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日 鹿心社)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308647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日 鹿心社)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日 鹿心社)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日 鹿心社)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日 鹿心社)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日 鹿心社)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日 鹿心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日 鹿心社)(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 年 2 月 1 日 鹿心社)鹿心社作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一、20112011 年工作回顾年工作回顾2011 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春夏连旱、旱涝急转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定信心,顽强拼搏,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三个突破、八个提高”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全省生产总值突破 1 万亿元,达到11583.8 亿元,增长 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 1 万亿元,总额达到11020 亿

2、元,增长 25.6%。财政总收入 1645 亿元,增长 34.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1053.4 亿元,增长 3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457.7 亿元,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495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6892 元,分别增长 13%和 19.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5。受宏观环境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 5.2%,高于 4%的调控目标。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工业主导地位不断强化。坚定不移实施工业三年强攻计划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911 亿元,增长19.1%;全部工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 48.4%,

3、提高 3.0 个百分点。重大产业项目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 1487 个,产业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 58.8%。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 1568 亿元,增长 21.6%;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增加到 5 个,其中有色行业突破 4000 亿元,制造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总数达 12 家,江铜集团突破 1000 亿元。促进工业园区集约发展,全省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 1.3 万亿元,新增过百亿园区 12 个,总数达 46 个。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第 22 位上升到第 18 位,科技支撑引领

4、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多年少有的好形势。粮食总产 410.56 亿斤,创历史新高。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新增耕地 17.6 万亩,改造中低产田 80 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 40 万亩。水利建设力度加大,修复重点水毁工程 1.1 万余处,新增灌溉面积 60 多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 210 万亩。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省规模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达 2800 家,472 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1500 亿元,直接带动 370 万农户户均增收 2200 元。服务业加快发展。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消费市场繁荣

5、活跃,城市消费品零售额 2859.4 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 598.2 亿元,分别增长 18%和17.4%。金融业健康发展,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14322 亿元,增长20.3%;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类业务余额超过 1 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余额9302 亿元;企业直接融资 237.5 亿元;政策性保险保费收入 5.56 亿元。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全省旅游接待 1.6 亿人次,增长 47.8%;旅游总收入 1105.93亿元,增长 35.2%。会展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成功举办了“泛珠会”、“赣台会”、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大会等大型展会。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中介咨询等新兴服务

6、业取得新进展。加快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化。城镇化稳步推进。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市、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全面完成省、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城镇承载能力增强,11个设区市中心城区实施 500 万元以上城市建设项目 1065 个,新增建成区面积55 平方公里。全省新增城镇人口 80 万,城镇化率达到 45.7%。城乡人居环境继续改善,设区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7.5%,国家园林城市达到 7 个,11 个设区市和 28 个县(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县域经济实力增强,财政总收入超 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 40 个,南昌县超 45 亿元。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取得明

7、显成效。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村面貌有了新的改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德兴至南昌、永修至武宁、瑞金至寻乌、上饶至武夷山、南昌至奉新、隘岭至瑞金 6 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通车里程 554 公里,总里程 3642 公里。全省在建铁路里程 1200 公里。南昌昌北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竣工通航。景德镇 500 千伏洪源变电、贵溪电厂三期等一批电力项目建成投运。环鄱阳湖天然气管网建设基本完成。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立项工作有序推进,峡江水利枢纽、浯溪口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完成。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使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深入推进,生态优势巩固提升。重大生

8、态工程建设成效显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确定的 405 个重大项目已启动建设300 多个,累计完成投资近 5000 亿元。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新增造林面积 389 万亩。全省 81 个县(市)新建配套污水处理管网 1240 公里,第二批 30 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启动建设。在 3 万个自然村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成乡镇垃圾填埋场 2350 个。积极开展市、县、乡、村四级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级生态镇 40 个、生态村 9 个。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扎实开展,20 个工业园区成为首批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鄱阳湖区综合治理规划获得国家批复,“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等环境

9、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全面清 理了“五河”源头及其干流、鄱阳湖滨湖和东江源头污染企业。强化项目节能环保审查,严把“两高一资”项目准入关。投入 1.35 亿元对“五河”和东江源地区进行生态补偿试点,开展了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补偿试点.实施了鄱阳湖南岸片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启动实施了“千万吨标煤工业节能工程和“百千万企业节能行动”,拆除了 112家企业落后设备。完成 13 台 12.5 万千瓦机组关闭工作。在南昌、新余、萍乡等市开展了低碳城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等一系列改革试点。全省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0.6%,11

10、个设区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部在二级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 1%,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 3%,有效控制了氮氧化物排放。(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体制机制活力明显增强。重点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成果不断巩固,省建工集团股权多元化改革基本完成,江中集团、江钨控股集团等改组改制有序推进。非工口七个系统 1771 户国有企业完成改制,安置在职职工 34.6 万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全省 1790 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累计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央项目 1200 个,4 所公立医院开展了取消药品加成试点,启动了 12 所县级医院

11、综合改革试点。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不断完善,国有林场改革试点稳步推进,3 万多职工得到妥善安置。财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在 13 个县(市、区)推行乡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试点,所有设区市启动了公务卡改革;清理财政专户 8846 个,撤并率达 51.2%,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得到加强。扩大开放取得新进展。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60.59 亿美元,增长18.8%.实际引进省外单项投资 5000 万元以上项目资金 2579 亿元,增长33.8%。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出口总额突破 200 亿美元,达到 218.81 亿美元,增长 63.1%.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的比重分别

12、达到 37.3%和 17.6%。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实现营业额 15.85 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 2.8 亿美元,分别增长 51.9%和 31.5%。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并上线运行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开通了九江港至韩国仁川港直达始发货运班轮、上饶至宁波铁海联运五定班列”,大幅加密了赣台航班,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新增国际友好城市 5 对。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全省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 6393.2 亿元、上缴税金 941.13 亿元,分别增长13.6%和 33%。民间投资增长 35.8%,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 87.9%。全省私营企业总数达到 19.4 万户,十体工商户 115

13、.37 万户,分别增长 14.2%和 15.2%。(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民生工程 66 件实事全面完成。全省城镇新增就业 52.66 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 55 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85.8%。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62.6 亿元,扶持带动就业 36.1 万人次。社会保障制度进步完善,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成,保障了城乡低保对象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医保政策标准全省统一。新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32.6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 16 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 8 万户,启动了新一轮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完成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

14、频发区贫困群众移民搬迁 50829 人,8 个民族乡群众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解决了 220万农村居民和 30 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实现中央下达我省15.1%的目标,教育总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4%。校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 99.8%,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 98.33%,普通本专科在校生 82.9 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 75.7 万人.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增强,提高了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农合标准,对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行免费救治,启动了困难尿毒症患者免费血透救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

15、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覆盖县、乡、村,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成功举办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计生工作实现“一升三降”目标。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集中开展了一系列严 打整治专项行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英雄模范褒奖办法。其他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一年来。政府自身建设得到进步加强。依法行政深入推进。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依法行政纳入市县政府考核评价体系。向省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 10 件,出台省政府规章 8 件,完成了 112 件省政府规章以及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的清理。组织开展了全

16、省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加强了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基本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体系,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建成覆盖全省的网上审批系统,全年完成网上审批 90 多万项,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了清理,审批效率明显提高。在全省开展了发展提升年活动,设立 1.3 万个监测点对各职能部门实行效能实时监测,深入开展“百千万内设机构测评,效能建设取得新成效。行政监督不断强化。全省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暨统一电子监察平台开通运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力度加大,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97 万多条,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得到提高。扎实推进公共资源阳光交易,启动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网上交易,全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站)共承接交易项目 3.5 万多项,成交金额 1900 多亿元,公共资源交易更加公开透明。廉政建设力度加大。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反腐倡廉的各项决策部署,惩防体系不断完善,认真开展工程领域、公务用车,“小金库”等专项治理,严肃查处了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依纪依法查办了一批违纪违法腐败案件。各位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