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309804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0年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0年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0年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0年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上海教师资格证书《教育学概论》讲义(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关于对教育的理解: 1、 学记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2、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 3、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 、 “教育即生长” 、 “教育即经验之不 断改造” 4、教育的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狭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5、本书所指的教育有以下几个基本内涵:其一,教育受社会制约。其二, “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 ,这是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本质特征。其三,教育是由 教育者与

2、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6、教育的三个形式: 1)非形式化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与生产生活过程混为一体的自然状态 的教育。 2)形式化教育:有相对稳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专门的教育设施和较为规范的教育 内容。 3)制度化教育:是指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越来越完备,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筛 选功能越来越重要。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 (一) 古代教育 1、 学校教育制度 按性质分为官学、私学、书院三种。 1)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建元五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在长安立 太学。 2)私学:中国的私学始于春秋时期。按其程度和所教授的内容,分为私塾和经馆。 私塾:儿童的启

3、蒙、识字教育。经馆:对象多为成年人,常用教学方法(汉代) 叫转相传授。 3)书院:萌芽于唐末,正式形成于宋代。 4)明朝的东林书院,提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 学校教育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 选士制度 1)三种选士制度:察举制(又称乡举里选制)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科举制:我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度。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年)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二) 近代教育1、 新式学堂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 1862 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2、 近代学制 1)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 ”1904 年

4、学制” ,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新学制,小 学堂和中学堂实行“五四五”制。 2)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 学制”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主持制定,实行“四 三四”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性质的学制。 3)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 、 “六三三”学制。 3、 近代教育行政机构 学部,内设: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和会计司。 (三) 建国后的教育 1、 学校教育制度 1951 年 10 月,确定新学制,实行小学 5 年一贯制,1953 年改为“四二” 制,中学实行 “三三”制。 2、 粉碎四人帮后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3、 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5、 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重点。 二、西方教育的发展过程 (一) 古代教育 1、 古希腊教育 斯巴达的教育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雅典注重体育军事训练,智育和美育。 2、 古罗马教育 共和早期,家庭教育是主要形式 共和后期,存在两种学校系统,即希腊与学校和拉丁语学校 (二) 中世纪教育 教会学校几乎是这个时期唯一的教育机构,僧侣是主要的教育者。 这个时期的教会学校大致分为:修道院学校,座堂学校,堂区学校。 内学专为培养僧侣,外学的对象为俗人。 “三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 “七艺”:“三艺”之外增加算数、集合天文学和音乐理论(这四门又称为“四艺” ) 世俗教育的主要

6、教育形式是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三) 西方近代教育及其特点 1、 国家队教育的干预和重视,公共教育的建立 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 实科教育迅速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日益增加 4、 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三、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 教育全民化 (二) 教育终身化 (三) 教育民主化 (四) 教育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 (一) 古代教育学的发展 1、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和“产婆术”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就是知识” ,倡导问答法。 2、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和理想国 柏拉图

7、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重视教育作用 强调早期教育 主张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内容 3、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和政治学 他把人从出生到 21 岁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提出这三个阶段的教育分别是:第一阶段从出 生到 7 岁,为家庭教育;第二阶段从 7 岁到 14 岁,进入国家办的学校;第三阶段从 14 岁 到 21 岁,以智力教育为主。 亚里士多德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教育年龄分期并提出相应教育主张的教育家。 (二)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意大利的维多利诺,荷兰的伊拉斯谟,英国的莫尔,法国的拉伯 雷、蒙田,提倡以人为中心。 (三)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捷克教育家夸美

8、纽斯的大教学论 1、 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被誉为 “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 。 提出行使教学阶段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阶段。 赫尔巴特的学生齐勒尔和赖因发展为五阶段,即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和应用。 后来凯洛夫又把它演变为五步法,即复习、引入、联想、总结和练习。 2、 杜威和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以反对赫尔巴特教育理论的面目出现。主张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二、中国教育学的发展 (一) 古代教育思想 1、 孔子及其儒家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 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

9、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2、 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 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思想的思想。 提出教学过程中的四大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主张尊师 3、 大学的教育思想 三纲领就是“明明德” 、 “亲民” 、 “止于至善” 。 八条目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 颜氏家训的教育思想 颜之推,内容涉及最重要的时关于儿童教育思想,尤其是早期教育。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应主张对儿

10、童的教育应该采用该采用“风化风化”的方式。的方式。 5、 师说的教育思想 概括了骄傲是的职责主要是三个:1、传授道理、教授学生和解除疑难。2、以“道”为择 师的标准。3、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20 世纪中国教育学的演变。 1、街道日本引进西方教育理论 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 ,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教育学论著。 2、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陶行知、陈鹤琴,根据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实际情况, 3、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的引进及影响 “以俄为师”的方针 影响最大的是凯洛夫的教育学 ,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4、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 教育学的中国化问

11、题 1929 年,庄泽宣提出“新教育中国化”问题。新教育中国化必须符合四个条件,符合国民 经济、中国的社会状况、能发扬民族优点改良国人劣根性。思考题:思考题: 1、我国而是世界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什么?每个阶段的情况。、我国而是世界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什么?每个阶段的情况。P29-32 2、新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新教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P32第二章第二章教育与发展教育与发展在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 有一个标题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经济 (一)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 2、

12、 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 4、 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 (二) 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 教育积累、传播、发展科学技术 二、教育与政治 (一) 政治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 1、 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力 2、 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3、 政治决定教育的内容 (二) 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1、 教育培养政治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 教育延续和发展政治制度 3、 教育民主化与平等化 三、教育与文化 (一) 文化队教育的制约作用 1、 文化传统使教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 文化提供了教育内容 (二) 教育对文化的反

13、作用 1、 教育使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 2、 教育使文化得到整理、发展和创新 3、 教育创造了独特的学校文化 (三)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1、 科学不进教育观念、教育内容的更新 2、 科学技术渗透到教育活动各环节,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条件 (四) 教育对科学发展的作用 1、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培养科技人才 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四、教育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萌生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于 80 年代,90 年代被广泛接受。 1972 年,以米都斯为首的一批西方科学家组成的罗马俱乐部提出了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研 究报告增长的极限 1

14、992 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全球21 世纪议程 ,这是一不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 广泛的行动计划和纲领。 (二) 教育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1、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 压力指标主要表现为人口笔记、小学入学率、中学入学率、大学入学率、文盲比例 状态指标主要表现为适龄儿童的入学率、男女入学比例差异 响应指标主要表现为用于教育的开支占 GDP 的比例 2、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三) 可持续发展教育 1、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2、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 启发性、参与性、渗透性、批判性 3、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方式 参与式教学、探

15、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提供交流的机会、直接体验,进行实践、应当为 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材料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先天和后天因素,先天为遗传因素,后天为环境因素 (一) 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二) 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 (三) 教育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一)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 发展速度得不均衡性 3、 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4、 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二) 不同年龄阶段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八个阶段:乳儿期(0-1 岁)婴儿期(1-3 岁)幼儿期

16、(3-6、7 岁)童年期(6、7 岁- 11、12 岁)少年期(11、12 岁-14、15 岁)青年期(14、15 岁-25 岁)成年期(25-65)老 年期(65 岁之后) 。 1、 幼儿期与学前教育 2-3 岁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 2、童年期与小学教育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 2、 少年期、青年期与中学教育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是一个过渡时期。第三章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 教育目的的三个特性:抽象性、理想性、终极性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主要是通过“培养目标” 、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来实现的。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衡量培养目标实现程度的直接与依据与评判标准。 1、 教育目的 古希腊学者将“理性的培养”作为教育的目的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的目的。 2、 培养目标 我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3、 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二节 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与代表人物 (一) 个人本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