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认同感的胎动——从文化的视角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420237 上传时间:2018-05-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亚认同感的胎动——从文化的视角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东亚认同感的胎动——从文化的视角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东亚认同感的胎动——从文化的视角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东亚认同感的胎动——从文化的视角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东亚认同感的胎动——从文化的视角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亚认同感的胎动——从文化的视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亚认同感的胎动——从文化的视角(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东亚认同感的胎动从文化的视角内容提要东亚地区已经开始形成地区认同。东亚地区合作的增强,促进了地区认 同。东亚地区认同具有自己的特点。东亚认同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能进一步促进经济 合作和安全合作,增强东亚人民的信,提高东亚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然而,东亚认同还 处在萌芽状态,仍然受到地区整合不足、宗教极端主义上升、民族主义的负面作用等因素的 影响。从长远看,东亚认同必须思考文化多样性与文化统一性的结合。 关键词 1 东亚;认同;文化 近几十年来,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东亚地 区的形成和崛起。地区不仅指地理的、经济的和政治 的构成,而且包括心理的、文化的认同。没有心理和文 化的认同,地区的概念

2、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牢固的。人 们已经注意到,东亚开始形成地区认同感,那么产生认 同感的原因,东亚认同的特点,它对于东亚国际关系的 意义以及它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值得深入研讨。本文 拟提出个人的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 东亚认同感的形成原因及文化特点 何为认同?认同有国内与国际之分,本文指的是 国际认同,也称为集体认同(collectiveidentification)。 认同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界 限变得模糊起来,并在交界处产生完全的超越。集体 认同把自我与他者合为同一种身份。集体身份涉及共 有特征,但不是所有的共有特征都涉及认同。法国与 阿尔及利亚都讲法语,但并不互相认同。

3、简而言之,集 体认同把角色身份与隶属身2份结合起来,使行为体把 他者的利益定义为自我利益的一部分,亦即具有利他 性。利他行为仍然可以是理性的,但是它们权衡利益 的基础是团体或团队。 东亚国家的认同感,是一种地区集体认同,在相当 大的程度上,它与经济全球化及地区一体化相联系。 我们已经发现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地区组织和地区认 同,东亚地区认同的产生还是比较晚近之事。东亚包 括东北亚和东南亚。东南亚于20 世纪 70 年代至肋 年代通过东盟组织而整合起来。随后,马来西亚总理 马哈蒂尔于 1991 年提出建立东亚核心论坛的主张,得 到了,中国政府的响应。尽管当时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此 不以为然,甚至加以阻挠

4、,但是当首次亚欧会议召开 时,东亚国家专门为此而进行磋商,自然组成了中日韩 加东盟,东亚地区合作的雏形已现。与此同时,各国学 术界探讨了东亚合作的多种方案和设想,例如中日韩 经济合作圈、 “10 十 1”、 “10+3”、图们江流域开发区、湄 公河流域开发项目,等等。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促进 了东亚各国联合抗御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的意向,使东亚认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日本与新加坡签订 了自由贸易协定,正在与韩国商讨同样的协议。中国 与东盟宣布将于 2010 年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在加紧研究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和中日韩与东盟的 自由贸易协定。东亚各国的经济往来空前密切,经济 相互依赖程度

5、加深,利益相关是地区认同的基础,而对 于共同利益的认识才是促进认同的关键。1997 年前 后,东亚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并未立即发生质变;但是 各国领袖与人民的认识飞跃了,认识到必须依靠集体 力量才能抵抗经济全球化的风浪,地区认同才得以加 强;各种地区合作机制的蓬勃发展,也使地区认同进一 步升华。例如中国政府在决定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 之后,于 2002 年决定,减免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 等国的债务共 30 亿美元,显然是把他国利益与本国利 益结合之举。 3东亚认同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东亚各国对于 现代化的认同。对于现代化的热情追求和对于西方文 化的学习借鉴,是东亚地区认同的基础。东亚文化具

6、 有丰富的多样性,但在当代国际体系中,它们的基本行 为准则都采纳了主要来自西方的国际规范,如主权平 等、互不侵犯、互相尊重等,为自利和他利的结合提供 了前提。西方理论家提出,在同样认为世界处于无政 府状态下,国家之间的关系可以因认同差异而定义为 三种不同的状态:霍布斯状态、洛克状态和康德状态, 即敌对、竞争和合作。东亚各国已经从冷战时期的敌 对阶段进入竞争与合作并存的阶段,或曰从洛克状态 向康德状态转化,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如果各国之间 仍处于霍布斯状态的弱肉强食或者冷战对抗,认同永 远也不能达到。二战结束后主权平等已在世界绝大部 分国家之间实现,它为认同提供了基础,但不一定达致 认同。东亚国家

7、更向前迈进了一步。东亚各国在现代 化方面的成就,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体制和观念的 革新。接受市场经济必然承认个人权利、个人价值和 竞争意识。各国不仅早就参照西方模式建立了现代政 治体制,而且在冷战后积极地推进了民主化。马来西 亚总理马哈蒂尔经常因批评西方和提倡亚洲价值观而 遭到西方人士的批评,但是他在其著作中却反复强调 学习西方文化的必要性。他说,我提倡亚洲价值观并 不意味着西方价值观不好,它们也可能很好,我们并非 生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只是我们生活在与西方文化 不同的文化中,希望西方之外的文化也能得到尊重,每 个人都能用开放的思想考虑别的可能性。他不赞成把 21 世纪称做亚洲世纪,主张这是

8、全球世纪,所有的国 家、民族和地区都享有同样的机会。无需再列举其他 亚洲精英的论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明白,为了推动 现代化进程,必须不断向西方学习。马哈蒂尔的观点 很有代表性,即亚洲人也和发展中国家的多数人一样, 倾向文化相对主义,要向西方文化争得平等地位。4 第二,体现出东亚文化的共同性或类似性。东亚 是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伊斯兰文化圈交会之地。 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三大文化互相影响,各自的面貌 都有改变,各自的文化中都包含了其他文化的因子,它 们之间的相同之处超过了它们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相同 点。比如,佛教文化不仅在东南亚部分国家中占主导 地位,而且对于中日韩都有巨大影响。在中华文化与

9、 印度文化的影响下,伊斯兰文化在东亚的形态与在阿 拉伯半岛很不一样,虽然基本的教义不变,但文化表现 和解释不同。阿拉伯强调部落、部族,而东南亚则强调 家庭、家族,孝敬父母,尊重国家社稷,注重教育;阿拉 伯崇尚武力和血亲复仇,而东亚则推崇和谐和平。东 亚各国的文化有许多共同的偏向,主要是社会和谐,由 家族而产生的集团主义,重视教育,尊重权威,它不仅 影响民众的心理和行为,也产生了东亚特色的政治文 化。东亚国家学习和吸收西方的价值观,仍然经过本 土化的过程,就像光线经过玻璃而折射出来一样。在 这个过程中,本土文化也不断更新与改造,体现出新的 形态。在此基础上,东亚精英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的 共同性。

10、美国新闻总署原官员戴维希区柯克曾于 1994 年对美国和东亚各界精英进行过问卷调查,选择 他们认为最重要的 6 个社会价值和 5 个个人价值,笔 者也是受访者之一。东亚认为最重要的社会价值顺序 如下:(1)社会秩序;(2)社会和谐;(3)保证官员的可靠 性;(4)接受新思想;(5)出版自由;(6)尊重权威。而美 国的顺序则是:(1)出版自由;(2)个人权利;(3)个人自 由;(4)公开辩论;(5)为自己考虑;(6)官员的可靠性。 显然东亚更重视秩序、和谐、权威,而美国更强调个人 权利、公开辩论和出版自由。而在最重要的个人价值 中, “对他人尽责”,东亚的选择高达 39,而美国只有19。59的美

11、国人选择“个人成就”,而只有 33的 东亚人选择它。69的东亚5人强调尊重学问,只有 15的美国人赞同。48的东亚人强调自律,只有 22的美国人赞同。不少的调查都反映出,东亚有共 同的或类似的文化价值观,与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较大。这是东亚认同的文化根源。 第三,东亚价值观不仅对于精英有影响,而且对于 青年也有很强的作用,这说明文化传承的力量,预示着 东亚文化的未来。中、日、韩三国学者曾对青年价值观 做过调查,结果也很有意思。三国青年的价值观已经 有明显的现代化取向,例如,传统的夫唱妇随式的家 庭,三国青年的认可程度都在 10以下;认为代际关 系应当像朋友的,超过 50;认为政治应交给政治家

12、 去管的,低于 20;认为应经常向有权威的人表示敬 意的,低于 25。与此同时,传统的儒家文化也有一 定的影响。例如,有 77以上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国 家感到自豪或比较自豪,80%的人非常强烈或比较强 烈地愿为国效劳。当回答如果有外国人搬来做邻居, 大部分回答是欢迎的,说明在私人生活领域的开放性, 但在处理国家对外关系时应取什么态度时,中国和韩 国有更多的人选择国家利益,而日本选择世界利益的 比例最高。三国青年中有 80以上的人主张继承传 统民族文化,但并不与西方文化为敌。 第四,在文化的历时性差异上,日本与其他东亚国 家有较大差异。众所周知,文化除了同时性特点外,还 有历时性特点,即与社会发

13、展程度相关联的表现。在 这方面日本人的思想趋向、价值判断更接近于西方发 达国家,当然也还带有日本文化的特点。其他东亚国 家彼此比较接近,在文化历时性上都与日本有较大差 距。如日本青年人更多地关注全球利益,其他国家 的青年则更强调国家利益。这是我们理解东亚认同时 不可忽视的问题。 6二 东亚认同感的意义 正如亚历山大温特所指出的,没有利益,身份就 失去了动机力量;而没有身份,利益就失去了方向。 认同给东亚各国以集体身份,指引了各国以合作寻求 利益的方向。按照现实主义理论,每个国家都是利己 的,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正 确的但却无法解释很多问题,如欧洲国家为何放弃 部分国家利益

14、而组成欧盟。利益当然有客观性,但也 有主观认定的因素,这背后就是文化的作用。国家利 益指国家维持生存、安全、发展和尊严的可能,在所有 这些方面,认同都会改变人们对于国家利益的界定和 寻求国家利益的途径。东盟分别与印度、中国和日本 达成“10+1”的自由贸易合作协定,处于游刃有余的有 利地位,与相互利益界定发生的巨变有关,东盟不再对 任何一个大国感到恐惧,其他任何一个大国也不可能 将东盟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惟此才能达到这样的多 蠃结果。 安全是主权中最敏感的问题,在这点上东亚各国 的利益界定也因认同而变化。事实上,东亚国家之间 还存在着边界、领土、海域的争端,但已经开始采取和 平协商的方式解决,

15、如果一时不能解决的,也先搁置争 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都曾 和平地解决边界争议和其他争端。在 20 世纪 70 年代 以后,南中国海发现了丰富的石油,6 个国家和地区各 占了若干岛屿,并有进一步动作的迹象。在 1997 年亚 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与东盟经过几年的讨论,发表了 南海行动宣言,建立了维持现状的行为准则。 “911” 事件给东亚国家又一次敲响了警钟,使它们对非传统 安全有了新的认识。恐怖主义、贩毒贩武、跨国犯罪、 艾滋病等活动都越过边界,各国领导人只有联手,别无 选择。以新加坡取缔伊斯7兰地下组织和印尼巴厘岛爆 炸为契机,东亚建立了交换和共享恐怖活动和洗钱情 报的

16、框架。在保护环境方面,印尼开垦农田烧荒引起 了大规模烟害,各国的经济受到了打击。为此签署了 为防止烟害进行合作的协定,取得了成果。2003 年当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肆虐时,中国与东盟首脑 立即会晤,共同采取有力措施抗击疾病,筹划设立亚洲 基金,中国将提供 120 万美元,泰国也将拿出 25 万美 元。同时各国还重申,承诺保持边境和经济开放,表现 了相互理解、和衷共济的意愿。正是在这次会晤时,温 家宝总理正式宣布中国将加人东南亚友好合作条 约。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非传统安全的思考又带动了传统安全的合作,自 2002 年起 中国作为观察员参加了在泰国举行的“金色眼镜蛇”军 事演习,就是很好的例证。 认同能够促进共同发展,是不言而喻的。东亚已 经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机制。东盟原来担心外资转移到中国会影响其经济发展。20 世纪 90 年 代,东盟吸收的外资占流入亚洲的 30,到了 2000 年 则下降到 10,大部分转移到中国了。新加坡资政李 光耀说过,中国虽然吸收的投资比东南亚多,但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