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拓展自我的自由空间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9430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还学生拓展自我的自由空间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还学生拓展自我的自由空间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还学生拓展自我的自由空间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还学生拓展自我的自由空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还学生拓展自我的自由空间(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还学生拓展自我的自由空间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作浅要的探析。 第一,切实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的真正实现与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必须要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配合,发挥其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

2、们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就可以促使他们发动思维、活跃思维,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奥秘,完成学习活动。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作者、文本、教师的附属品,而是积极主动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对话、质疑,形成自己独特的主体体验的研究者。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和学习,可以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具有挑战意味的情感体验,这又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强化求知欲,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我在教学生阅读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时,先请学生就题目展开质疑。有学生问道:“是谁为你打开一扇门?”“题目中的你指的是谁?”“打开一扇什么样的门?”“打开这扇门有什么意义?”带着这些问题再去读课文,文章就不仅仅是作

3、者的了,更不是老师的了,而真正变成学生的了。 第二,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切创新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则源于强烈的问题探究意识。科学上很多2重大的发明创造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寻求者的探究意识促成的。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践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地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 可以说,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源之水,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关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待事物每个人有

4、每个人的看法,包括作者的看法都有可能只是一家之说。因此,面对已成定论的东西,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倡学生从问题的反面或不同方面去思考、探索。 例如阅读曹刿论战,对文中的鲁庄公形象,一般认为他是个“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昏君,但如果大胆质疑:“鲁庄公真的就只是个昏君吗?”结果发现,他能够接受曹刿的建议并付诸于行动,充分表露出鲁庄公知人善任、虚心求教、肯纳善言等优点,不能简单地说成他是昏君。如果我们能坚持长期地在阅读教学中抓住这样的创新点进行类似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第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在阅读时应当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

5、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达不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所规定的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能够边读边思考,就能独自解决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的颇有创意的见解。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3在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逐渐培养学生自己默读的能力,然后在默读的基础上进行精读,精读的过程既是深入文本的过程,也是质疑的过程,例如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有没有比这一写法更好的写法?在

6、这一过程中,同学们要善于借助工具书解决自己能解决的疑难,并把不能解决的疑难罗列归纳出来,留下来和同学或教师共同解决。这种带有质疑精神的精读,要有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和想法,这种想法,可以有异于老师的讲解,也有异于作者本人的初衷;它可以读出自己对文章个性体验,品出自己的味道来。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学生的自读自悟。 学生有了质疑的习惯,就会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文章语言,积极的探索文章内涵。 良好的阅读习惯、优质的阅读方法会让学生受益终身。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针对文本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经过探究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阅读的激情就在不经意间产生了,常有问题,

7、常去探究,常常有“质疑探究成功”的感受,阅读就不再是课堂上教师提出的要求而是学生自己生活的需要,习惯就会成为自然。 以往在教为你打开一扇门时总是会有一部分同学不感兴趣,以为文章说理性太强,可是如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有了问题意识,他们就会主动地去预习新课文并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急切期待在课堂上解决。讲完背影后,学生仍在思考天下父爱皆如此吗,母爱和父爱的区别在哪里,只有长大了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这种爱么?我适时向学生推荐了冰心的母亲、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朱德的我的母亲,学生阅读兴趣很大,长此以往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地养成了。 第四,充分深化拓展学生的课堂生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

8、意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显而易见,带着疑惑的眼光去解读文本,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对学生说“我有4生以来所相信的一切,都在这里被质疑”,它追求的就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只有不断的质疑才会和作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才会对文本内涵有更深一层的理解。钱梦龙先生教愚公移山时以“愚公究竟愚不愚”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效果很不错。我们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愚公是移山好还是搬家好?同样可以给学生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理解文本更深层次的内容。 在教学陋室铭一文时,有教师就采用了问题教学法,着力

9、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课时,他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对文中不理解之处提出问题。学生在深思之后,提出了不少问题,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看看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对大家有启发,哪些问题最新颖,哪些问题最富于挑战,哪些同学发现的问题最多等等。根据学生们的意见,筛选出了八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如有这样的几个问题就很有启发性: 为什么陋室中来往的都是“鸿儒”而没有“白丁”?这是否意味着作者对普通百姓的藐视? 既是陋室,作者为什么还要为它作“铭”? 作者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这篇短文的?从字里行间你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通过问题的讨论,学生们对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思想、文章的技法等等都

10、有了真切的体会,提高了感悟文章的能力。 再如在引导白杨礼赞一文的学习时,就要注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文中作者对白杨树的意象特征、象征意义、个性品质都作了详细的描写,只要学生用心阅读就会一一弄清楚的。但是作者还是在文章中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让阅读者去驰骋自己的思维野马。例如白杨树为什么可以象征北方的农民?为什么能5象征那时的民族精神?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仅仅是提到了黄土高原,但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为什么说是为下文的白杨树的象征精神作铺垫?这些问题,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结合他们学过的中国近代历史知识,以及学过的中国地理知识去自己探索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

11、效果更好得多,更利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单纯为了解决问题、消除问题,而是要不断激起学生问题探究的涟漪,使学生的感受不断深化。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不应该停留在“带着问题上课,画上句号下课”的认识水平,应当深刻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也是学习的加油站。每一课学习的结束,他们应是充满喜悦与满足,对新知识的学习又充满渴望,从而满怀激情地投入更广阔的空间,深化拓展课堂生活,让语文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放飞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媒介。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许多的小问号伴随孩子的学习、探索,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跳一跳”中享受果子的甘甜。 “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现实,引向民族和世界文化的殿堂,引向现实和历史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引向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一起思考和困惑,一起痛苦和欢乐,一起愤怒和悲哀,一起孤寂和振作,一起让灵魂自由飞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