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青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哲学思考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9930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青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哲学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析青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哲学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析青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哲学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析青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哲学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析青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哲学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青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哲学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析青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哲学思考论文摘要:青年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如何做好青年网络道德教育,是目前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网上与网下道德教育相统一;自律与他律道德教育相统一;多元与一元道德教育相统一;技术性与人文性道德教育相统一,探讨了对青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青年;网络道德;教育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振兴的希望,高度重视网络空间的青年道德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课题。因此,探讨和研究科学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为青年设定网络道德的最高价值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网上与网下道德教育相统一 网络作为一个信息宝库的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

2、。由于互联网是开放的,网上信息自由流通、跨国界传播,使得信息庞杂多样。尤其是不同的政治立场、文化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淫秽色情和暴力信息都云集网上,网络内容对青年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由于青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辨别力不强,自制力较弱,往往会出于好奇心,刻意去寻找一些不科学、不健康、不道德的内容,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无意识模仿走向有意识追求,以致使自己逐步脱离现实,弱化道德意识,形成人格发展的障碍。随着青年网络道德问题的日益凸现,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不同层次的团组织建立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并制作了德育网页,吸引和指导着青年文明上网、洁身自好、不沉溺虚拟时空、学会使用软件

3、对付“黑客”、如何过滤不健康网络信息。许多网站并通过“聊天室”、 “bbs”参与网上讨论,了解青年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以及对网络的看法,在交流中对青年进行适时合理的引导。从而使一些青年网民在网上吸取有益精神食粮的同时,也学会2了“思想保健”,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辨析能力,增强了对网上信息的正确选择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然而,网络文化的特性,决定了在网上完全杜绝色情、暴力、犯罪以及网上垃圾等不良信息是不现实的。众多的非德育网站、甚至是不健康的网站,不仅在技术手段方面远远领先于以德育为职能的校园网站和一些主流媒体的网站,而且它们往往以赢利为目的,十分注重对青年的需求和心理的研究,并且到处链接具有十足

4、吸引力和亲和力的广告,吸引青年的注意,造成青年对一些德育网站的兴趣和认可度不高。据调查,在上网的青年中,只有 99的人访问过共青团系统的网站,235的人“听说过但没有访问过”,而多达 666的人“没有听说过”。由此可见,面对信息网络潮流挑战的治本之道,网上思政网站最重要的是,要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网上的信息流量和信息质量,营造浓厚的正面宣传氛围,造成强有力的正确舆论态势,对青年网民形成主旋律思想引导的大趋势,用科学理论占领网络宣传阵地,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对青年的侵蚀和影响,加强网德、网风教育,使青年的网络行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 但是,网络道德教育并不是网上的“

5、专利”,它还必须与网下道德教育相结合,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标准来约束青年的网上行为,教育青年网民在虚拟世界中遵纪守法,使网上和网下道德教育联动,形成合力,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为:一是在网络时代,网上教育虽然是网络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战场,但这并不影响网下教育的基础地位。传统的课堂教育、座谈、访谈、问题调查、报告会等,仍是了解和把握青年网络道德教育便捷的窗口,也是及时观察和反馈网上道德教育的最佳渠道。 因此,只有网上与网下道德教育的互联互动,才能既有利于青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广泛开展,也有利于巩固和提升网络道德的教育效果。二是在使用网络的过程3中结成的一定的网络伦理关系,是真实现实关系和交往关系活

6、动的延续。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在网络交往中也会表现出同样的道德素质,如果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不能做出符合基本道德的行为,那么就很难想象在网上他能够接受基本道德规范的约束网络中的虚拟是现实的反映,它植根于现实社会之中,网上道德是网下道德的电子意义上的延伸。网上道德表现和网下道德状况是同一主体的两种表现,而网上道德表现和网下道德状况这一体的两面是通过人这一中介互联互动、互相影响,网下道德状况决定网上道德表现,网上道德水平也影响客观现实主体对事物的看法。因此,对青年既要重视网上道德教育,要求他们严格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又要注意网下道德教育,严格遵守社会公德,只有把网上和网下道德教育

7、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网络道德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自律与他律道德教育相统一 伦理道德的约束环境有两个相辅相承的方面,即以信念、意志为代表的内在方面和以舆论、监督为主的外在方面。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必然会消弱其外在约束功能,同时也弱化了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对青年进行自律和他律相统一的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青年期是人生发展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的自主性深深影响青年的道德生活。与传统的道德教育相比较,网络社会更需要对青年进行道德自律教育,使青年养成自律习惯。所谓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的自我约束,自觉地遵守党纪国法和社会公德。自我约束并不是被动强迫的,而是主体对

8、客观现实生活条件认识基础上的一种自主、自愿、自觉的活动,是反映人的自身本质的一种主体性活动,是对自我的超越,是一种理性的自觉、行为的自主、灵魂的塑造。道德精神的基本特点是道德的自觉,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必定是“我要道德”而非“要我道德”。因此,对青年进行道德自律教育,使4青年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道德认识水平,培养自律意识,发扬自律精神。通过反省,发现、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并在实践中改造自身、躬行践履道德规范,增强对是非、正误、美丑的道德判断能力,将一些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意识,外化为道德行动,自觉地履行社会公德,逐渐成为“自己把握自己”、 “自己创造自己”,充满道德主体精神的人。 然而,在网络道德

9、水平还不很高的情况下,道德自律作用并不是无限的,在人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始终受到私欲的纠缠,私欲无限扩张的本性构成道德自律的最大敌人,在这种情况下,道德自律作为道德主体的自我立法、自我约束、是不能离开道德他律的,它需要借助于道德外在约束力量,即道德的外部保障机制和外部支撑体系。因此,在教育青年自律的同时,并要求与他律教育相结合。所谓道德他律,是指社会法律、制度、纪律和社会舆论等方面的约束。道德他律在形式上表现为道德规范、道德义务等,其实质是客观的社会利益关系,社会客观要求对道德主体的约束和导向。对青年进行网络他律教育,就是针对青年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行之不效的网络道德规范,以此约束

10、青年的言行,教育、引导广大青年网民文明上网。2001 年 l1 月 22 日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联合向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公约明确提出“五要五不要”: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此公约在指导青少年文明上网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由此可见,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网上道德监督和网上舆论的引导,对不道德的网络行为进行谴责、批评和教育。另一方面,还需要具有硬约束力的法律手段的支撑,对那些缺乏起码道德自律和恣意妄为的人来说,必须运用法律武器以维护网络的健康发展。通过立

11、法,将网络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以法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使青年知道什么是禁止的,什么是5应该做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从而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由于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他律,是一种刚性的惩戒。法律、法规只能调整青年的某些行为,而非全部行为,企图把青年网民的一切行为纳入法的调整范围之中,这是不可能的,它还需要与道德自律教育相结合。道德他律教育和自律教育是矛盾中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他律教育是以自律教育为基础;自律教育以他律教育为动力,只有不断接受社会道德教育,接受法律教育,不断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 总之,道德教育既有自律方面,又有他律的方面,但是

12、,无论自律还是他律,也都有自觉和不自觉的表现形式。因此,对青年进行自律和他律相统一的道德教育,其目的就是教育青年变不自觉为自觉,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的基本规范,从而更好地促进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多元与一元道德教育相统一 网络社会既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空间,又是全球一体化的空间。网络道德是一种全球性的网上行为准则,同时也具有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道德特殊性。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国家、民族地域中,在这个特定的区域内道德虽是多层次的,但必然又存在着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处在主导地位的道德,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防止人的任性和妄为,以求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有秩序地发展,因而在现实社会

13、中道德的主导价值应该是一元的。但是,在网络环境下,道德取向强调的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青年道德主体意识得到提升,青年自己对道德有选择的自由。因此,青年在寻求“自我实现”、 “个性张扬”中往往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一种道德规范,使网络道德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性。同时由于青年网民的民族、国家、地区、角色不同,接受传统道德教育具有较大差异,对同一件事情的道德评价不同甚至是完全冲突,从而使网络道德呈现出多元性。然6而,在网络交往中由于关涉到网民自己的切身利益和网络交往的正常秩序,人们必须是在遵循彼此都接受的底线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不制造和传播病毒)的基础上,按照各自选择的“一元”来行事。在恪守自

14、己道德原则的情况下,也要包容对方,学会“兼容”、学会“尊重他人”、 “关心他人”、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价值取向。所以,对青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应将社会主导道德价值的一元性与青年自主性道德取向的多元性和网络道德多元性结合起来,在对青年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注意青年的自主性和网络道德的多元性,适当介绍世界其他国家的道德规范并加以分析,教育青年重视不同道德价值取向的关联,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寻求共同点,并对青年进行正确的道德价值引导,培养求同存异的道德观念,从而帮助青年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增强对非主流道德观念的免疫力。只有这样才能

15、使青年适应网络这一国际性的空间,才能在网络社会中游刃有余,穿梭自如。 四、技术性与人文性道德教育相统一 在网络世界里,技术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拥有高超网络技术的人成为世界的宠儿。生活在现时代的青年一代,将与网络一起成长,而成为一个“网络世代”(thenetgeneration)。青年群体有追求技术的天性,对“知识英雄”的崇拜,有利于我国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但如果对技术过度的崇拜,容易造成其人文精神的偏废。毋庸讳言,现在有些青年片面认为,在网络世界里,最令人敬仰的已不是高尚的道德,而是无所不能的技术,只要学好技术就可以包打天下。但是,网络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网络社会已把人带入一个全新的

16、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和人文空间,使人们面临着技术上的“可能”与伦理上“应该”的严峻挑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7人自己,而不是工具。网络技术可以使网络主体在网络中随心所欲,或散发不负责任的信息,或闯入别人的计算机系统等。然而,人文教育恰恰能将网络技术给人们提供的行为控制在道德原则允许的范围内。因此,我们不能只依赖于技术,还需要给网络注入更多的人文色彩,网络技术迫切要求与网络道德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实现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近代史上,技术理性一直受到人文主义者的批判。一是技术理性导致了人的异化如“人的数字化”、 “主体客体化”、 “人的原子化”以及“单向度的人”;二是技术理性造成了人文精神的缺失,技术的有用性与功利效果客观上抑制了人们善良意志的体现和道德原则实现的可能性,道德冷漠日益凸现。马克思曾指出“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目前我国青年对“黑客”顶礼膜拜者大有攀升之势,滥用黑客技术的青年也大有人在。同时许多青年呈现出网络沉溺、网络孤独、网络上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