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诗词教学资源的有效拓展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7072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古诗词教学资源的有效拓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古诗词教学资源的有效拓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论古诗词教学资源的有效拓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论古诗词教学资源的有效拓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古诗词教学资源的有效拓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古诗词教学资源的有效拓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论古诗词教学资源的有效拓展论文摘要:基于古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语文课程中只占极小部分的特殊状况。综观当前古诗词课堂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及学生古诗文积累远远低于课标要求的现状,有必要强调拓展古诗词教学资源的重要性,探讨古诗词教学资源有效拓展的策略,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古典诗文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 论文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资源拓展 古诗词是中国千年文化的精髓,短小精练的语言文字蕴涵着无限丰富的内容,而小学语文课程中只精选了其极小的一部分,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我认为古诗词教学中有必要适度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继承传统,弘

2、扬中华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恰到好处的拓展与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一、教学资源的拓展要注重相关性 “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发”。诗词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观。因此,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就要对作者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古诗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当前的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在导人诗题之后,开始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但是,大凡都是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甚至是倾盆大雨式的解题。如有位教师讲题西林壁,他既讲了苏轼的生卒年月、政治思想,又讲了苏轼被贬、大赦的情

3、况;既介绍了苏轼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又介绍了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三苏”著称于文坛的史实。教师说得振振有词,学生却如坠五2里云雾。 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总有一道无形的隔膜与障碍,因而在教学伊始,首先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帮助学生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这才是最主要的。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是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正确的方法是教师要选择与该古诗有密切关系的且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内容作为重点介绍,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在教学游子吟一诗时,为帮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时,

4、可做这样的读前介绍:诗人孟郊的一生十分凄苦。他自幼丧失了父亲,是妈妈含辛茹苦把他养育成人。为了生活,他多次辞别母亲,远赴京城,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进人官场。可惜他多次考试落第,直到 46 岁才考中进士,他在 50 岁那年才当上今天江苏省的一个小官。这首诗就是孟郊上任后,准备接母亲到自己府上安享晚年时写的。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交给了学生一把进入诗的艺术境界的钥匙。 二、教学资源的拓展要体现情趣性 “情趣”与“意象”是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核”。小学古诗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情趣:这里的“情”是指从诗中感悟到的思想感情;“趣”指的是阅读古诗的兴趣。古诗词教学就意在引领学生披文入诗、

5、潜心会文,透过诗词感受作者跳动的脉搏,触摸诗人的灵魂,从而在心中留下一份精神的感动、情感的共鸣。 如教师在执教惠崇春江晓景时,绘声绘色地讲述苏东坡与惠崇之间的故事,在执教赠汪伦时,声情并茂地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轶事,可充分调动学生学诗的积极性。有位老师在执教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巧妙地创设情境进行的拓展阅读,让学生意犹未尽。 3师:和张志和的渔歌子相对,他的哥哥张松龄也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在生充分读后) 师:我来当一回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读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生齐读渔歌子。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

6、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呀,为何不归?(指名说) 生:我迷恋这里的景色。 生:我想多在这里呆一会儿。 生:我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只有在这里我才可以放松。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钓到了优美的景色。 生:钓到了无限的自然风光。 生:钓到了自由与快乐。 生:钓到了清闲与飘逸。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

7、谈话。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4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教师如此别有一番情趣的旁征博引,采用作诗和诗来引领孩子们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不仅挖掘古诗深层的人文内涵,还感悟人物深层的情感,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师生在词曲美好的意境之中畅游,实在妙哉! 三、教学资源的拓展要掌握适时性 古诗词语言虽然简约,然而形象生动,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因此可根据诗歌所表现的意境,配之以画面。创设出一种意境,通过视觉艺术,从整体上捕捉诗歌形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对诗情的把握,对诗理的感悟。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搜集诗人在诗词

8、中所状之物或所写之景的图片,如巍峨的泰山、浩荡的长江、秀美的西湖等等,使学生对这些景物有更直观的认识,得到欣赏的机会,获得审美的享受,同时联系课文内容,揣摩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加以描绘的,让学生在快活中学习枯燥抽象的诗文,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还没有得到兴趣、灵感及感性认识时,强制去抒情、硬性去思维、生硬地描述诗意,也不能一味地取悦学生的兴趣,而忽视必要的想象与思考,这样的教学都是游离新课程理念的。 如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在学生读完诗歌赠汪伦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看上去是以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欣赏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实质上是教学媒体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

9、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另一位老师在讲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恰到好处、不失时机地巧妙拓展,将诗境中特具的画面感,景物的层次,色彩的搭配,动静的转换等进行组合,使一首诗就是一幅清新完美的画面的再现。采用想象转换的方法,先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抓住“空”、 “新”、 “明月”、 “清泉”、 “喧”、 “动”等关键字词,想象山间静谧而生机盎然的图5景,把语言形象转换为视觉形象。再利用多媒体支持拓展延伸到让学生观赏各种具有中国山水写意的画面资料进行比对,让学生真切感受王维诗情和画意互相渗透生发的创作风格。 四、教学资源的拓展要把握适度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喜欢选

10、取与其相同或相近的另外一首或几首古诗来进行拓展,既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耳目一新,又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拓展也会走人另一误区:泛滥无度。 一位教师执教古诗早发白帝城时,依次出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望天门山、 山中问答、戏赠杜甫、 军行引导学生学习,希望学生在厚实的积淀中提高语文素养。殊不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进行大容量的拓展,削弱了学科教学的基础性,挤压了学生理应拥有的读写时间,该掌握的得不到落实,该理解的仍一知半解。 另一位教师在执教王之涣的凉州词时,一味地抓住“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一句去拓展:联系陆游的“三万里河东人海”体会黄河的“长”;联系“黄河之水天上来”,体会黄河的

11、磅礴气势;联系“九曲黄河万里沙”,体会黄河的曲折,而忽视了这是一首边塞诗,忽视了应在古诗教学中要以遵从诗的本体之美为原则,尽可能地找到教材的空白点、延伸点、能力点、发掘点,体现出语言与文化上的积累意识。 教学资源的拓展要适量,太少了,作用不大,太多了,又会喧宾夺主。到底多少才合适呢?这要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来确定。每篇文本的教学都有明确的目的,拓展资源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是为突破重难点、深化主题和文本空白处服务的。我们不能为了拓展就大量堆砌资料,甚至把语文课上成其它课。 我们在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时,还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结构特点进行适度的拓展。不要因为拓展这一形式的需要就忽略

12、学生的接受理解程6度。试想想,你强加给学生一些难以理解的资源有用吗?这些生硬的东西只会加重学生负担。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把握好拓展的度,遵循适量、适度、适用的原则,才能准确生动地把古诗的无限魅力传递给学生,引领他们在灵动、烂漫的古诗教学中品尝诗的味道。 五、教学资源的拓展要渗透语文性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是属于综合性的,是融多项内容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整合性拓展。如,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诗意,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诵吟,用表演再现情景等。但是,古诗文教学的

13、课堂拓展更应该体现语文性,我们不应该为拓展而拓展,而要善于从古诗文文本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拓展点,通过适度的课内外拓展,巧妙地突破古诗文教学难读、难解的瓶颈,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学好古诗词,最终达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拓展。 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

14、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赠汪伦。看上去是形式多样,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实质上只是使课堂变得热闹而已,对诗歌的学习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有点本末倒置,丧失了语文味,7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草在这方面可称经典之范例。诗中“荣”、 “枯”二字的理解是难点,于老师从一年有四个季节这一常识人手,让学生先用简笔画画出每个季节小草的样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各季小草的特点。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成春夏与秋冬两个时段,请学生各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每个时段小草的特点,最

15、后连起来说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世界出发,巧妙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语言积累与诗意、诗境和谐地形成“对接”,自然而准确地理解了“荣”与“枯”及整句诗的意思,体味了文字所传达的意蕴。 “春风吹又生”句较易理解,于老师请学生自由上台用简笔画把自己的理解画出来。画好后,问大家对黑板上的画满意不满意,于是有学生提出没有画出春风,提出意见的学生添画风后,又有学生指出风是无形的,应从小草被吹弯了腰来表现等。在活跃、充满生机的自主学习中,学生理解了诗意,感受了小草的勃勃生机。 教学中,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提高自身诗词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能联系比照,针对教材合理巧妙拓展,以诗学诗,以诗悟诗,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古诗,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长此以往,定能如春夜喜雨,无声中润物,获取好的“收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