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目标的实践与思考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7682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目标的实践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目标的实践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目标的实践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目标的实践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目标的实践与思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语文教学中语感训练目标的实践与思考摘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感的主阵地,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训练 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感能力的培养,必须抓好对语言的感悟。因为无论是语言的理解还是应用都和语感有密切的关系。无论是语感实践,还是语感分析,都离不开听说读写。只有在听说读写之时才能推敲语言、揣摩语言、品味语言,才能体会到作者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到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对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理性地做出分析判断的训练。 语感是个看不见、摸不着,又客

2、观存在于人类大脑内的一种灵气。尤其是深谙汉文化的人,对语言文字有着特别敏捷的感悟能力。就今天的学子而言,对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文化底蕴,不同家庭的学生,他们与生俱有的语感能力有多大?后天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影响有多大?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机制,他们影响究竟有多大?怎样在“不知不觉之中”训练“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 “这是最可贵的”方法和手段供大家研究探讨: 一、听中语感训练 “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 ”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重要手段之

3、一。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端正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 2听是吸收,说是表达。说是对听的检验。因此,听后还须多说,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把听到的语言材料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说出来,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感知。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如听读到白雪歌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就仿佛看到了疾风席卷大地的情景和大雪纷飞随风飘舞的情状,又仿佛听到了激荡于耳际的狂风的怒吼声。这种感受的获得是丰富活跃的想象与联想能力的确证,自然也就伴生了自我实现的愉悦美感。二、说中语感训练 语感敏锐者,在说时,能以丰富的语言恰到好处地传递思维信息。大学者郭沫若先

4、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后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 ”培养语感对于学生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说,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它与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有着更直接的关系,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高境界:它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让学生就一篇文学作品说说作者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和精神气质,从而使学生在说的同时,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能敏锐地捕捉文中细腻的情趣,领会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进而全面掌握文章

5、的思想内容,这是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 三、读中语感训练 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3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加强语感实践训练可以从读的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诵读吟咏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咏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的熟悉的基

6、础之上的,它具有直觉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材料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这种直觉感受最有效的途径是大量反复的诵读吟咏。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全是景观景物的排列,教师不必急于分析,先让学生投入地诵读几遍,就会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作品所渲染出的秋天萧瑟、悲凉的意境。这是客观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而这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吟咏诵读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感情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 学语文历来就十分强调诵读,熟读才能精思,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步达到

7、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这些话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吟咏诵读,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2.示范美读 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 “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又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折折地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8、 ”像春、 济南4的冬天、 紫藤萝瀑布等作品由教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 3.理解朗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教学望江南,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便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一位女子独自在楼上,凭栏远眺,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而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肠寸断。学生朗读后也体会到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更快,收到更圆满的效果。 4.指导诵读 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

9、,这样对语言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四、写中语感训练 读书是为了接受知识,但不是目的,目的是利用学到的知识来表达。听感、读感,是接受性的,不难理解;说、写,是表达性的。强调多读多写,重视语言感受,历来是一条宝贵的经验。只要会写话,便具有一定的书面语直觉思维能力。重视写的语言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也就重视了语言知识的教学。语言知识是要通过写来对语言实践的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教学中在语言知识指导的同时,适时予以语言实践写,既促使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对语言操作能力的熟悉和提高,最终形成了语感。 孔乙己

10、一文中的“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5大钱”, “他从袋里摸出回文钱放在我手里”这两个细节描写让学生写短评。学生都意兴盎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写道:孔乙己到店排出九文大钱表明他还不十分拮据,而一个“摸”字则表明他被挨打以后的穷途末路。这两个细节叙述了孔乙己的遭遇。有的写道:孔乙己排钱的动作慢慢吞吞是想掩饰内心的不安,也表现他尽管并不阔绰但从不拖欠的好品格。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小伙计手里则表现他神情沮丧,两个细节充分描写了人物性格和心理。这就是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语文能力的培养。我们平常往往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写作方面的训练,没有把学生在

11、阅读和听说中形成的语感优势移植到自己的语感实践写作中去,乃至形成“读归读、写归写,读的是一套,写的又是一套”的脱节之势,这是很可惜的。其实,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不通过实践去掌握,是很难形成能力的。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使得学生面对语文材料,创造性地感悟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东西,用有限的知识孕育和启迪最多、最终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把人格构建塑造能力视为语感能力最高层次意义上的目标。 五、思中语感训练 现代阅读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读书看报,能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直接现实。离开语言,人们无法进行思维;而离开了思维,语言

12、也就失去了内核。人的思维,说到底是运用言语来进行的“言语思维”。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而语言文字素质的综合体现就是语感。因为语感能力是长期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心理能力,一种心理直觉。学生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技能等诸因素都是通过语感能力表现出来的。在阅读教学中,学6生能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灵魂和意蕴了,通过深入的思考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把作者或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完全表达出来。 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的主阵地,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注重了语感能力的培养,才能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