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语文应该重视文本教学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8546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中学语文应该重视文本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谈中学语文应该重视文本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谈中学语文应该重视文本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谈中学语文应该重视文本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谈中学语文应该重视文本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中学语文应该重视文本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中学语文应该重视文本教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谈中学语文应该重视文本教学摘要文本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优良传统,在实施新课标的第八次“课改”、 “教改”方兴未艾之际,却遭到一定程度的淡化与轻视。时尚的人们高度倡导“用教材教”,鄙夷并且渐渐远离体现文本教学的“教教材”。本文对文本教学的问题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评析,指出“用教材教”和“教教材”二者看似矛盾实则辨证统一的密切关系,并强调后者(也即文本教学)在中学语文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意义。同时也给想要拨乱反正而可能矫枉过正的同行们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文本教学新课标用教材教教教材 一、中学语文对教材文本的处理问题 中学语文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重要学科,其地位显然是无可争议的。然

2、而就是这样一门学科,对自己的性质定义和内容处理,却一再遭遇尴尬的处境与颠覆的命运: 第一,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课”)?长期以来一直颇有众说,难得共识。某种对语文性质定位的说法或理论也许会引领潮流,风骚一时,但在同时或至多过后一阵,也就会遭到不同程度的质疑、非议乃至否定。直到近年来国家颁布和施行语文课程标准,学界的声音才有渐渐趋于一致的势头,但也并不意味着从此就没有不同的态度和表达。 第二,语文的教材该选什么、教什么、怎么教?这个问题当然与第一个问题有必然关系,因为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内容,语文课对其教材内容的取舍同样是由它的性质决定了的。这样,由于定性的不确定(或“不稳定”),语文教材的

3、内容也就呈现出视角的、观念的或者评价的多样性和反复性:有的文本在某一时被奉为经典至尊,在另一时则可能被视作反面,不名一文;而与之相反的选材局面,亦可同2样出现。 但更为左右中学语文对自己的内容作出处理的还不止于此。如果说选什么文章进入语文教材,还只是个由语文性质导致的难题的话,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待教材选文的态度和方式,则可能成为语文的致命硬伤。“用怎样的教材教”,在现代开放的社会背景下,也许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有唯一、确定的答案,空间是无比广阔的,具有无穷的可能性,难题终可克服。而“怎样用教材教”, “用教材怎样教”,虽然看起来像是技术或者说操作上的命题,却在事实上更加接近语文的本质,因此对于语文学

4、科,也更加具有影响力甚至决定作用。 我们对于语文的认识、理解直到界定,实际上都是立足于某一个(同时也是无数个)具体的语文文本的。在现实的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材文本的阅读、阐释和解析,以及渗透于教材文本教学中的相关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习得、语文素养的培育等等,始终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不二法门。这样,中学语文秉承儒学教育传统,立足于文本的“教教材”模式,几乎固定地呈存于建国以来语文教学的主阵地。“用教材教”的声音虽然不绝于耳,但那只是个方法上的争议,其根本不离教材文本,其前提不外教材文本,其重心不失教材文本。 中学语文突出文本教学的“教教材”由来已久也贻误颇多。新课标颁行之前,语文课

5、曾经被当成工具课、文学课或者政治课来上。工具课,教材是现成的语言材料,引入语法体系串讲分析即可;文学课,教材是理想的文学样本,运用文学理论阅读赏析就好;政治课,教材是鲜活的思想素材,加以意识形态引导评析便行。总之不管奉行哪种理念,都将所用教材当作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依据。因而,对教材的剖解、讲析、传授,成为教师们日复一日翻来覆去的教学方法;对教材的理解、记忆、吃透,也成为学生们课复一课永无休止的学习目的。再加上当时“考试指挥棒”的方向也不外是教材, “考什么教什么”,更是从本质上即决定了教材是语文学3科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虽然它同时也作为方法或者说教学的手段,但相比之下,已经无关紧

6、要了既然目标能够直接实现,还多余地去争讨方法做什么呢? 今天回顾中学语文曾经的失误,显而易见地简而言之,是走进了过分倚重文本、极度强调“教教材”的死胡同。教材或者是语法知识的载体,或者是意识形态的附庸;或者,在很小的范围内,是文学鉴赏的蓝本。更为准确的说法, “教教材”的语文课是工具课和政治课的大杂烩,偶尔加上一点点文学做调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教教材”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用教材教”的做法(对教材文本的狭隘理解、片面处理和异化使用。),走上了异常恶劣的极端:教材只有一种既定而号称“标准”的分析和理解(工具的加政治的,甚至可以包括文学的);考试只有一个来自教材的既定而同样号称“标准”的答

7、案。于是,严重窒息了语文生命力的中学语文教育,得到了“祸国殃民”“误尽苍生”的声讨与批判。虽然这些声音有言过其实之嫌,却意味着一场如火如荼的大变革势所难免,势在必行。 或者,这场变革会演化成对文本教学、对“教教材”的批判否定和彻底清算? 二、新课标背景下文本教学的淡化或缺失 新课标颁布和普遍施行以后,语文课突出文本教学,“教教材”似乎成了一个可怜的笑话。流行的话语是“用教材教”,以及由之引发的一系列的所谓理念、方法、目标等等的“转变”总之是要朝着叶圣陶先生的那句话上靠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任何教材(或文本,下同)都无非只是个例子,这无可非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当然也是教育上颠沛

8、不破的至理名言。因为教育与教材都只是手段(或“方法”,下同),而任何手段的存在都只是为了实现目的,把手段当成目的,不仅倒行逆施,而且得不偿失。所以,把手段仅仅只视为手段的学科案例教学模式,几乎是4最具有现实意义和直接价值的教学方法,也被各种学科广泛采用,也被各种“教改”大力推行。 这样,当语文学科的性质在新时代与时俱进地获得了新的定义和内涵后,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普遍施行,一场既注重修订教材,又针对教法的语文大变革轰轰烈烈地在全国各地展开了,其势如破竹,摧枯拉朽,迅雷不及掩耳。其目的,不外是拨乱反正,实现中学语文教育现代意义上的回归,诚如新课标所言“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

9、样,语文教材存在的意义,也必然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的主要依据。然而这次中学语文教学的变革,声势浩大,举国瞩目,施行者也即教师们倍受关注,倍感压力,甚或功于转变,急于求成,于是不变则已,一变就容易过激,又走极端,往往矫枉过正,再次步入新的误区。 试看新课标下新课改中出现的诸多问题: 语文课阅读教学被定位为“快速浏览小组讨论学生评价拓展”的简单模式。一般是三分钟浏览一分钟讨论,没有对语言的感知,也没有对文章中情感的体会。这样的语文教学和这样的阅读过程,必然会导致学生认认真真走过场、糊里糊涂得结论的后果。 惟综合化倾向。新课标提出了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语

10、文课程和其他课程沟通,将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紧密结合的新的综合性学习理念。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将学习的目标定位于全方位地了解科学知识、文史知识,往往要求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将语文课上成了其他课。 惟表演化倾向。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一些教师却因此而放任自流,使教师的主体地位严重缺失。例如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民主、互动,把学生分为几个方队,设男女主持各一名,教师则以裁判的身份出现,5然后由学生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若干个问题和要求,再由各方队的代表完成,最后由教师评定得分。这样做看上去课堂效果很好,实际上却步入了“惟表演化”的误区: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

11、要环节在教师指导下的读。 惟自主化倾向。随着新课标的施行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方向和内容。因此,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备课到上课乃至作业的批改都由学生轮流完成,希望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淡化教师作用的“惟自主化”课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缺失,在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从而导致其认识水平和学习效果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 当前流行的以下几种“新课型”,也能够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上述问题与情况。 第一种是不管字句文本,走马观花,很快带过,然后直奔“主题”,进行名目繁多的探究

12、性、合作性学习,热热闹闹地讨论和发言,似乎又要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第二种更时髦,打着综合性学习的幌子,更是“语文不语”,一会儿听歌,一会儿看录象,一会儿辩论,一会儿课本剧,为表演而表演,频频“作秀”,胡里花哨,不一而足。第三种认为凡是公开课都要“拓展”“迁移”一番,最好能从其中蹦出几个亮点,以提升课的品位,博得众人喝彩。先是一目十行,很快将文本杀青,随即赶紧塞进一些课外资料进行读写结合或者读说结合,好像语文课非得兼容并包应有尽有不可。 以上情况表明,新课标要求下的课改,在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地,是又钻了“用教材教”的牛角尖:语文教材充当“手段”的性质被空前突出,文本被严重淡化,仅仅作为“抛

13、砖引玉”的渺小角色而简单存在,成为“开场白”、 “导入语”,成为为了另外一些目的而打先锋的、用完就扔的“敲门砖”;其意义毫无探讨研究的价值,其作用微不足道而似可忽略不计。 (因为,从“大语文”的角度,任何语言现象都可以6成为语文教学的例子或材料。几本教材,几个文本,放开来讲,又算什么?)概括地说,就是全面并且全力地“用教材教”,彻底摈弃和严格规避“教教材”(文本教学)。至于为什么心照不宣、不约而同地产生这样的想法和做法(“理念和教法”),答案也许只有这样一个:最为权威和有力的“新课标”。人们或许普遍认为,是新课标规定“用教材教”和同时禁止“教教材”的。 (起初笔者也有这种莫名其妙而又似乎已经“

14、先入为主”的道貌岸然的极端观念。 ) 那么,中学语文固守的文本教学是就这样放弃了呢,还是该当摆在一个更为恰当的和明晰的位置? 三、中学语文应该重视文本教学的理由 当我们打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读揣摩,却并未发现有弱化教材、贬低文本,无限抬高“用教材教”的只言片语。相反,我们在新课标中看到这样的反复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不难看出,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学,是源自文本、立足文本、重视文本也即“教教材”的;对教材的“教”,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有着特殊的

15、地位与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 1.语文教材本身具有例子和范文的双重性质。如前所述,任何教材都无非只是个例子,语文教材自然也不例外。可是,语文教材所选用的“例子”,却不能像数学、物理等科目的“例子”那样概而言之,等而视之它同时具有典型范例的特殊性质,本身就能够而且也必须成为教学的对象和学习的目的。众所周知,语文教材的选文不是一件等闲小事,而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严肃课题,概源于此。这样,文学性和思想性高度统一的典范作品(文本),不容质疑地成为阅读教学的载体和语文学习的“信息源”。只有立足文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挖掘文本中丰富的、深厚的资7源,才能激活他们的情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沟通;才能实现和实践新

16、课标在语言学习、文学鉴赏、情感价值上的种种期待。语言和文学上的学习鉴赏离不开文本,这自是不必多说;关于情感价值或说“思想教育”,则叶老本人也说过:“如果能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获得彻底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 ” 2.以往中学语文教育的偏失不在文本教学“教教材”,而是因为教育理念、历史原因等多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今天可以冷静地思考反省,大可不必谈虎色变。一分为二地说,过去对教材文本的处理,过分强调工具性和政治思想性,从而导致严重的局限与失误,使“教教材”走入了狭窄而几乎“不可救药”的死胡同,也使得语文几乎丧失自己的光芒;但是由于有教材尤其是有优秀文本的存在,语文教育也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绩。仅仅初中毕业的普通人,读书看报不成问题,因为有坚实的语文基础;那些洋溢脉脉温情的诗词名句,至今还被多少很少提笔的人们朗朗上口,因为有优秀的教材文本;那些活跃在当今文坛的文人墨客,又有几人不是得益于华美的文学篇章、启蒙自教材的名著名篇? 3.新课标要求“工具性和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