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小学校布局调整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450524 上传时间:2018-05-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小学校布局调整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小学校布局调整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小学校布局调整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小学校布局调整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小学校布局调整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小学校布局调整(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作者简介】石人炳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对当前我国城乡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在农村地区应确定符合地方实际的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标准和调整方式,把方便学生入学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协调发展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统筹“中心”与“边远”地区的教育发展,城市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要考虑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学校布局调整要在对地方学龄人口变化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对来来教育发展周密规划的前提下进行。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国年出生人数逐渐减少,随之

2、而来的是小学学龄人口减少。由于在校生的减少,我国城乡以撤并学校为主的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正在进行。为避免决策失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布局调整显得特别重要。 一、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要坚持以人为本 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就是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其目的是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适度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调整学校布局可能会使一些学生到离家较远的地方上学,带来很多不方便,这种“不方便”甚至可能导致学生的辍学。以牺牲学生就学、降低普及程度为代价调整中小学布局,不符合教育事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有悖于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应

3、在两个方面得到体现: 1.确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学校布局标准 近几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学校布局调整主要有 3 种标准:一是学校服务范围标准。 有的地方规定,小学服务半径为 1.5千米,初中服务半径为 10 千米。二是学校的服务人群数量标准。如小学服务人群数量为 2000 人以上,初中服务人群数量为 1 万人以上。三是学校规模标准。如有的地方规定,学校布局调整的标准是撤并学生人数少于 100 人的小学校。 这些标准多是从办学效益的角度考虑。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考虑,我认为以下“距离”不能忽视:一是时间距离,考虑诸如山地、河流等自然条件的阻碍而延长上学途中的时间。二是文化距离,当儿童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村落到另

4、一个把他们当作外人的村落上学,从而导致辍学的距离。三是心理距离,指因位置偏僻或野兽出没,儿童内心恐惧而不敢独自行走,从而导致辍学的距离。这些因素尤其在偏僻山区(特别是对女孩)和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区应该予以考虑。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一般说来,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学校的分布也相对集中;相反,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学校的分布也相对分散。在人口分布集中的地方,一所小学的服务半径可能不到 1 千米;在边远地区,一所小学的服务半径也许是十多千米。因此,调整学校布局、撤并学校必须充分考虑人口分布的特点,应根据地方特点选择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说,综合性的标准优于单一的标准,有弹性的标准优于刚性

5、的标准。 为防止在人口密度小的地区因学校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一是保留必要的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 “一师一校”和“复式教学”不能全部取消。如美国曾经有成千上万个“一师一校”的小学,至今仍有 463 个这样的学校。1所以像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尤其是人口密度小的地区),不能把学校规模作为撤并学校的唯一标准。二是办寄宿制学校。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住校,但学生在方便就学的同时,其上学的成本也随之提高。学生寄宿还可能增加家庭的机会成本,如孩子原来可以在放学后回家干些农活,现在不行了。国外的研究表明,为调整布局关闭一些学校对社会地位低的人影响更大。2因此,政府对寄宿学生应给予一定的补贴,防止因学校

6、布局调整导致学生辍学。 2.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布局调整形式或多形式并用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可采取多种形式: 兼并式。这种方式要求将校产集中,师资集中,学校规模扩大。对于村与村之间相距不远,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别较大的地方,较为适合采用此方式。通过调整,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投资效益。 完全合并式。另选校址建新校,将两所或多所学校合并为一所学校,校产和师资集中。这种方式适合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原学校规模较小、校舍陈旧的地方采用。 交叉合并式。这种方式仍是各自为阵,校产不动,一、二、三年级集中于甲地,四、五、六年级集中于乙地,一个校长总负责,教师统一使用。对于相距不远的小学校,各自校舍都较好,且校舍不便改做

7、其他用途的地方,适合采用这种方式。集中分散式。在人口相对集中,办学条件较好的村镇设一所完全小学为中心校,就近辐射多个村,根据情况可在原村小设教学点,各教学点由中心校统一管理。高年级学生可到中心校上学,低年级学生仍在原村上学。对班额小的教学点,可设复式班。对于教学点师资无法承担的课程,诸如美术、音乐等,由中心校统一协调,如安排教师巡回授课等。这种方式既方便低年级学生就近上学,又保证了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学校布局调整还可以有其他形式,各地究竟采用什么方式则要考虑本地情况,因地制宜。 二、坚持协调发展观,统筹城乡、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 1.统筹城乡的教育发展 城市各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指户籍人口)的变化

8、在时间上超前于农村,下降程度更甚于农村,加上缄市人口居住集中,学校布局调整的难度相对较小。由于撤并学校调整布局,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城区的教育资源出现闲置现象的时候,吸引郊县农村学生入校,开一些“农村班”,也不失为提高城市教育资源效益的有效方式。 城市学校布局调整还应考虑流动学龄人口的教育问题。城市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不能仅盯着城市户籍人口,应将流动学龄人口纳入服务范围之内。城市有义务、有责任,而且很多城市有能力解决流动儿童上学问题。可以这样说,城市撤并的任何一所“薄弱学校”都是民工子弟的“优质学校”。城市学校在布局调整时,应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2.统筹“中心”和“边远”地区的教育发展 有的地方

9、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后,或搞“面子项目”、 “政绩工程”,或搞“示范学校”,对“中心小学”在人力物力上是浪费性投入,但对“边远”的小教学点缺乏必要的投入,使这些学校更加由“小”变“弱”。而恰恰是这些偏远的山、穷地区的教学点承担着最艰巨的“普九任务。地方政府应对这样的教学点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投入。可适当放宽教师编制标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教师交流和培训;教学点教学基本设施、公用经费也应给予保障,使地方教育均衡发展。 3.“三教”统筹,协调发展 “三教”包括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 “三教”统筹实行“一校多能”、 “一师多用”,发挥办学的最大效益。学校可以实现功能多元化:在城市,一所学校同时服

10、务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甚至老年教育;在农村,可推行“日校办夜校”、 “一师兼两教”,做到各种教育形式协调发展。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应对人口波动 学校布局调整既要立足当前,又要顾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对人口的波动要有科学的预测和考虑。学龄人口波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当波峰到来时,教育资源日显不足;当波峰过去、波谷到来时,又出现教育资源的过剩。一些地方今天小学教育资源的过剩,很大程度上与当初对小学适龄人口减少的趋势估计不足有关。为科学应对学龄人口波动的影响,应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于学校布局调整之中。 1.以县(市)为单位,对学龄人口的变化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和周密规划 如何根据社

11、会对教育的“有效需求”提供规模适度和结构合理的教育,首先必须对人口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进行准确的把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特别强调:“在制定教育计划的时候,我们不能不考虑人口动态。因为它关系教育发展的目标人口的数量、年龄、性别以及地理分布。 ”并指出:“教育发展的计划,必须建立在人口统计的基础上。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有关统计的方法、原理的知识,并对它的意义和局限性有足够的认识。教育各方面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几乎全部与人口有关。即与人口的多少、结构、分布、动态和趋势有关。 ”3学校布局调整应建立在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科学预测基础之上。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

12、体制,县级政府担负着本地教育经费的筹措和使用,以及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因此,以县为单位的人口预测和教育规划十分重要。 2.学校撤并不能按学龄人口低谷时的情况进行规划,要留有余地 我国当前小学适龄人口正在减少,但学校撤并不能按学龄人口低谷时的情况进行规划,要留有余地,否则,今天解决了教育资源过剩的问题,明天可能会面对资源短缺的尴尬。为了在“留有余地”的时期仍“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可采取诸如“打通教育内部各类教育的界限,加强教育资源的内部流通”等办法。 3.在一些目前初中教育资源“吃紧”的地方,新建校舍也应谨慎决策 就全国而言,初中适龄人口峰值刚过,但各地的情况也不一样。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近几年初中适龄人口已开始减少;但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大量流入的城镇,初中适龄人口还在增加,或逼近峰值,初中教育资源“吃紧”。用发展的眼光看,在这些目前初中教育资源“吃紧”的地方,新建校舍也应谨慎决策。如果按适龄人口波峰或接近波峰的标准建校舍,今天部分地区小学资源过剩的局面明天就会在初中阶段重演。可解决的办法一是适度扩大班额;二是在现有学校的基础上“挖潜”,增加班级数量;三是在人口分布集中的地方推行“九年一贯制”,它能起到初中与小学。 “盈亏互补”,降低波动幅度,延缓波动周期的效果。| 发布时间:2006 年 4 月 27 日 | 来源:人大复印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