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8643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摘要】: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本文对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兴趣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更是一门情感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材料、善辩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外,阅读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美国哲学家培根有这样一句名言几乎众所周知,那就是“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

2、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 德国人就注重阅读,如从零到五岁时就在娱乐中培养阅读兴趣,哪怕是在洗澡时也放一本?(书是图案画,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大到小)。当然,现在我国也非常重视读书,把孔子的诞辰作为读书日。的确,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走进“对话”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阅

3、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心理过程。教学大纲也要求教师2“要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 “?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等。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再创造”呢?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学文为基本方式,以记诵为基本操作,强调意会、感悟和积累,更多地依赖直觉思维,让学生直接进入“自由王国”去跌打滚爬,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缺乏可操作性,显得模糊、笼统。而西方的教学理论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极力追求教学效益,强调科学地、逻辑地研究教学过程,认定语言的习得是可控的,主张“书读

4、百遍,其义必见”,让学生先进入必然王国,进行严格的、逻辑的科学训练,然后再到自由王国中去翱翔。可惜他们在强调可操作的认知目标的同时,却自觉不自觉地失落了。操作性不强,难以量化的情感目标,把教学的遗憾留给了我们。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即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应巧妙地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融为一体,互补兼容,即尽可能创造优美抒情或感人动情的气氛,把学生这个审美主体愉快地带进教材所提供的审美空间,并恰当地使用激情的方法,激活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顺利地实现“再创造的心理过程”,达到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的目的。然而,怎样才能达

5、到这一目标呢?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笔者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积极思维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个体才会优先倾向于这个事物,才能力求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只要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也就会为追求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兴趣是“爱学”的老师。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 ”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3学生的兴趣,这是促进积极思维的前奏。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竭力探求新颖

6、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巧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如白杨礼赞一文结尾就可以这样设疑:“作者在第七段完成了白杨树形象的刻画,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按理文章可以结束了,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八、九段?这对表达主题有何作用?”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自然会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运用:泛读精读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

7、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 “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由此及彼”运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在藤野先生一文的阅读

8、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通过初读让学生弄懂该文大致可分三部分:(1)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见先生之前;(2)在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断受先生教益;(3)离开仙台后对先生的怀念。再通过“精4读”,使学生领悟到这篇文章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本文是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一中心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有的学生还能通过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分析来理解先生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线索,笔者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内容,并回答如下问题:(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2)作者为何要写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这件事?这件事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变化起了什么作用?通过“研读”,再让学生运

9、用围绕中心人物的思想品质安排材料的写法来写一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 ?三、让阅读插上想象的翅膀 我们知道:画家借助于线条和色彩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音乐家凭借节奏和旋律来谱写抑扬顿挫的乐章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感悟;而文学家则以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为媒介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及感悟。这种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作用于感官角度来讲,表面上它没有绘画的直观性和音乐的直感性,但它内在隐含着由线条与色彩所带来的绘画的有形性和由节奏与旋律所带来的音乐的有声性。 在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想象式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立足于“想象”一词。作为“想象”一词的含义,

10、商务印书馆 2002 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辞典解释为:“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再造性想象”。此外,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我们称之为“创造性想象”。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再造性想象”还是“创造性想象”,其共同之处就是在“想”的基础上产生图画。不过, “再造性想象”所产生的画面是客观地把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画面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创造性想象”则是在“再造性想象”的基础上,结合读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个性情趣、文学修养等经过主观加工而5创造出的新图画。 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或摇头晃脑、或念念词、或凝神遐思、或神

11、游四海,心鹜八极的吟咏状态,进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细嚼慢咽的品味原始文本,才能更好的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在此,笔者结合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来分析,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之妙处,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映入眼帘,挥之不去,在头脑中绘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凄美图画。这就是“再造性想象”的初始阶段。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藤想象(枯);树想象(老);马想象(瘦);道想象(古)顿时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泪眼汪汪,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这便完成了“再造性想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一,也就是“原象

12、”。接着,三吟三品,进入创造性想象阶段,景越来越模糊,情愈来愈悲,自己仿佛就是断肠人,心中凄凄惨惨戚戚,心神迷迷离离,恍恍惚惚,达到物我两忘。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对“原像”添枝加叶,充实丰满,补充与此相关的画面,即由白描的“原像”上升到工笔的“新像”。由于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底蕴感悟不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新象”。从品物境到品情境到品意境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再造性想象”到“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最后,笔者指导学生把自己大脑中经过创造性想象产生的图画二即“新象”或口头表达出来或书面描述出来,形成创造性文本二。这样一个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从而通过想与写糅合在一起并落到实处。另外,

13、教会学生阅读时做好摘录,写好随感。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录有关系。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学生借助这些技术来控制自己阅读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写了什么6内容, 四、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

14、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 ”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

15、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7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

16、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