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学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7685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教学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试论教学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教学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教学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论教学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摘要:正确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主线,论述了创设情境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实验演示法和启发教学法,以及它们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方法;应用 新课改后的化学课程更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努力来实现;教师是主导,是在学生苦思冥想之时,启发、激励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建构知识,而

2、不再是将现成的真理灌输给学生的“课堂权威”。 一、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具体形象的情境,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学生完全融入到这个情境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常见的情境设计途径有:从学科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利用化学史资料创设情境等。 在原电池教学中,过去往往是采用格林太太的牙痛病史来创设情境,而本文打破常规,采用化学史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在前辈伽伐尼“青蛙触电”实

3、验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实验后发现,青蛙的肌肉之所以能产生电流,是因为肌肉中的某种液体在起作用。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伏特把两种不同的金属片2浸在各种溶液中进行试验。结果发现,这两种金属片中,只要有一种与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金属片之间就能够产生恒稳电流。1799 年,伏特成功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伏特电池”。通过史事的介绍,带领学生体验化学家探究新事物的历程。 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提出任务:现在让我们一起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的探索过程,用铜片、锌片、稀硫酸、导线和烧杯,动手实验,制作一个“伏特电池”。并思考,为什么铜片表面会有气体产生? 在高一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熟知铜与稀硫酸是不反应的,但在

4、这个实验中铜片表面却有氢气产生!此时学生不仅因为认知冲突产生主动探索的兴趣,而且利用化学史话为学生自主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创设了人文和情感的环境。 不过在情境创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习情境必须与学习内容相融合;2.创设的情节具有真实性;3.过程本身尽量不要包含喧闹的元素,否则课堂纪律难以控制;4.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5.情景的设置要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出发,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发现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并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5、有些知识学生能够自己发现、自己探知的,教师需要做的不是奉送真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方法,也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进而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 例如:软水硬化的原理 Ca(HCO3)2+Ca(OH)2=2CaCO3 +2H2O,通过实验,学生看到白色沉淀,从感性上很容易接受这个反应的存在,但如果教师追问:“这是复分解反应吗?”学生也能很快判断出这不是复分解反应,但同时又会发现“为什么会产生 CaCO3 沉淀”的问题,就会进入认知冲突的情境,3迫切想要探究问题的本质。学生带着问题查找酸式盐、碱等的电离资料,尝试着书写反应可能的离子方程式,通过资料阅读、问题思考、

6、主动实践,学生逐渐了解该反应的实质是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 HCO3-和 OH-的反应,且生成物的种类与 HCO3-和 OH-之间量的关系有关。 发现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参与了多少,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充满生机的。 二、体现教师主导性的教学方法 1.实验演示法。教材中穿插的演示实验,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由实验现象的感性认识提升到对化学物质性质的理性认识上,进而引导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顺应”新知识。 比如:在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1 中学

7、习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时,涉及到的反应:SO2+H2O2+BaCl2=BaSO4+2HCl,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反应,对其本质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很难直接得出生成物。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向 BaCl2 溶液中通入 SO2 气体,无现象产生,在滴加了 H2O2 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通过实验现象从无到有的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反应发生的本质,是 H2O2 先将 SO2 氧化成 H2SO4,再发生沉 淀现象。基于此,学生既了解了 SO2 的还原性又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2.诱导启发法。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这是叶圣陶先生对于新时期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解。在学生困惑或进

8、入“认知冲突”的情境时,教师需要做的就像是扮演山中的“老向导”,指引学生走哪条路能最快达到顶峰,好让学4生少走一些弯路。也即告诉学生一个思考的方向或提示一个思考的方法或提供一个关键的条件,帮助学生扫除思考障碍,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当然启发的时机很关键,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真正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苦思冥想但又未想通之时,教师才去启发他。例如:化学试卷中常考的一个问题:“pH=5 的盐酸稀释 1000 倍,为什么 pH8?”在向学生解释这个问题时,如果运用定量分析、理论计算,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倘若教师采用类比启发,让学生思考:“向一杯糖水中不断加入水,糖水会变咸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此时学生也就茅塞顿开了。知识的类比迁移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反复讲解更有成效。学生在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时,容易出现瓶颈,思维易中断,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扫除障碍。 三、小结 无论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还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两者并不是彼此对立的,不是学生在学教师放任不管或者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而不管学生是否接受,而是需要相互结合的,根据教学坏境、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和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