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设计面面观之五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9636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纸币设计面面观之五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纸币设计面面观之五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纸币设计面面观之五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纸币设计面面观之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纸币设计面面观之五(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纸币设计面面观之五从 1948 年 12 月 1 日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到 1987 年 4 月 27 日第四套人民币开始陆续发行,第一、二、三套人民币见证了其间近 40 年的变化与发展,并以纸币“国家日记”的特殊方式留下时代的印记。每一套人民币的诞生都与当时的客观环境因素关联密切,票面图案设计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风貌,以致成为研究社会历史发展不可多得的实体资料。第一套人民币是解放区货币的进一步巩固(即战时货币),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恢复时期的货币;第二套人民币是第一套与第三套之间的过渡版,是为了适应国内外新的经济情况而进行的货币改革;第三套人民币是为了与当时全国形势相匹配,并体现

2、最新印钞技术而发行的纸币。 第一、二、三套人民币在设计思路上有着很大程度的因袭,因此体现在风格上也有明显的共同倾向。 一、现实主义或表现主义 从第一至三套人民币的设计实样中不难发现,不论选择怎样的表现主题,人民币都在运用一种绝对真实的写实手法去描述某种意识形态指导下的社会行为,所表现的事件、现场、人物都体现出相当的现实情境性,使人民币的设计同时在设计手法与主题确立上倾向于有所指对的现象白描。套用巴赫金的观点,似乎可以这样偷换概念: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视野的价值中心成为当时设计的基本主题,而主题是与一定题材相联系的。那么,人民币设计的主景选择已经决定了其设计风格上的“无边现实主义”。 “无边的现实

3、主义”最早由上世纪 60 年代的法国文艺理论批评家罗杰加洛蒂2提出,认为“一切真正的艺术品都表现人在世界上存在的一种方式”,并由此得出结论:“没有非现实主义的,即不参照在它之外并独立于它的现实的艺术。 ”人民币上那些逼真的场景,向我们提供了彼时彼刻国家发展计划的蓝图,每个画面都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分镜头。而当时我们对于纸币设计的最高要求,就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全部的现实,去描绘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并表现其基本的运作和未来的前景,它所代表的是考察观念的历史、诊断当代的文化或创造社会团结的氛围。对纸币设计而言,这样的要求是意识形态化的,而非审美的,就如同要在诗人身上判断出他作为历史学

4、家、政治家和哲学家的素质。 时代与环境的影响(或者限制)对纸币设计的决定性是必然的,而纸币设计所能反射出来的时代意识却只能是偶然的,这不仅仅是设计,在艺术史上这样的例子更典型、更具说服力。18、19 世纪之交的欧洲,人类文明史的激烈突变造就了戈雅与雅克两位新古典主义大师,戈雅用热烈的情绪将战争的酷烈掷向观者尖锐、孤愤、苦涩成为一种标签,从他战争的灾难黑色画集等作品中都能体会到那种彪悍的攻击性;而雅克恰恰以优雅来描绘拿破仑的攻城掠地,歌颂强者带来的血腥的风采。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来自同样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这才是说明问题的关键:我们在作品中获得的既非时代的佐证,亦非自身的体验,而是另一种类型的满

5、足,是对平面所示的视觉形象“典型化”的认同。至于真实的可信度则似乎并不在评论的标准之内。 以政治社会事件作为人民币设计的切入点,其重点并不在于表现设计者或国家上层建筑对事件本身的态度及看法,而在于某个特定场景所体现的饱满的情感表现力,是对某一种特殊时代境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的渲染。所以,与其说第一至第三套人民币的设计是严肃而正经的现实主义白描,毋宁说它所追求的是张扬情绪3化的表现主义。由现实主义的描述技法到表现主义的感染激发,最终形成了人民币设计最初的风格模式。 二、释“风格” 设计的“倾向性”是一个抽象的思维范畴,但它在思维与创作的过程中,却始终以直观的表象呈现出来。纸币主景设计的倾向性大致可分

6、为三类:1.直接反映一定的政治思想倾向;2.不直接反映政治思想问题,但有一定社会历史意义的倾向;3.具有一定艺术、文化旨趣或其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与提升魅力。人民币第一至三套的设计具有明显第一、二类倾向的特点,而这类倾向性的反复出现就形成了一至三套人民币的设计风格化。正如个人无法丢掉个性一样,谈论风格是谈论人民币设计总体性的一种方式。 人民币前三套的设计风格表现在特定性与历史性上,着重于时间、地点的必然关联,这对于风格的确立似乎非常有利,因为“风格的可辨性本身就是历史意识的产物”。 “意识形态”一词,原由希腊文中“观念”和“学说”两词合成,18 世纪末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最早运用这一称谓,其含义一向分

7、歧无定,直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关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经典论断中也采用了此词, “意识形态”才从此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对它的解释基本被确立为“是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具体的社会关系的产物,它是体验那些社会关系并使之合法化和永久化的方式”。这种解释完全符合早期人民币设计的意图及理念,纸币图案保存下来的是对当时合理社会的概括与定论。人民币早期的设计发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政权刚刚稳定,社会制度还伴随着各种变动,恰如苏格拉底所言:“变动中没有知识可言。 ”变动中也同样没有设计创意可言,动荡的社会条件下,设计成为奢侈。第一至三套人民币的设计是以对意识形态的传达为风格,以4对

8、现象的再度阐释为标识。 三、不能承受之重 主题的出现次数及持续时间决定了风格的产生,风格在消除个性的同时也提供了辨识的依据,正如我们历史性地使用风格的概念将艺术作品分类为各个不同的流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风格都能超越时间空间的双向维度永远保持新鲜活力,从而使观者动情,因为“动情一向有完全一定的阶级基础,有动情出现的艺术形式是历史的、特定的、受限制的和有联系的。动情绝不是普遍的人性和无时间性。 ”第一至第三套人民币设计中出现的农、工、兵形象以及相应的农具、交通工具、器械等造型,构成了人民币设计的常规模式,不能说这些常规设计元素的出现存在偶然与侥幸,它们是时代特征留下的必然印记,而难处在于纸币上的设

9、计是如此忠贞于时代的面貌,可飞驰的时间却早已淡忘了某个时代所包含的那些影像,对于现实的真实记录很快就变成了回忆的旧照片。 巴赫金的“双重论”强调在内容的基础上只反映正在形成的意识形态,只反映意识形态视野形成的生动过程。由于纸币流通的时间持续性较长,更替的周期性不高,因此要及时恰当地表现“正在形成”的势态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任务,甚至形象依旧,而现实情况已发生根本性逆转也不是没有可能,可见,试图通过时效性来摆脱人民币设计的滞后问题是多么的邈不可期。 (注:该项目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资助) “Chen Guang” project supported byShangh

10、ai Municipal Education Commission and Shanghai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undation 注释: 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 Bakhtin),18951975 年,20 世纪俄罗斯著名思想家、文艺理论家。 5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3. 陈引驰.彼岸与此境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5. 吕景云,朱丰顺.艺术心理学新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0:43. 桑塔格(Sontag,S.).反对阐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2:21. 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陈引驰.彼岸与此境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5:169. 柏拉图.柏拉图对话集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贝尔托尔特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3:173. 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