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一轮复习知识梳理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319439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4.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一轮复习知识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6届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一轮复习知识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6届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一轮复习知识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16届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一轮复习知识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16届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一轮复习知识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一轮复习知识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一轮复习知识梳理(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2016 届高中生物必修届高中生物必修 33稳态与环境稳态与环境第一轮复习知识梳理第一轮复习知识梳理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第二章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第一节 人体的稳态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 1、内环境:、内环境:(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2)体液的组成:(3)内环境: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1)组织细胞:组织液 (2)血细胞:血浆(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4)毛细淋巴管壁细

2、胞:淋巴、组织液(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功能: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 2、稳态、稳态(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2)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体液(内环境)(内环境)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调节途径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

3、,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 方式叫做反馈调节。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4)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特别提示特别提示】稳态不是绝对稳定,而是相对稳定。稳态主要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起辅助作用,另外,免疫调节也起作用。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二、体温调节二、体温调节1 1、体温的概念:、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2 2、体温的

4、测量部位:、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3 3、体温的来源:、体温的来源: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4 4、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5 5、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器官:、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器官: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另还有立毛肌)散热器官:皮肤(与皮肤中血管、汗腺的活动有关)6 6、体温调节过程:、体温调节过程:7 7、调节方式:、调节方式:寒冷环境下:神经体液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炎热环境下:神经调节。8 8、调节中枢:、调节中枢:下丘脑9 9、调节机制:、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1010、体温恒定的意义:、体温

5、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三、水平衡的调节三、水平衡的调节1 1、水平衡的原因:、水平衡的原因: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保持动态平衡实现的。2 2、水的来源和去路:、水的来源和去路: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也是唯一可由机体调节的排出途径) ,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3 3、调节激素:、调节激素: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4 4、水平衡的调节过程:

6、、水平衡的调节过程:5 5、调节方式:、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主要通过肾脏完成) 。 6 6、调节中枢:、调节中枢:下丘脑7 7、调节机制:、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特别提示特别提示】下丘脑的部分神经细胞既能传到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下丘脑是神经传导电信号与体液调节中化学信号的中转站,所以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四、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四、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 1、无机盐平衡的原因:、无机盐平衡的原因:是靠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保持动态平衡实现的。2 2、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3 3、调节激素:、调节激素:醛

7、固酮。 (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吸 Na+排 K+,从而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4 4、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5 5、调节方式:、调节方式:激素调节。 (主要通过肾脏完成)6 6、调节机制:、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补充:肾脏排盐的特点补充:肾脏排盐的特点Na+: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K+: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五、血糖调节五、血糖调节1 1、血糖的含义:、血糖的含义:指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2 2、平衡的原因:、平衡的原因: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动态平衡。3 3、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8、、血糖的来源和去路:4 4、调节血糖的激素:、调节血糖的激素: (1 1)胰岛素:)胰岛素:分泌部位:胰岛 B 细胞。作用:降低血糖浓度。作用机理: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抑制 2 个来源,促进 3 个去路)(2 2)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分泌部位:胰岛 A 细胞。作用:升高血糖浓度。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 2 个来源)5 5、血糖平衡调节的主要过程:、血糖平衡调节的主要过程:血糖升高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同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血糖降低血糖降低胰岛 A 细

9、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同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升高(补充:血糖降低肾上腺髓质肾上腺激素血糖升高)6 6、调节方式:、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主要通过肝脏完成)7 7、调节中枢:、调节中枢:下丘脑8 8、调节机制:、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9 9、糖尿病、糖尿病血糖不平衡:过高糖尿病。 (过低低血糖病)(1)病因:胰岛 B 细胞受损或功能衰竭,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2)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多尿:糖尿病人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在排出糖时,要带走大量的水,因而尿量增加,形成多尿。 多饮:多尿造成体内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于是口渴、多饮。 多食: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进入组

10、织细胞,并分解释放能量的作用,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患 者总感觉到饥饿而导致多食。 体重减少:由于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使得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导致机体逐渐消瘦。 (3)治疗: 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不吃或少吃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多吃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轻型患者可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治疗;重症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基因治疗将成为根治糖尿病的措施。(4)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六、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六、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1 1、免疫的概念:、免疫的概念: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注:概念中“抗原”可以是外来的病原体,也可以是体内

11、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2 2、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3 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 1)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第二道防线: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特异性免疫免疫(2 2)免疫类型:)免疫类型: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即对病原体不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先天性的)特异

12、性免疫:指人体针对某种病原体由特异性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参与的防御作用。(后天性的)(3 3)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是淋巴细胞,包括 B 淋巴细胞和 T 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为 B 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为 T 淋巴细胞。类型: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体液免疫:由 B 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非特异性免疫免疫(体液中的抗体与侵入机体的的抗原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从而中和或清除抗原) (能长期存在,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 B 细胞)附:人教版【特别提示特别提示】抗原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

13、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异物以及自身衰老的细胞等。抗体抗体是指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特异性蛋白质。细胞免疫:细胞免疫:通过 T 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作用对象抗原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区 别作用方式效应 B 细胞产生的抗体与 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效应 T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效应 T 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增强有关免疫细胞的效应。联系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 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若细胞免疫不存在

14、时,体液免疫也基本丧失。(4 4)再次免疫的特点)再次免疫的特点 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再次免疫反应过程: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 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 B 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 B 细胞产 生抗体消灭抗原。再次免疫反应特点: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4 4、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免疫系统能够监控和清除体内已经衰老的、破坏的、或癌变的细胞并及时清除。5 5、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 1)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原因:免疫功能不足

15、或缺陷。类型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免疫缺陷病。如:先天性缺乏 B 细胞或 T 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 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 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 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消化)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消化)(能长期存在,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能长期存在,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 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 B 细胞)细胞)后天性免疫缺陷病:

16、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举例:艾滋病: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 AIDS)艾滋病毒:全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 HIV) 。遗传物质: 2 条单链的 RNA。攻击对象:T 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发病机理:(书 P2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传播。预防:洁身自爱,不共用卫生用具等。 (2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原因: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把自身物质当作抗原进行攻击。举例: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 (3 3)超敏反应)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原因: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外来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称过敏原。 )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