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品德与社会之探究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70658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学论文:品德与社会之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教学论文:品德与社会之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教学论文:品德与社会之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教学论文:品德与社会之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教学论文:品德与社会之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论文:品德与社会之探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教学论文:品德与社会之探究小学教学论文:品德与社会之探究品德与社会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 问题意识很重要。课堂上,教学双边活动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课堂气氛热烈; 教师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训练有素,时间安排恰当。讲完课后,中国的教师不禁鼓起 了掌。奇怪的是,美国教育学家一点表情都没有。这是为什么?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 他们反问:教师提出的问题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这些教育家认为,学生 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感觉到,当学生提出 了与教师不同看法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这种质疑精

2、神,如果确实闪耀着创新的思想火 花,教师一定要抓住契机,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 键。 一、精心一、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 ,组织教材,组织教材 品德与社会课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是小学生获得公民 所必须的基本社会知识能力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近几年教学实践证明:必须开 放课本教材,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品德社会课堂。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一些过 时内容,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节课中,交通信 号、交通设施等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3、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 性、地方性的社会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再如:在上交通问题 带来的思考这一节课,教师可围绕“带来的思考”这样小主题,根据学生课前调查,当前 交通拥堵等情况,结合学生提出的海淀区玉泉路大中电子城十字路口存在信号灯指示不明确 问题。 (东西方向绿灯行走时,左转和直行同时行进,左转和直行交*造成拥堵。 )我启发学 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建议。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 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知道现实问题就在自己身 边,从而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用自己智慧来

4、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二、构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平台,让学生敢问平台,让学生敢问 根据我多年教学经验实践证明,构建“问题意识”平台,让学生敢问,是一个十分复杂 的问题,既有“师道尊严”的历史原因,也有现实教师教育理念有待提高的原因。由教育专 家最新研究发现,从中小学生调查当中,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 示:在课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小学生只占 133;而初中生、高中生少之更少,只 占 57、29。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学生的 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同学们的嘲笑。于是 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

5、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必须首先清除 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 问题情境为目的的。因此,教师无论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小环节, 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平和环境。 二十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小学生只有在平和的气氛中,才能获得最优表现。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 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 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 话

6、,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 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 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二)开放“提问”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 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 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 。提倡学生“出声说”意在激

7、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和成功欲望,激活学生的即时思 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 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 的全过程。 (三)创设广阔空间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 提供充分的从事品德与社会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品德与社会课,大部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 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 区” 。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 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在

8、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这一方水土这课中,在学习我国地形 分布特点时,先让他们互相说一说, “你们是怎么分析的”?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 特别设计了小的“立体地形图”让学生触摸亲身体验感悟。学生们在积极讨论、交流、感悟 中得出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分布特点。学生讨论交流中,方法正确,思路清晰。我对学生的 回答给予了肯定。接下来,我又和学生一起研究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对于发展我国多种经 济,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当我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时,五年四班朱国富同学大声说:“老师, 我觉得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咱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产生一 系列环境问题。 ”我示意他解释一

9、下他的发现。他说:“水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等”说得多 好呀,邓子元把品德与社会课知识真正联系到生活实际中。在意外的同时,我充分肯定了他 提出的问题:“朱国富想得真周到,他能够结合生活当中的实际情况考虑社会问题,真了不 起,值得我们学习。 ” 三、引导学生会问,强化主体地位三、引导学生会问,强化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引导学生会问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密切相关。教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处处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学生才能发挥自 己的聪明才智。学会敢问、会问、善问。现代教学论重视学生,特别是重视小学生的主体作 用,注重小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并以小学生主体性

10、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 标。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坛,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 容的传授者和小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小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不断 凸现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小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唤醒小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与问题意识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应该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教 师只起引导作用。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的实际实施。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 他的问题意识也会随之增强。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 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

11、在 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 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 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喂 鸡如此,课堂教学更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积极思考、自觉实践、 生动活泼地发展。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小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 新的源头。加强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 其重要的意义。正像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 “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

12、是学习好的学生” 。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现创新的能力。教学中,要渗透质疑方 法的指导,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 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带有共性的看法或结论质疑,得出自己的结论。 四、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问四、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问 在重教轻学,重智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下, 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改革传统的教 学模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既能体现教

13、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 模式在不断涌现。例如, “四导式”创新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具有较好的效 果。 “四导” ,即导趣、导疑、导思、导创。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 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实施自 学、启发、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很好的作用。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困难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一个 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 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然要靠后天培养。由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都不足,仅靠胆量和

14、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 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 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走进“最近发展区” ,所谓“最近发展区”是 指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以学生现有的认知为基础的,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获取的,也就是我 们平常所说的“跳一跳,摘果子” 。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 化、螺旋式上升。如果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设置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近的认 知目标、学习内容,那么必将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注重自身问题意识、克

15、服心理障碍五、注重自身问题意识、克服心理障碍 (一)教师要注重自身问题意识 1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要有一桶水、长流水。教师如果没有质疑习惯,培养学 生的问题意识岂不成了无稽之谈。所以,我认为问题意识培养,教师要先行一步。特别是教 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提问中有价值的信息,要有对学生提问预设的能力。 2教师要先有问、会问。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背后尽管原因多多,但教师的影响总是第一 位的。如果教师自己不会提问,学生也很难有问题意识。教师问题意识的缺失,在课堂教学 方面有两点表现最为明显。 第一点,是对问题意识的错误理解,以为只要多问问题,就是先进的启发式的教学法;结果 导致了课堂发问的泛滥化,问答

16、中充满了大量的是非问与填空问。所谓是非问,是老师自己 说出问题和答案,向学生作一个是与否的求证;所谓填空问,是教材上已有明显的答案或者 只是将教材的语句有意空出,用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补齐。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还不如我们痛 加批判的填鸭式和满堂灌。而这种低效的课堂发问,恰好从另一面说明了真正的问题意识在 课堂教学中的缺乏。 第二点,许多教师没有自己的问题,他们是人云亦云或者“书云亦云”地在提问。有不少老 师提的问题不是自己想出来的,而是从书本上借来的, “备课资料”上怎么说就怎么问。要 是老师们都博览群书,还应该说是学子的幸事;而要命的是,有的品德与社会老师只读一本 书,那就是教学参考书。有相当数量的老师对教参奉为圭臬,所提的问题基本由此而来,答 案也由此提供;教师只是充当“提出问题”和“明确答案”这个环节的“中间人”的角色。 久而久之,许多老师就失去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无法形成自己的看法。我们的老师课堂 上只好这样照搬到课堂上。如此下来,我们的老师就成了教参的代言人,问题意识更是无从 谈起了。 (二)教师要克服心理障碍 问题意识”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缺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