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460194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措施第一章第一章 概述概述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质量通病,影响结构的安全,如何最大限度的消 除质量通病,保证工程结构安全,是工程管理人员急需掌握的,本文就结合工作实际, 对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通病的产生和防治进行探讨。第二章第二章 蜂窝蜂窝 (一)现象(一)现象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二)产生的原因(二)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予、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于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通

2、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三)防治的措施。(三)防治的措施。 (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 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 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 、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 (2)小蜂窝:

3、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 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 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第三章第三章 麻面麻面 (一)现象(一)现象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租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二)产生的原因(二)产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 麻面; (3)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扳隔离刑涂刷不匀,或局

4、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悱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三)防治的措施(三)防治的措施 (1)模板去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 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 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 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第四章第四章 孔洞孔洞 (一)现象(一)现象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 露。(二)产生

5、的原因(二)产生的原因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 混凝土; (2)混凝上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三)防治的措施(三)防治的措施 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 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 具等杂物掉入混疑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露筋 露筋 第五章第五章 露筋露筋(一)现象(一)现象混凝土内

6、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二)产生的原因(二)产生的原因 (1)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 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折,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 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木模扳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漏筋(三)防治的措施(三)防治的措施 (1)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验查,钢筋密集时,应选 用适

7、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 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 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 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2)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允满漏筋部位抹平;漏 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 压实 。第六章第六章 缝隙、夹层缝隙、夹层 (一)现象(一)现象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疑土夹层。(二)产生的原因(二)产生的原因 (1)施工缝或变

8、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 并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2)施工缝处锯屑、 、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3)混疑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三)防治的措施(三)防治的措施 (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 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501 00m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2)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

9、或12.5水泥砂浆填 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 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第七章第七章 缺棱掉角缺棱掉角 (一)现象(一)现象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二)产生的原因(二)产生的原因 (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 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三)防治措施(三)防治措施 (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

10、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 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Nmm2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 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2)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损程度用1:2或1:2.5 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第八章第八章 表面不平整表面不平整 (一)现象(一)现象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二)产生的原因(二)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子,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租糙不平; (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

11、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新浇灌混凝土早 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陷不平或印痕(三)防治措施(三)防治措施 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灌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 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 支承面积,开防止浸水,以保证不发生下沉;在浇筑混凝土时,加强检查,凝土强度达 到12Nmm2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第九章第九章 强度不够,均质性差强度不够,均质性差 (一)现象(一)现象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二)产生的原因(二)产生的原

12、因 (1)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杂物多,外 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 (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 (3)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 (4)冬期施工,拆模过早或早期受陈; (5)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 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三)防治措施(三)防治措施 (1)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才用;砂、石子粒径、级 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按顺序拌 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冬朋施工用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强 度达到30以上,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40以上,始可遭受冻结,按施工 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上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2)当混凝土强度偏低,可用非破损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研究处理方案,采取 相应加固或补强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