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2 09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39289527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2 09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2 09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2 09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2 09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2 09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2 0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2012 0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第 1 章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自然观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和当时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相关联的。自然观在 历史上体现在古代的朴素自然观、1718 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 19 世纪 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具有整体直观性、简单性、猜测性、思 辨性和辩证性等特点。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缺点,但还存在这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 性等缺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吸收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根植于近代 自然科学基础之上,还以德国古典自然哲学为直接来源,其创立是由当时自然 科学、德国古典

2、哲学的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和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劳动等主观 条件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其核心思想是练习和发展的观点。主张自然界的一 切事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因此可以 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2. 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其在现代发展的不同 形态。三者之间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 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 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

3、,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 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 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 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 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 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 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 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 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第 2 章1. 如何理解马

4、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 心主义的精神武器,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 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 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2. 试述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及动力。学习和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及动力有何现实意义?科学本质特征科学本质特征 根据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可以得出科学的如下特征: 首先,科学作为对自然规律的客

5、观反映,决定了其客观性和实证性的特征;其次,科学又是一种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第三,科学认识是由一个从感性经验到理性分析的过程,又决定了科学具 有理性和系统性的特征; 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形态,具有通用性和共享性,科学无国界; 第五,科学作为生产力,还只是知识形态的一般生产力,还不是现实的生 产力。客观性 可检验性 系统性 探索性和创造性 通用性和共享性 首先,科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 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因此,科学具有 理性和可证实性的特征。 其次,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 观

6、事物的规律性。因此,科学是具有探索性的、创造性的社会劳动。 第三,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从人类文明史和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科 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方式和精神创造方式,是人类文化中最活跃、最 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既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性质和价值,同时科学又扎 根于文化之中。 第四,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早期的科学只是单纯的认识自然,是属于科学 家个人的行为。随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和科学潜在应用价值的出现,科学开始 出现组织化和社会化,企业、集团、国家乃至国际间合作的科学研究逐步增 多,科学研究之外的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科学研究中来。为了更好 地管理和协调科学研究的进行,科学逐步成为一种社会

7、建制,用社会的组织 形式来协调科学活动,使科学研究带有明显的社会色彩。 技术本质特征技术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 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 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 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 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 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 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

8、 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科学发展推动力科学发展推动力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之 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科 学发展的飞跃形式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 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 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 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 世纪以来,自然科学 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

9、代产生的新兴学科 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分析就 是研究,综合就是创造。 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 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 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继续前进。 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才能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 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技术发展推动力技术发展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 素共同推动。 1社会

10、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 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 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 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 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各方面。 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 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 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 的的提出和实

11、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 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 的方式。 3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9 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 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 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 互动过程。第 3 章1.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有何意义?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 在科学研究中,分析与综合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分析的目的,不仅是 为了深入对象内部进行认识和实践,而且是为了在思维中

12、综合认识对象,为 在实践中变革对象打下基础;综合也需要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的综合不 是深刻的综合。分析是研究,综合是创造。 归纳和演绎归纳和演绎 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归纳是演 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 化。 从抽象到具体从抽象到具体 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要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从感性的现实具 体上升到思维抽象的过程,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提升的过程; 第二次,是从科学的思维抽象逐步使抽象的理论上升到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理性的思维具体的过程,是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再返回科学实践,赋予理论 具体内容的

13、过程。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概念与理论的逻辑建构,应该与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及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相一致。在特定情况下,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并非完全 一致,而是一种有差别的对立统一关系。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不仅仅是关于 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是构建科学技术理论体系和实 践活动的规定性或原则。科学技术历史实践是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其需要决定把握事物的何种本性,确定逻辑思维的任务和方向。科学技术历 史实践的发展对于感性经验的增加也使逻辑思维逐步深化和发展。2.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有哪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有何意义?收敛与发散思维收敛与发散思

14、维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只重视其中一个,便可能走向形而上学思维,若把两 者有机结合起来,则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 不可偏废。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张力,在收敛中注意发散,在发 散中注意收敛。 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 辩证统一。 直觉与顿悟思维直觉与顿悟思维 直觉与顿悟思维是两种创造性很强的非逻辑思维特性。第 4 章1.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改变了社会历史进程,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 造就了新的社会形态;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

15、变革,支撑了产业结构的 调整、经济形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促进了经济转型;产生了技术异化的现象,需要对异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展开批判,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 功能。 第一,作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推动着整个 人类物质生产的迅猛发展;第二,作为强大精神力量的科学技术,能够促进 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变革,对社会生产关系产 生有力影响;第三,作为人类最终走向自由、解放的杠杆的科学技术,能够 增进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 发展。 发生于 20 世纪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以现代科学革命为基础,新技术革命 是人类历史上继

16、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革 命为核心,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海洋、空间、环境与管理等方面的 技术革命。各种新兴科学技术,如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基因技术、纳 米技术等得到迅猛发展和广泛的社会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生产力方面,生产技术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化 和智能化。 在生产关系方面,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等社会阶层及其关系呈现;科学技术的政治 功能得到加强,专家治国、网络民主凸现出来。 在生活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游动迁徙和农业经济时代的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走向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 征。 在交往方式方面,交往手段的变革发生了巨大飞跃,特征之一就是交往手段 的符号化转向数字化的趋势。 在思维方式方面,从渔猎经济时代的直观思维方式,农业经济时代的形象思 维方式,工业经济时代逻辑思维方式或分析性思维方式,走向整体性思维方 式。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与文明的转型紧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