上她,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居然拥有这样坚强的意志!多年以后,娜塔丽娅已嫁为人妇,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而罗亭,依旧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宿,不管是事业还是爱情,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罗亭最大的缺点就是他的懦弱和迷茫。让人同情也让人觉得恨铁不成钢。最终,罗亭找到了值得付出的事业,为了革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情节概述作者: 愿咸与恒 ) 编辑本段 创作背景罗亭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 着手创作于1855 年夏, 于 1856年发表于现代人杂志的第一、第二期。其时正值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 ),结局是俄国遭到惨败。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俄国军事和经济上的落后,也迫使人们去思考祖国的命

5、运和前途,寻求能够改造社会的力量并探索强国富民 之路。围绕俄国的前途问题,早在40 年代就在主张全盘欧化的西欧派和强调保存国粹的斯拉夫派之间有过一场大论战。而从40年代末到50 年代,有关俄国前途的争论主要在贵族自由派和革命派之间进行。前者表面上也赞成废除农奴制,但希望由政府 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其实质是维护地主阶级 的利益及其统治地位;后者则主张用革命 手段推翻沙皇统治,消灭农奴制。从“不可救药的西欧派”转入自由派的屠格涅夫试图对这些重大社会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对贵族知识分子 前一时期的活动进行客观评价,并且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如何发挥作用。这便是作家仅用50 天时间创作罗亭的动因。罗亭

6、身上集中了40 年代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优点和缺点,是这些人的一个典型。他受良好教育,接受了当时哲学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响,有很高的美学修养;他信仰科学,关心重大社会问题,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并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他热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众,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徒有过人的天赋才智,却不会正确将其运用、付诸斗争实践,成为“语言的巨人和行动的侏儒”。罗亭式人物的不幸在于脱离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因而注定一事无成。屠格涅夫所塑造的罗亭这个人物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作家将自己同时代许多进步知识分子如巴枯宁、赫尔岑 、格拉诺夫斯基等等的性格特征都融合到了的身上。就是罗亭所参加的波科尔斯基小组,

7、也是以30 年代 莫斯科 的文学哲学团体斯坦凯维奇小组为原型的。所以高尔基 曾说“罗亭既是巴枯宁、又是赫尔岑,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屠格涅夫本人”。由于取自现实内部的形象经过作家之手而成为典型,罗亭这个人物才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继奥涅金、毕巧林以后又一个光彩照人的多余人形象。与罗亭不同,写于1871 年的 春潮 没有表现重大的社会政治 问 题,从情节看似乎只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虽然其篇幅与作者的长篇小 说相差无几,但屠格涅夫却称其为中篇小说。1840 年 5 月屠格涅夫在游历 了意大利和 瑞士 回柏林途中来到德国城市 法兰克福。在那里他偶然踏进一 家糖果店想喝杯柠檬汁,适遇店主的女

8、儿向他呼救,请他帮助抢救突然昏 厥的弟弟。女郎的美貌和气质使他产生爱慕之心,只是由于匆匆离去,爱 情种子未及萌芽便夭折了。这成了30 年后创作春潮的基础。小说开始 部分的情节与作者的经历几乎毫无二致。但不能说这是自传体小说 ,因为 作者只是采用了自已经历中的一件事作为小说的引子。值得注意的是尽管 春潮发表后受广泛欢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俄国评论界的 反应则褒贬不一,后来的文学史家和传记作者在论及屠格涅夫创作时对它 较少提及或几乎不提。究其原因,大概就如本段开始所说的那样,小说不 像作者其他许多小说那样总是反映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不过春潮在艺 术上仍是成功之作。无论杰玛这个从外表到内心都美

9、的少女形象,还是萨 宁这个青年贵族的多余人的虚弱性格,甚至波洛 索夫太太这个外表华美内 心丑恶的坏女人形象,都刻画得极为成功。情节的安排,景物描写也引人 入胜。本小说的俄文原名,确切地翻译, 应是“春天的河水” 或“春汛”,由于以往已“春潮”的译名播行于世,成为约定俗成的事实, 本文译者遂袭而用之,而同一个俄文词组在小说开篇所引的古老抒情歌曲 的第三句中则译作了“春水”。前夜俄国批判 现实主义 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前夜是俄国文学中描写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形象的最早作品。被文学评论家们一致认为是屠格涅夫的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的不朽之处在于:它在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次以非贵族出身的知识分子作为作

10、品的主人公,迅速而敏锐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历史发展的趋向和要求,揭开了俄国文学崭新的一页。小说前夜反映了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俄国社会的新动向,是一部深刻地揭示俄罗斯社会现实的杰作。 小说反映了俄国19 世纪 50 年代末社会运动的高涨及对新人物、新生 活的社会需要的背景。主人公叶连娜是个正直、热情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的俄国姑娘。她出身豪门贵族,身边有好几位热心的追求者,都不称心。后来她遇到保加利亚人英沙罗夫,他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积极战斗并准备 奋斗终生,十分钦佩和爱慕,并不顾父母反对嫁给了他。与他同赴保加利 亚参加反对土耳其奴役的民族解放运动。途中丈夫病逝,叶连娜忠于信仰, 依然前行。作品描

11、写景物清奇迷人,色、声、香兼而有之;刻画人物善于 烘托;风格细腻淡雅,独具一格父与子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 代的色彩。巴扎罗夫代表了19 世纪 60 年代的年轻一代 激进的平民知识分 子。而巴威尔和尼古拉则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的老一代人。当然,在对待 年轻人的态度上, 父辈中的人们态度各有不同, 尼古拉比较温和, 希望理解子辈, 想跟上时代,只是不太成功。巴威尔则固执已见,信奉贵族自由主义,对年轻人 的反叛耿耿于怀。父与子的冲突在广义上表现为巴威尔和巴扎罗夫之间的对立, 由此,在巴扎罗夫身上塑造了时代“ 新人” 的形象。 巴扎罗夫是精神上的强者。

12、他充满自信,生气勃勃,具有锐利的批判眼光。他和 阿尔卡狄家的仆人们和睦相处, 并不妨碍他批判老百姓的落后迷信。他的精神力 量和批判锋芒集中表现在他与巴威尔的论战上。两人初次相见, 就在感觉上互不 相容,进而展露出思想观点上的针锋相对。巴扎罗夫以他特有的简洁、 粗鲁的话 语对巴威尔以强有力的反击。 颇有咄咄逼人之势。 他决不屈从权威, 具有自主的 人格和评判标准,体现了年青一代独立思考的处世态度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争 精神, 当然, 也带有年轻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的可能产生的偏颇和极端。 但他还是以毋庸置疑的精神优势压倒了对手。巴扎罗夫吻费涅奇卡, 在巴威尔看 来,是严重地侵犯了贵族的权利

13、,也是他们之间对立观点的继续发展。决斗暴露 了巴威尔的偏狭、虚弱和做作,显示了巴扎罗夫的豁达、镇定和自信,双方精神 力量的强弱在此得到进一步的揭示。 巴扎罗夫是行动的巨人, 他抨击贵族的泛泛空谈, 自己首先从小事做起。 他具有 实践能力,注重自然科学研究。他的行动有价值取舍标准:“ 凡是我们认为有用 的事情,我们就依据它行动。” 他的行动目标很明确 为未来打扫地盘。他敢 于行动的勇气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他曾恼怒自己也产生那 样浪漫的情感,但在爱情之火燃烧起来的时候他却决不回避躲闪。 屠格涅夫写出了在否定爱情的巴扎罗夫内心,爱情是如何萌芽、 发展的,写得真 实可信。但是作家让巴

14、扎罗夫在爱情受挫后一蹶不振,重蹈了巴威尔在恋爱上的 覆辙,那句对巴威尔的尖刻评价“ 雄性生物 ” 犹如一记耳光反打在巴扎罗夫自己的 脸上。这并不是说粹逻辑的概念而存在着,运动和发展只在纯粹思维的范围内, 不能写他的失恋痛苦, 英雄也有儿女情长的一面。 但屠格涅夫却让他的主人公一 味消沉下去,不能自拔,直至死亡。这不能不是对巴扎罗夫的曲解。那个在贵族 庄园所向披靡的勇士竟无力使自己最终摆脱消极悲观的情绪,人物性格的整体性 因此受到损害。作家把巴扎罗夫临终前期待阿金左娃的一吻这幕写得极为动人, 然而他的锐气, 他的愤恨, 他的精神威力, 他的坚强意志也在这女人敷衍式的一 吻中消溶殆尽。这种违反人物

15、性格发展逻辑的矛盾变化,与作家的思想倾向不无联系。 屠格涅夫 对巴扎罗夫所代表的平民知识分子有一种情不自禁的向往,他钦佩他们的个人品 质和牺牲精神, 但并不赞成他们的社会政治主张。这位温和的自由主义贵族作家 害怕暴力革命, 不希望他们的事业取得成功。 他认为他们的观点必然导致他们成 为悲剧人物, 因此他安排了巴扎罗夫的失恋、悲观乃至最后死亡。 巴扎罗夫性格 上的不一致正好折射出作家对民主主义者的矛盾态度。 阿尔卡狄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特殊的意义。就年龄来说, 他属于子辈, 也曾追随 过巴扎罗夫;但就思想意识来说,他是父辈的子弟,因此巴扎罗夫称他为“ 温柔 的自由主义少爷 ” 。在刚刚到来的新观念和迟迟不肯退去的旧观念相互争斗的时 候,青年人凭借他们的敏感、 勇气和朝气等生理、 心理因素有可能更倾心于新观 念,然而子辈并不是先进思想的当然代表者,进化论的观念在社会思想斗争中并 不具有绝对普遍性, 更何况其中也不乏有猎奇求新的表面追求。因此,屠格涅夫 所表现的不全是生理、 心理意义上两代人的代沟, 更渗透着不同社会阵营之间政 治思想的分歧,从而揭示出当时俄国民主主义对贵族自由主义的胜利。 父与子 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 巴扎罗夫身上尽管有瑕疵, 但他仍以不同凡响 的艺术个性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在俄国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个俄国“ 新人” 形象,率 先传达出平民知识分子已成为生活主角的时代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