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经济法总论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325307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法规】:经济法总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法律法规】:经济法总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法律法规】:经济法总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法律法规】:经济法总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法律法规】:经济法总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律法规】:经济法总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法规】:经济法总论(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9 年度会年度会计职计职称考称考试辅导讲义试辅导讲义序言序言: 学员在复习迎考期间应当正确把握如下几大问题: 1、应当以指定教材为主,紧紧围绕考试大纲的要求学习并加以理解。要正确把握大纲的要求, 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学员应当全面、系统掌握,准确运用,力争达到对实际问题能够分析、判断 和处理;大纲要求熟悉的知识学员应当准确理解和运用,并能够解决或正确处理实务中的相关问 题;大纲要求了解的知识学员只要作一般性理解即可。 郑重提醒大家,不要迷信辅导资料,应当避免本末倒置。 2、根据辅导课学习规律,把握好课程复习考试的三个阶段,循序渐进,提高学习效率。辅导 课的讲课规律包括下列四个方面:一是根据考试

2、大纲要求,明确章节的重点、难点与历年考试的 题型结构和大致分值;二是课程内容讲解,详略程度及各章节的前后跨度,应当做到课前有预习, 课堂有笔记,课后按讲授体系复习巩固;三是重点内容的例题分析,努力做到举一翻三;四是各章 总结所勾划的核心内容及综合练习相结合。课程复习考试的三个阶段是:第一阶段通读教材,了 解各章节主要内容,形成初步映象,属于预习阶段;第二阶段精读教材,结合辅导讲解,加深领会 各章节内容,做到读懂弄通,属于关键性阶段;第三阶段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及分析判断,学会跨章 节内容的联系思考、判断与运用,适当进行模拟考试,自测复习成效。 3、应当按辅导课设置的体系系统复习并合理支配时间,要根

3、据课程各章节的难易程度合理 支配时间。本课程复习辅导体系依次为:第一章、第八章、第二章、第六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 章、第七章、第九章。希望学员们在精读教材时把握进度,注意前后章节内容的衍接与关联,在知 识内容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学会跨章节内容综合运用。 4、临考前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适当进行模拟考试练习。测试自己对本课程相关章节的内 容是否做到融会贯通。考试时试题内容排列不按章节顺序。第一章:经济法总论第一章:经济法总论 一、考试大纲要求一、考试大纲要求 经济法总论是学习各部门法律制度的基础和前提。 考试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经济法律关系的要素,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掌握 法律行为和

4、代理;掌握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熟悉经济法渊源和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 本章的核心内容为“经济法律关系、法律行为和代理、经济法的实施” 。 二、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二、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1、经济法主体资格的认定;2、经济权利的分类及表现形式;3、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 更、消灭;4、法律行为和代理制度;5、经济纠纷解决的三种途径;6、诉讼时效制度。 三、历年试题类型及分值三、历年试题类型及分值 本章考试题型以客观题为主,选择与判断,偶尔在综合题或简述题中出现考点;分值占 7% 左右。 四、重点内容讲解与典型例题分析四、重点内容讲解与典型例题分析第一节:经济法概述第一节:经济法概述 着重掌握:

5、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一、经济法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经济法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管理与协调是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职能的体现,这种干预具现表现干预具现表现为国家采取间 接的法律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计划、组织、管理、调节、监督,干预的目的是确保社会经 济的健康运行。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需要干预和协调的社会经济关系,主要包括:(1)市场主体调 控关系;(2)市场运行调控关系;(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4)社会分配调控关系。 应当注意应当注意: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不可能包括社会领域中的一切经济关系

6、。 (注意选择与判断) 经济法的渊源是指经济法律规范赖依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及特别行政区的法、司法解释、国际条约和协定。 法律效率呈递减状态;注意立法权限问题,试题以选择形式出现。 典型例题分析典型例题分析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所有经济关系均应当由我国现 行的经济法来调整。 (错) 提示:提示:本题无限扩大了经济法所调整的特定对象。2、不同的法的形式具有不同的效力等级,下列各项中,效力低于地方性法规的是(B) 。 A、宪法 B、同级人民政府规章 C、法律 D、行政法规。第二节:经济法律关系第二节:经

7、济法律关系本章的核心内容之一,着重掌握:经济法律关系三要素,法律事实。 一、经济法律关系概念及特征经济法律关系概念及特征 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律关系的实质是经济法主体之间依法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提示:提示:经济法主体之间依法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一要受法律约束的,二要具有经济内容。二、经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经济法律关系构成要素 经济法律关系三要素是:主体、内容、客体。 (一)经济法主体(一)经济法主体 1 1、主体、主体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或参加者。 社会生活中的民事主体(法人、其他组织、公民)能否成为经济法的主体,其核心是资格 的认定。 2 2、经济法主体资格、经济法

8、主体资格取得的方式:法定取得;授权取得。 提示提示:主体资格是经济法主体进行经济活动的法定资格。民事主体必须具备经济法规定的 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才有可能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行政、依法经营、依法活动;强调主 体合法、程序合法、内容合法、行为结果合法。 主体资格合法是依法办事的前提。权利能力权利能力是主体享有的一种法定资格或能力。权利能力与生俱来。 行为能力行为能力是主体必须以自身行为来证实其所具备的能力。以主体所获的授权范围或以人的 年龄、精神状态、智力状态作为判断的依据。 主体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取得的区别主体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取得的区别: 法人及其他组织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是一致的

9、。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可能是不一致的(公民的行为能力可划分为三种类型-完 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 (注意判断题) 提示提示:主体的行为能力的实现应当以具有权利能力为前提。 (这是判断主体行为合法与非法 的主要依据)(警察不能包管理世上一切违法现象)3 3、经济法主体范围:、经济法主体范围:国家机关; 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 公民。 (二)经济法内容(二)经济法内容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特指主体依法享有的经济权利以及应当承担的经济义务;这是经济 法律关系的核心。 1 1、经济权利、经济权利是主体依法为与不为一定行为以及可以

10、要求他人为与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 经济权利的种类经济权利的种类:经济职权(特殊的权利) ;所有权(物权制度中最充分的权利) ;法人财3产权(可以对抗所有权的权利) ;债权(是一种请求权,以义务方履行义务为实现前提的权利) ;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利) 。 (注意选择与判断) 经济权利的本质经济权利的本质在于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经济利益得到满足或实现。 2 2、经济义务、经济义务是经济法律关系主体根据法律规定或为了满足权利主体的要求,必须为与不为 一定行为的责任。是对主体做出的一种限制与约束。具有强制性。 3 3、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的关系、经济权利与经济义务的关系: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的统一,

11、具有相对性和对等性,两者互 相依存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转换的。 (在经济合同事务关系中表现最为明显) (三)经济法客体(三)经济法客体: 1 1、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经济法律关系内容所依附的目标和载体。 2 2、经济法客体的分类、经济法客体的分类:物;经济行为;非物质财富(智力成果和道德产品) 。 典型例题分析典型例题分析 1 1、甲委托乙设计某娱乐场所的装璜方案,乙交图纸时甲支付设计费 1000 元,因甲乙之间 的委托行为而产生的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应当是(B B) 。 A、甲的委托行为 B、乙的设计行为 C、1000 元人民币 D、图纸 2 2、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实

12、施职务行为过程中,不得随意转让或放弃的权利是(B B) 。 A、所有权 B、经济职权 C、经营管理权 D、请求权 3、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是(C C D D) A、阳光 B、空气 C、经济决策行为 D、荣誉称号 附注:经济决策行为、向他人提供劳务行为和完成一定工作的行为,都可以成为经济法律 关系的客体, (对) 4、专利权只能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不能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错错)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三、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一)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必备的三个条件(一)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必备的三个条件: 1、 经济法律规范;

13、 2、经济法主体;3、经济法律事实。 (二)经济法律事实(二)经济法律事实 1 1、经济法律事实、经济法律事实是指经济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 客观现象。 2 2、经济法律事实分类、经济法律事实分类:事件与行为两类。 行为行为是受主体意志左右的有意识的活动,分为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无无论论合法与合法与违违法行法行为为 都可以引起都可以引起经济经济法律关系的法律关系的发发生、生、变变更和消更和消灭灭。 。 (注意判断题)事件事件是不受主体意志左右的客观现象,分为自然现象(绝对事件)与社会现象(相对事件) 。事件与不可抗力是直接联系一起的,当事人一般可依法主张免除因

14、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 典型例题分析典型例题分析 1、 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事实事件的是(C C) 。 A、公开发行股票 B、签订劳动合同 C、发生山体滑坡 D、银行承兑汇票 2、 在某矿区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发生的下列事项中能够导致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 消灭的情形是(ABCDABCD) A、 李某接受主管部门委托制定了新的开采方案 (委托事务关系) B、 主管部门向李某颁发矿区开采许可证 (特许授权经营关系) C、 张某私自组织人员开采矿藏 (违法经营活动) D、 张某私自开采的矿井发生矿难事故 (突发事件)第三节:法律行为和代理第三节:法律行为和代理4重点掌握无效民事行为及可变更、可撤销民

15、事行为的种类,代理的实质。 一、法律行为一、法律行为 (一)(一) 法律行为的特征法律行为的特征 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为目的,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依法产生民事法律效力的合法行为。 法律行为的特征:法律行为是以达到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法律行为以意思 表示为要素;法律行为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行为。 (二) 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分为形式有效要件和实质有效要件。 1、 形式有效要件形式有效要件: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 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 书面形式优于口头形式,特殊书面形式优于一

16、般书面形式。 (注意选择和判断) 2、 实质有效要件实质有效要件: 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三)(三)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1 1、 附条件的法律行为附条件的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约定一定的条件,并以将来该条件的成 就(或发生)或不成就(或不发生)作为法律行为生效或不生效的依据。 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中所附的条件必须是:不确定的、在将来可能发生的、当事人任意选 择的合法事实;现存的、将来必定发生的、法定事实和违法、违背道德的事实都不得作为所附 条件。2、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约定一定的期限,并以该期限的到期来 来作为法律行为生效或解除的根据;法律行为所附期限可以是确定的期限,也可以是不确定的 期限。 (四)(四) 无效民事行为(重点)无效民事行为(重点) 无效民事行为是指因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