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共鸣走入技校语文阅读课堂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9546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共鸣走入技校语文阅读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让共鸣走入技校语文阅读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让共鸣走入技校语文阅读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共鸣走入技校语文阅读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共鸣走入技校语文阅读课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让共鸣走入技校语文阅读课堂摘要:共鸣,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共通。运用好,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课的兴趣,并且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格的塑造。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种让共鸣走入技校阅读课堂的有效方法。关键词:共鸣;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道:“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雁断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同是“听雨”,为什么由此想到的内容却不同?这就是生活阅历不同而引出的不同心理共鸣。语文阅读也需要一种共鸣,力求使读者达到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进而达到思想、情感的融合重建。一方面,读者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

2、走进作者所构设的精神世界,发现一个个独特的形象生命,从而体会作者的心灵情感。另一方面,读者又在这精神的历险中借他人的思想来锻炼自己的思想,借他人的情感来丰富自己的情感,从而关照自我,发现自我的价值。因此,阅读课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丰富的过程。也是师生与文本,师生之间追求共鸣的过程。对于语文基础较为薄弱、语文兴趣较为缺乏的技校学生而言,要使语文课成为他们喜爱的课程,更不能忽视共鸣的作用。阅读课堂的共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知识的传授,更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格。有了共鸣,我们的课堂会丰富多彩,生机盎然,反之,就会苍白无力,支离破碎。因此

3、,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让共鸣走入技校课堂,让我们的阅读课堂焕发生机活力。下面介绍四种有效的方法:2利用作品本身挖掘共鸣点阅读是一种创造和欣赏,更是一种感受和体验,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往往是丰富的文学素养赋予的。文本的内容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对哲学生活的体悟,是甘泉、是森林、是矿藏它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情感更加丰富,从而产生心灵的撞击和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作品本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因素,让学生去体验作品中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与思考,对人物命运的把握和改造。挖掘出作品中富有特色的亮点,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悟更加强烈。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看到的不是水天浑然的空

4、旷辽廓中渐渐远去的一叶孤舟,而是诗人目送友人远行的那份怅然若失之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又可从作家营造的清静、悲凉的氛围中,触摸到作者孤寂、忧思、落寞的心态,触摸到作者对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故都的深深眷恋,从而走进那个时代。因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可读出苍凉和豪气;“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可读出黍离之悲;“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可读出别离的凄苦和伤感。就连一些细节性的词语,有时也能挖掘成为文本的共鸣点。 “红杏枝头春意闹”以“闹”而产生明媚意境;“云破月来花弄影”用“破”营造恬静氛围,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中又以“萧萧”映射了作者当时穷困潦倒,有家难回的辛酸。同样是荷花,朱自清笔下是

5、白色的,姿态“袅娜”、“羞涩”;孙犁笔下却是粉色的,并且“高高的挺起来,像监视白洋淀的哨兵”。结合时代,结合作者的感情,学生立刻知晓其中境界,读来也会觉得兴致勃勃。再如读背影时,学生会从中感受到浓郁的亲情。此时再点拨“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时,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中的“又”,亲情就会得到进一步升华。3利用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共鸣“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夏丏尊)。如果说语文课是情感课,作品是情感共鸣的种子,那么教师就是情感的传播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自己的感情飞扬于课堂。于漪老师说:“要感动学生,先感动自己。 ”当语文教师自己对作品思想

6、内容的理解深刻时,感情就会像“井喷”一样,产生能量,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正因为这样,才会有教师讲读司马迁报任安书时情动于衷,声泪俱下,学生感慨不已,涕泣涟涟的现象。我们很难想象,一位教师冷冰冰的解说会引发学生的共鸣。只有在令人愉快、和谐的情感体验中,学生才会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才可能达到心理的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揣摩、吃透教材,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作品的思想情感进行“同化”,再引导学生共同进入作品的情境,使真情实感如玉液琼浆一样喷涌而出,而学生也在这种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感知、认识、理解,走入作品。讲读灯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有一位老人,他一生信仰真理,信仰说真话。如今,他已百岁高龄

7、,躺在病床上,不能说话,不能写作,但他心中的灯还一直亮着。他就是巴金老人。请大家一起朗读巴金的那段话:有你在,灯亮着,我们不在黑暗中,我们放心了。 ”通过蓄情,课堂氛围显得融洽,学生的思维也活跃多了。课文讲读结束,我又让学生朗读这段话。因为学生已感悟到巴金先生的真情,读得非常深情,当时的课堂氛围已不用赘言。还有在讲读提醒幸福中对幸福的感悟时,我引用了周国平先生的话:“幸福和上帝差不多,只存在于相信它的人心中。 ”学生纷纷发言,其中有学生说:“当我坐在语文课堂上,听老师生动的讲解时,是一种幸福。 ”对幸福的解读还有比这更好的吗?因此,如果说没有情感的阅读课堂是一杯水,那么,融进4情感后,它就成了

8、流动的、鲜红的血。 利用新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共鸣当然,我们现行的教材由于各种原因,有些也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识能力有一定差距,如拿来主义、 废墟等。因此,教师更应该恰当地在作品与学生间架设桥梁,更好地帮助他们做到融己入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 ”作为语文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不同的作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应设计有利于学生发现、尝试的问题系统、训练系统和情意系统,创设种种情境与机会,鼓励学生寻找知识、情感与个体心灵的切合点,多方调动学生的共鸣。特级教师袁卫星讲与朱元思书一文时,将板书设计成了一个信封(收信人:朱元思;寄信人:吴均;邮票:奇山异

9、水,天下杜绝),课文的体裁与主旨相映成趣,这是一种多好的方法,学生看后肯定会眼前一亮。“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讲读春江花月夜时,可播放同名乐曲,让学生在乐曲声中想象春江月夜的美景,体会诗的优美意境;讲读雷雨时,可分角色对话,体悟其中的话外之音,领会人物的真实想法。讲读废墟,可用多媒体展示圆明园废墟的图片,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震撼,从而体会废墟的历史价值。同一篇作品的讲解,也可不拘一法。我在讲读荷塘月色时,开始都是按照传统手法讲解,但学生往往不理解,甚至认为老师有些矫情。后来我采用中间突破,先通过朗读,带领学生欣赏月夜荷塘的静谧、朦胧、恬淡,体会朱自清先生用词的巧妙。接着问学生:“同是荷花,同在

10、月夜欣赏,为何在先生笔下会有如此清新脱俗,不食烟火之美呢?”学生回到文中找寻答案:“心里颇不宁静。 ”此时我再介绍时代背景,以及当时朱自清先生的徘徊心理,学生们恍然大悟。后面的分析非常顺畅,学生也觉得非常轻松。5运用生动的语言引发学生共鸣优美的语言是形成共鸣的兴奋剂。有这样一篇短文:在繁华的巴黎街头,一位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有一块牌子,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 ”但没有人来帮助他。法国著名诗人让比浩勒在上面添加了:“春天来了,可”,组成了“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打动人心,富有诗意的语句。结果,巴黎街头的行人纷纷慷慨解囊。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语言是心灵的外衣,是情感的使者,优美的语言可

11、使人心情愉快,思维敏捷,趣味盎然。在阅读教学中,它就像清风拂动学生的心灵,像细雨滋润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心理共鸣。鲜明深刻的语言,可表明教师对待某种事物的立场、观点,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如拿来主义中对“孱头”、 “混蛋”、 “废物”的语气,就应是坚决、鲜明。诚恳亲切的语言,表露的是教师的真情,容易让学生产生真挚的情感。如背影、 世间最美的坟墓、 我的老师等,传递的是真情,体悟的是心灵的颤动。逻辑的语言,层层深入,紧紧抓住的是学生的思维,又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情感。如废墟、 提醒幸福,阐发的是对生活、对文化的深入感受。还有幽默的语言,又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

12、中接受情感洗礼。记得听韩树冰老师讲听泉一文时,那温婉、亲切的语言,仿佛将我们带入诗意的画中,与东山魁夷一起徜徉于山间,聆听清泉的叮咚。还有一位教师上胡同文化一文时,那满口的京味语言,又生动地读出了老北京的形象、老北京的文化,并体味着对这种民族性格的欣赏,对这种文化没落的惋惜。因此,要达到心灵的共鸣,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的灵感和思想渗透到课堂语言中去, “情动于衷而言溢于表”,使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加大,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6共鸣,是阅读课堂追求的目标。它力求抓住学生思想情感中产生的转瞬即逝的火苗,得以继续燃烧。因此,技校语文教师更应该多方钻研,精心设计,寓生活于课堂,寓情感于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真正达到心灵共鸣。参考文献:1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汪世杰.语文与人格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5, (6).4霍铭.语文教学中情感的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05,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