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文档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265116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 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 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 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 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医基础理论 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 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 文档(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医基础理论当重新构建重重庆庆市荣昌市荣昌县县人民医院人民医院 刘世峰刘世峰 刘世峰,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现任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医),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975 年开始自学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30 余年,对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具有较高造诣。擅治心脑血管疾病,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及妇科杂病。在中国中医药报 、 健康报 、 亚太传统医药 、 中医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论文70 余篇。著有传承中医 (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参编挺起中医的脊梁废医验药正危害中医 (副主编) 。电话(科室):1832

2、3162596 邮编:402460 qq:554363491中医基础理论自黄帝内经奠定以来,2 千余年,验之临床有的颇有争议,如心主神明,三焦;有的则已经淡出,如命门,营卫学说等,亟待规范,中医理论当为临床实践服务,理论应该有效指导实践,笔者认为中医理论应当重新构建,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需要重新编写。1.中医藏象理论体系的实质:将人体分为五大系统。三焦由血脉、经络构成,为人体联系五大系统,运行气血、水津之通道。2宗气为人体营养之气,是营养系统重要组成部分。(1)中医将人体分为五大系统:中医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与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五腑相配合,联系脉、筋、肉、皮、骨五体,联结五官九

3、窍(舌、目、口、鼻、耳、前后二阴)及面、爪、唇、毛、发,将人体各脏腑组织分为心、肝、脾、肺、肾五大系统。此外,又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心脏主管。实质上应该是心、脑主神明,又主血脉。(2)三焦为联结各系统之通道:中医藏象学说将人体脏腑组织化分为五大系统,又将三焦作为网络联结各系统的通道,气血、水津不断运行其间。三焦尽管历来争议很大(主要是有形、无形之争) ,但从“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一是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中医基础理论 )看,三焦当指人体的血脉、经络无疑。 难经说:“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 “三焦者,气之所终始也。 ” 素问灵兰秘典论又说:“三焦者,决渎之

4、官,水道出焉。 ”以上经文明确提出了三焦是联系五脏六腑各组织器官,为人体气血、水津运行的通道学说。由此可见,三焦实质上概括了交通上下、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血脉、经络的部分生理作用。三焦是人体各脏腑组织间联系的通道,它使人体五大系统相互联结,营养之气得以输送全身,水液通过三焦(血脉、经络)在脏腑作用下运行不息,完成整个代谢过程,维护正常人体生命活动。中医基础理论说:“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全身的。内至脏3腑,外达肌肤腠理,都是以三焦为通道,而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 “因此,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血或津液的通道。 ”可见,三焦作为人体联系脏腑组织、气血、水液运行的通道是无可争议的。而构成这个通

5、道的,只能是人体的血脉、经络。(3)宗气是营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藏象学说除在生理结构上划分为五大系统外,还有一个营养系统为各脏腑组织提供营养保障。从气血、津液来源、生成和功用看,只有宗气、血、津液才具有营养作用,因而营养系统必然由宗气、血、津液等组成。 灵枢邪客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遂。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宗气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与肺吸入大自然清气积于胸中而成。宗气应无“贯心脉而行呼吸”功能,只有当宗气作用于心、肺,在心、肺二脏功能状态下才具有推动血液运行和司呼吸功能。宗气在心、肺作用下经三焦通道布散全身,营养人体各脏腑组织,使各脏腑发挥

6、正常生理功能,保持人的生命活力。因此,宗气是人体营养系统重要组成部分。2.病因病机琐谈(1)火无外火,外邪有热: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为六种自然气候,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当六气太过或不及,非其时有其气;或气候骤然变化,人体抵抗力下降,侵袭机体发生疾病时,就称之为六淫。六淫与六气相对应,是指六种致病邪气。辞源说:气候,指“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 。显然,天气特4征中绝无“火”可言,因此六淫邪气中也应该无火邪。风、寒、暑、湿、燥无形可见,为自然气候;火有形可征,不是自然气候。所以火不能与风、寒、暑、湿、燥同为外来邪气,这是其一。其二,火邪常自内生,如五志化火,心、肝火旺等(这是指抽

7、象的火) ,热无形可见,属于自然气候。热邪常与他邪相合致病,如风热、湿热等;火邪既不能同他邪相合致病,无感受风火、湿火之说,也不能单独为患。其三,古代医家也有持“六淫无火有热论”观点者。如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说:“夫六淫者,寒暑燥湿风热是也。以暑热一气,燥湿同源,故上经收而为四。 ”由此可见,中医六淫以“火无外火,外邪有热”提法更为客观。(2)五邪非五,内邪有六: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内在五邪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其实五邪非五,内邪有六,即还有一热邪。其一,内热证候客观存在,如心热、胃热等。其二,虽然火、热

8、性质相同,但程度不同,有轻重之分。其三,如果内在之邪无热邪,以上证候就缺少病因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存在的依据。因此,内生之邪应在五邪中加一热邪,成为风、寒、湿、燥、热、火六邪,即内邪有六。3. 元气:五脏皆禀于元气。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元气, “它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为生化动力的泉源。 ”(中医大辞典)其实人体五脏俱来源于先天,受后天水谷精气不断滋养而壮盛。元5气并非藏于丹田,五脏皆禀于元气。元气又称原气,始见于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 ”张景岳认为元气为命门之火, “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

9、门之水,谓之元精。 ”(类经附翼真阴论)这种认识并不准确,按照中医阴阳学说理论,元气应包括元阴、元阳两个方面,而景岳认为命门之火为元气,也就是说元气为阳,元精为阴。正确的提法应为“命门之火为元阳,命门之水为元阴,元气不只藏于肾中” 。 在新生命形成之前,元阳当指父精(精子),元阴应为母血(卵子)。二者结合,才产生了新生命。元气与生命共存,即生命与元气不可分离。由于父母精血结合才产生生命,形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同时,人体元气也随着生命之死亡而消失。证明元气构成生命、生命包含元气。生命一旦形成,元气就广泛分布、贮藏于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之中。五脏分别包含元阴、元阳两个方面,换句话说,即是五

10、脏皆禀元气。这一能够正确反映元气本质(或实质)观点,不仅为中医藏象学说奠定了生理基础,同时也为脏腑辨证提供了理论依据。4.卫气:卫气实质是肺阳。肺阳能够概括卫气护卫肌表,温养肌肉皮毛,调节控制腠理开阖、汗液排泄,维持恒定体温功能。长期以来,中医典籍中一直没有论述肺阳功能,这和卫气已经概括了肺阳功能不无关系。肺主宣发,外合皮毛,具有宣发精微,输精于皮毛,开阖腠理毛窍,保持恒定体温,调节汗液,固表御邪功能。肺气强盛则腠理致密,毛窍开阖有度,贼邪不犯。肺阳虚宣发无力,肌肤薄弱,肤表不固,则肌表不温,背恶寒,汗出恶风,易感冒。6虽然内经对卫气来源、生存、循行路线和功能作了详细论述,但是,所谓“卫气功能

11、” ,实质上应是肺阳功能。因此,宜用肺阳取代卫气,恢复肺阳本来面目,完善藏象学说理论。5. 营气:营气应归于宗气。宗气乃脾胃吸收输布之水谷精微与肺吸入大自然清气结合而成,为人体营养之气。宗气在肺的宣发肃降下运行全身,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四肢百骸,与水津相结合注于脉中则为血。宗气实质上不存在走息道行呼吸和贯心脉以行气血功能。一是它没有实质器官,不是来源于先天,而是一种营养之气(诚然,脏腑功能活动也必须有营养之气参与) ;二是它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制节助心行血脉功能的重复;三是宗气的所谓行呼吸贯心脉功能对临床的实践没有指导意义。因此,所谓“宗气功能”只有通过肺的作用完成。营气是行于脉中的水谷精微,与

12、水津相结合并有大自然清气参与在脏腑功能作用下才为血。宗气已经足以概括其作用,故营气当并入宗气,没有另立营气名称的必要。中医营、卫模型,笔者认为其设计并不是很完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实践中,运用不多。张仲景创桂枝汤调和营卫,治疗外感风邪病在太阳,其病机也可以不用营卫失和解。自汉华佗倡五脏辨证始,营卫学说可以说基本上淡出了中医基本理论,叶天士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可以看作是对中医营卫之气的否定。而营卫的循行(五十营)应该是古人对人体血液循环的最早认识。6.心主神明:中医“心主神明”历来颇有争议,焦点是到底是心主神明还是脑主神明?笔者认为,不管怎样说,心、脑关系非常7密切,无庸质疑,不但不能分离,而

13、且要合二为一。心、脑通过血脉相连,共同构成心脑、精神、神经、血管系统。现在西医将心、脑血管疾病放在一起研究可以证明它们关系密切。在生理上,心脑共“主神明” ,主管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脑不仅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且喜、怒、哀、乐及中医的七情都应该归心脑主管,心脑“主神明”又“主血脉” 。在病理上,七情过极,饮食太过,迁延日久,或外邪侵袭,均可形成心脑精神、神经、血管疾病。在心脑血管系统中,人大脑仍然不过是其中组织器官之一,毕竟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非常密切,不可分离,只有“心主神明”才具有代表性。因此,现代命名的“心理学” ,不称其为“脑理学”可能源于此。因为心主神明,含义更为广博、深远,它包括人类智慧、意念,人与自然、社会等关系等,这又回到了中医学“行而上”的范畴,而且是更高级的“形而上” ,同时其中也包括“形而下”的脑在内。在这里,中医对人“心” (心脑)的认识又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级阶段,充分体现了内经 “天人合一”思想。当然,研究心理学不可能离开人大脑的意识思维活动,这就是为什么心脑不但不能分离,反还要合二为一的原因和问题的关键所在。终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不能脱离客观实际,更不能脱离临床,中医基础理论对临床实践必须具有指导作用。因此,中医基础理论应当重新构建;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应该重新编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