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性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20264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性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性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性(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 其现代性论文关键词当代生态伦理;中国传统文化;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契合;发展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和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等生态伦理思想。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养料和重要的启蒙价值。当代生态伦理学与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契合之处,使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发展为我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性创生提供了历史文化契机。 人类是以自然界征服者的面目登上近代史舞台的。笛卡尔关于人与自然绝对对立的二元论比较普遍地被当做现代科学和现代性的前提。随着人类主体意识和理性精神的彰显,人类开始步人在理性指导下认

2、识和征服自然的科学主义时代。几百年来,培根的经验主义的自然观、笛卡尔崇尚分解的科学方法和牛顿的机械论世界图景导致还原主义在科学领域盛行。这种人与自然、事实与价值、科学与道德的分离是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根源。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迅速崛起则是人们对近代西方文化和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和重构的一种结果。 综观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各支各派,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脉象日益凸显。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的主流论调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取向、尊重自然固有价值的价值取向和遵奉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当代生态伦理学把整体性、非线性、有限性和共生性原则奉为圭桌,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殊途同归。因此,挖掘中国传

3、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并使其发扬光大,这有助于当代生态伦理的构建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2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美国生物学家利奥波德曾提出过“土地伦理”的论说。这里的“土地”是指由土壤、气候、水、植物、动物组成的土地共同体。利奥波德认为以生态伦理来考量事物对错的标尺是:“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这实质是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伦理学的道德标准,从而规定了人类生态活动的限度。 “只有当人们在一个土壤、水、植物和动物都同为一员的共同体中,承担起一个公民角色的时候,保护主义才会成为可能;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成

4、员都相互依赖,每个成员都有资格占据阳光下的一个位置。在观念向度上, “土地伦理”尝试将伦理观的视阂从着眼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向度上, “土地伦理”实质是要将人类在共同体中征服者的角色复归为共同体中平等一员的角色。 要实现人在共同体中本真角色的复归就要重新认识人的本质。海德格尔认为人对存在者整体的图像式把握是现时代各种反常现象的形而上学基础。当代人的本质发生了擅变,存在之真义消亡了。海德格尔推崇古代人对于存在者(包括人)本质的理解。他说:“对于中世纪来说,存在者乃是 enscreatum受造物,是作为最高原因的人格性的创世的上帝的造物。那时,存在者存在意味着

5、:归属于造物序列的某个特定等级,并且作为这样一种造物符合于创造因(即 analogiaentis),他认为在伟大的希腊时代中的人的本质是:“人是被存在者所直观的东西,是被自行开启者向着在场而在它那里聚集起来的东西。被存在者所直观,被牵引人存在者之敞开领域中并且被扣留于其中,从而被这种敞开领域所包涵,被推人其对立面之中并且由其分裂标识出来。古希腊时代的人对其本质的理解更贴近事实本身,当代人应该摒弃关于人是一般主体这一对人之本质的异化理解,而把人作为自然界中的平等3一员。 海德格尔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天地神人交融构成的四重整体。凡人通过栖居而在四重整体中存在。 “在拯救大地、接受天

6、空、期待诸神和护送终有一死者的过程中,栖居发生为对四重整体的四重保护。保护意味着:守护四重整体的本质。栖居通过把四重整体的本质带人物中而保护着四重整体。而物也只有作为物而被保存在其本质中时,才能够实现对四重整体的保护。由此,栖居本身必须始终和万物同在。与万物同在,乃是四重性居于四重整体之中得以一体地实现的惟一方式。一方面,天地神人每一方都以自己的方式映射自身,进人四重整体的本己之中,另一方面,每一方又以它自己的方式映射着其他三方的现身本质。天地神人在一种原始的统一性之中归于一体。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位一体思想所要表达的意境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和海德格尔的“四重整体

7、”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天人关系是古代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古人在看待天人关系时秉持的是一种非线性、非机械论、非二元论的系统思维。他们都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包括天地育人、天人一体、天人相通和效法天地四个方面。 1 天地育人。 周易以“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云行雨施效四时以生万物”的经验主义思维勾勒出一个天地人共生共荣的六十四卦系统。第一卦乾表示天, 象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第二卦坤表示地, 象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

8、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古人这里显然把天作为万物的肇始,把地作为万物的载体。即所谓“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周易序卦),既然万物为天地所生,那么人自然亦为天地所生,所以周易序卦言:“有天4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易传系辞下传言:“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地烟绿,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里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2.天人一体。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就像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朱熹所说的“天人一理”、 “天地万物一体”,都是人与自然一体的思想。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

9、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宋代张载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学者,他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程颐认为:“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 ”(朱子语类)明代王阳明也说:“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是一体。 ” 3.天人相通。 中庸把“至诚”看作是人、物、天地互相沟通,达到内在统一必由之路。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

10、事天也。 ”(孟子尽心上)荀子曰:“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荀子天论)儒家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赞天地之化育”、 “与天地相参”的高深境界。 4.效法天地。 周易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乾卦)。老子指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 25 章)“治人事天,莫若蔷。 ”(道德经第 59 章)意思是管理社会和对待自然最好是像种庄稼那样因势利导。 庄子知北游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

11、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5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也就是说,大自然是有自己固有规律的,只是没有像人那样溢于言表罢了。大圣贤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 由此可见, “天人合一”追求的也是一种海德格尔式的天地神人“四重整体”,它表达的也是一种利奥波德式的“土地伦理”。 “天人合一”与当代生态伦理的思想内核是一致的。 二、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思想 以往人们曾认为只有人才有价值或者只有人才能赋予事物以价值,事物的价值离不开人的主观评判,但生态伦理学强调事物固有价值的非人化和客观性,倡导人们尊重事物的固有价值。海德格尔说:“玫瑰是

12、没有为什么的;它开花,因为它开花,它不注意它自身,并不问人们是否看见它。罗尔斯顿说:“苔鲜在阿巴拉契亚山的南段生长的极为繁茂,也因为似乎别人都不怎么关心它们。但它们就在那里,不顾那些哲学家与神学家的话,也不给人带来什么好处,只是自己繁茂地生长着。天不以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以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山川大地、江河湖海、日月星辰、花开花落、鹿鸣鸟啼,都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事物。与其说是人赋予自然界以价值,毋宁说是自然界赋予人以价值。 所有生命都以自身生存为目的和尺度,所有生命都力求维持和再生产其本身,这种生存的利己性是生命之“流”奔腾不息的源泉,是所有价值中最根本的价值,我们称之为自然的内在价值。自然内

13、在价值的精神实质是对自然生命的肯定。罗尔斯顿立足于自然的整个连续系统的宏阔视角来考察价值,他认为价值并非自然进化到人类时突现的现象。虽说人的意识赋予价值以全新的含义,但人的意识是进人一个业已客观存在的自然价值的世界。 “自然的内在价值是指某些自然情景中所固有的价值,不需要以人类作为参照。 “自然的内在价值”的概念实质上完成了由价6值主观论向价值客观论的转变。 中国古代思想家普遍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尊重自然物的固有本性。庄子提倡“以鸟养养鸟”, “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脑鳞,随行列而止,委蛇而处。 ”(庄子至乐)即要按照鸟惯常生活的习惯来养鸟。庄子说:“物固有所然,

14、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筵与楹,厉与西施,恢桅橘怪,道通为一。 ”(庄子齐物论)即从道的视角而言,小草与屋柱、丑女与美女、万物的恢桅橘怪之异态,都一样而并无不同。因此,自然万物在权利上没有什么差别。庄子主张:“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 ”那么何谓大,何谓人呢?庄子举例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庄子秋水)这里的“天”是指天性或者说自然本性, “人”是指人为或人事。庄子认为天性蕴藏于内心,人事显露在身外,优良品德是天然形成的,懂得自然与人类活动的规律,方能以顺

15、应自然为根本,处于虚极而自得的境界。这里的牛马虽是比喻,但反映了庄子尊重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的宝贵思想。 庄子对自然的固有价值进行了理论概括,他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赌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 ”(庄子秋水)归结起来即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庄子寓言)

16、庄子举例说:“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骥骥哗骋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胜,言殊技也;鸥鹊夜撮7蚤,察豪末,昼出镇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 ”(庄子秋水)这就是说:世间万物只存在器用大小、技能差异、悟性差别而已,他们之间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列子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纳嗜膺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纳生人、虎狼生肉者哉?”(列子说符篇)意思是天地万物与人共同生存,只是各成其类罢了,种类之间没有什么贵贱之分,只是根据体力大小和智力差别而相互制约,弱肉强食,没有谁为谁生的道理。人类捕获其他动物来吃,难道是上天特地为人造出来的吗?正如蚊蠢吸人的血,虎狼吃人的肉,难道也是上天特意生出人来给它们做食物的吗? 中国古代的宗教也都具有物我齐等式尊重自然固有价值的价值取向。唐代道士王玄览玄珠录说:“道能遍物,即物是道。 ”道门经法相承次序载道士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