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汇编 44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9229417 上传时间:2018-05-13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0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论文汇编 4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教师论文汇编 4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教师论文汇编 4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教师论文汇编 4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教师论文汇编 4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论文汇编 4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论文汇编 44页(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传统文化之魅力浅谈传统文化之魅力李珊珊李珊珊摘要: 当前教育过于强调专业知识性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导致大部分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传统文化其自身的特性,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对生活意义的体认,从而左右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务之急。各校采取以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为主的各项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弘扬传统文化,促使学生“精神成人”,是中国教育的重要课题。关键词:传播 弘扬 传统文化 兴趣 目标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独特性令世人瞩目。自 20 世纪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

2、放以后,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成果卓著,异彩纷呈。面对人文教育薄弱的现象,如何在教育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不仅仅停留在表层面,而在学生生活中产生现实的影响,已经成为小学教育一个重要的课题。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教育的总目标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声律启蒙、千字文等等,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理应让学生从小开始学习,诵读经典,在小学教育中更有着其特殊的作用。一、传扬的必要性一、传扬的必要性 当代的中国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充满活力、个性

3、张扬,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将来中国建设者的风采。但同时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令人感到忧虑的问题,比如学生非常重视语数外的学习,但人文知识相对缺乏;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烈但社会责任感淡薄;有求知的欲望但似乎找不到合适的途径,迷恋网络者不在少数;等等。而且,这并不是某些学生的个案,而是当今中国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识字能力二、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识字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精华,是华夏子孙的荣耀与骄傲,为了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必须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2化教育。仔细分析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声律启蒙、千字文等等, 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

4、是生字集中出现; 第二是字与字连在一起, 组成有意义的词、短语或句子, 也就是把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呈现; 第三是以韵文形式编辑, 文句整齐、押韵、节奏分明, 读起来朗朗上口。这种把生字集中起来传授, 同时把识字与阅读融合在一起的方法, 明显有助于识字效率的提高和书面语学习的全面开展。当然,识字并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有了更多的识字量之后,可以给他们挑选更有价值的书籍进行阅读,同时也可以增加他们的阅读速度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经典诵读”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功效, 这是与儿童的生理发展特征分不开的。生理学研究表明, 13 岁之前是记忆力发展的时

5、期, 错过了这一时期, 学习同样的内容要多花 6 至 7 倍的功夫。所以有人称之为最经济的方法就是要在 13岁之前 (小学阶段)用最好的方法(诵读)读最好的书(经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这样一项活动,不仅仅扩展孩子的视野,同时也培养他们对文字的语感,经典诵读不仅仅强化孩子们的记忆,也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初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三、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初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二千五百年前,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同他的弟子谈文化教育,“论人生处世,侃道德礼乐,评政治哲学。”于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产生并流传了一部以记言行为主的蕴含丰富人文内涵的语录体著作

6、。这位教育家就是孔子,这部著作就是论语。同论语一般,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声律启蒙千字文,这些著作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着历代贤人思想、文化的精髓,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在小学期间诵读这些经典,不仅仅是为了记忆,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醒祖国的花朵们在学习当今社会的先进文化的同时不要忘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怎么抓,我觉得重要的是要营造出这样的环境,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找到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弟子规,圣人训,首孝第,次谨言,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段话是弟子规的总叙,再看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总目标“1. 语文学

7、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2.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3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当中所要求的不正是研读经典、学习经典中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吗?四、转变教育观念,增强传统文化意识四、转变教育观念,增强传统文化意识教师是文化的承载者,更应当是文化的自觉传播者。在新课程所倡导的文化环境下,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丰富和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与学生、文本间平等

8、对话的方式向受教者传授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从不自觉到自觉地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五、吟咏诵读,参悟体认五、吟咏诵读,参悟体认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人文教育能使学生在读中进入意境,从中得到激发,感情产生共鸣,这是其他学科的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富于声情韵律的古典诗文,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其中的文情之美、意境之妙。那么,如何去吟咏诵读呢,作为教师一

9、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像品尝美酒那样去品味语言,把自己的全部感情融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情的陶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

10、当前的教学中,满堂灌和题海战术所取代了学生的参悟体认。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自己缺少参与和思考。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一理念,我们可以以“问题”串联课堂教学,课前先让学生吟咏诵读,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接下来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价值问题”,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先自行解决,老师进行引导和点拨,最后老师给出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并对学生发言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总结。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带着问题下课。如果课堂上学生好像什么都知道,那么这样4的课堂教学有何意义?这样的课堂学生能收获多少东西呢?只有让学生参悟体认,才能激发

11、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六、立足文本,拓展延伸六、立足文本,拓展延伸文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开展对话的主要依据。人文教育中积淀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从汉语文化角度来说,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从上古到当今,时间跨度在三千年以上,出自古人手笔诗词文赋曲小说不在少数。这些是古代文学遗产、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涉及到礼仪、道德、风俗、审美、建筑、音乐、军事、经济等等,有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有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学生的文化根底牢固了,语文素质也就不会在浅层次上漂浮,而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感受民族文化的精

12、髓。但是,教材文本资源是很有限的,在立足文本的同时,我们要利用广阔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拓展延伸。七、七、“彩虹彩虹”总在总在“风雨风雨”后后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曾一度被国人忽略和轻视,特别是年轻一代,不了解中国文化甚至误解中国文化的大有人在。一些学者惊呼,我们现在面临“釜底抽薪”的危险,当年轻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时,就在实际上失落了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

13、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它不仅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全社会所有关注教育、关注中国未来的人的共同努力。总体而言,我国教育现在正处在试图改变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迫切需要从根本上奠基的起步阶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没有时间感慨万千,必须实实在在的努力,去做好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播和弘扬工作。每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工作者必须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不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本质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把握中华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人文关怀的情结、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在精神上真

14、正成人。让当代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懂得为人为学之道、树立正确的价值理想,这不仅是我们在教育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也是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5国学在数学中的渗透国学在数学中的渗透李志坤李志坤 现在的小学校园里,到处可见国学的“身影” 。从弟子规到三字经 ,从论语到诗经每个孩子都能或多或少地来上几句。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学也是其中重要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算术教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就有了系统的论述,对后世中国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分挖掘中国古代数学丰富的知识宝藏和教育内容,继承和发扬中华古算的思想和传统,无疑对于指导今天的

15、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怎样才能将这些国学的内容有效地渗透到小学数学的课堂中去呢?一、国学在概念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习和掌握法则、公式等教学内容的基础,是指导、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前提。只有当我们对某一类对象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给概念下了定义,揭示了概念的全部本质属性,掌握了概念的内涵,并完成了概念的分类,掌握了概念的外延之后,才算是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概念。1.关于圆的概念教学圆是第十一册教材中的内容,教材中并没有归纳出关于圆的概念,只是让学生通过举例、画图、描述等多种活动知道这样的图形就是圆。一节课上下来,感觉很散、很乱,在学生的脑海中本节课的知识都是独立的,并没有

16、把这些知识整合在一起。如果在这时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的概念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 ”一中是指圆心,同长是指半径,简短的四个字就形象地描述了圆的概念。学生通过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既掌握了圆的概念,又把本节课零散的小概念进行了整合。2.关于方程的概念教学方程的概念在教材中有明确的描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但在中国古代,它最初的含义是线性方程组:方即方形,程即考核、表达,“方程”意为“方形的表达式” 。中国古代在表示线性方程组时,未知数的记法并不出现,只写出其各项系数,在用算筹表示时,以纵向为行,各行自右至左排列,组成了一个长方形的数字阵,因此称为“方程” 。12 世纪以后,我国数学家用“天元术”来解题,即先要“立天元为某某”,相当于现在的“设某某为 x” 。14 世纪初,我国元朝数学6家朱世熹创立了“四元术”,四元指天、地、人、物,相当于四个未知数。教师只有熟识了这些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把这些中国数学历史上的辉煌介绍给孩子,可以使他们产生自豪感和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