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教师资格考试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9166022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教师资格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复习教师资格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复习教师资格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复习教师资格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复习教师资格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习教师资格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教师资格考试(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四川省 20112011 年年 10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b(b 级级) ) 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这个社会子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和 【d 】a.教育内容b.教育方法c.教育组织形式d.教育影响2.我国的学校产生于 【 b】a.夏朝b.商朝c.秦朝d.唐朝3.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的 【b 】a.论语b.学记c.孟子d.中庸4.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体价值,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价值 取向属于 【c 】a.伦理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社会本位论d.生活本位论5.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 【c 】a.政

2、治思想的教育b.政治立场的教育c.思想道德的教育d.健康心理品质的教育7.历史上通称的“六三三”制即是 【 b】a.壬寅学制b.葵卯学制c.壬子葵丑学制d.壬戌学制8.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是 【a 】a.有目的的培养人b.有专职教师c.有专门的教学场所d.有特定的教学对象9.教师形象的核心是 【 a】a.文化形象b.道德形象c.蜡烛形象d.人格形象10.最早采用“课程”一词的是 【d 】a.古德b.赫钦斯c.巴格莱d.斯宾塞11.从教学理论角度考察,一般将知识分为三类,回答“是什么”问题的知识是【a 】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策略性知识d.学科知识12.社会学在解释学生失范

3、行为时的“过程模式”研究取向主要代表是 【c 】a.失范说b.目标说c.控制缺乏说d.标签论13.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的程度是 【c 】a.效度b.区分度c.信度d.难度14.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的 】a.调查b.实验c.经验总结d.个案研究15.在教育研究中,结构性观察也称为 【啊 】a.参与式观察b.变换式观察c.定性观察d.定量观察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16.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主要有 【abcd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e.地理起源说17.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bc

4、 】a.正向功能b.个体功能c.显性功能d.社会功能e.隐性功能1b.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主要有 【bcd 】a.思想b.政治c.经济d.文化e.体育19.实现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主要可以通过【acd 】a.师范教育b.家庭教育c.新教师的入职辅导d.在职培训e.自我教育20.学生的主体性具体包括 【abcde 】a.独立性b.选择性c.调控性d.创造性e.自我意识性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21.显性教育功能22.教育目的23.义务教育24.课程标准25.操行评定评价法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6 个小题,第小题 6 分,共36 分)26.简述教育者、学

5、习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的关系。27.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主要有哪些?28.简述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29.学生的失范行为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0.简述班级教学管理的内容。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个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 24 分)31.试述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32.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1.【d】教育子系统的三个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2.【b】我国的学校产生于 1000 多年前的商代。3.【b】此题属于记忆考察题,正确答案应为 b。4.【c】考察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5.【c】参考德育的

6、含义。6.【ade】教育制度的特征包括: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此题不应出现在单项选择。7.【d】“六三三学制”即是我国 1922 年颁布的壬戌学制。8.【a】有目的的培养人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9.【a】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10.【d】记忆考察题,答案为 d。11.【a】参考陈述性知识的含义。12.【d】过程模式主要是以“标签论”为代表。13.【c】参考信度的概念。14.【a】调查是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15.【d】参考定量观察的含义。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16.【abcd】参考教育起源的几种学说。

7、17.【bd正向功能是按作用的方向划分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是按作用的呈现形式来划分的。18.【bcd】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19.acde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包括:示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自我教育。20.【abcde】参考学生主体性的内容。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21.显性教育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由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隐性教育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22.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

8、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盼要求和指向。23.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24.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25.操行评定评价法: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平时对被评价者的观察和了解,用书面语言描述的形式对被评价者品德发展的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36 分)26.答: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

9、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27.答:(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通过理论建构、知识创新、品德示范、宣传咨询等直接参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3)教师是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发展中起着引导作用。28.答:(

10、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2)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4)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5)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6)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29.答: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与违法行为两类。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当前,学生的失范行为尤其表现为以下几方

11、面:(1)校园暴力触目惊心,欺侮现象日渐增多。(2)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3)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4)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30.答:(1)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2)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3)建立班级管理 指挥系统。(4)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五、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2 分,共24 分)31.(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教育是保存文化的有效手段。无论哪一类文化的保存,都离不开教育对人的培养。教育成为文化保存的主要手段。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以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普及作用。教育的文化保存和延续功能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纵向

12、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其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进行文化选择的标准通常是:首先,选择有价值的文化精华,剔除文化糟粕,传播文化中的真善美;其次,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再次,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再对这些文化进行教育学意义的改造。教育的文化选择形式总体上有吸收和排斥两种。选择文化是教育的应有之意。教育选择文化不只是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更重要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选择能力,以优秀的人类文化精华促进人的发展。教育的文化选择过程,已经暗含了教育以“善”的标准对现实文化的批判,实现了对文化发展的正确

13、引导。(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教育从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方面,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异域的文化进行判断、选择,对本土的文化进行变革、改造,进而整合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最根本就是实现文化的创新。首先,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批判和融合,总是着眼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构建新的文化特质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其次,教育直接生产新的文化。教师的科研活动、研究性 教学、师生的创作、科研论文的指导与撰写等都

14、直接创造着新的文化。再次,教育创造文化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32.答: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普遍重视并努力实现的目标,我们必须从日益知识化、科学化、智能化、审美化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看到人的全面发展是何等的重要。缺乏全面发展的观念,甚至忽视全面发展,都不能培养和造就出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对搞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尤为重要。因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向都说明,基础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标志。要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就应牢固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全面发展教育。首先,这是由我国的教育目的决定的,不

15、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其次,从历史发展看,我国既有全面发展教育的正面经验,也有忽视全面发展教育的反面经验。再次,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等均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的生理与心理、智力非智力、知识与能力、才能与品德等诸方面在构成完整、完美个体中的相互联系性和制约性。这些都从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基础上证实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四川省四川省 20102010 年年 10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心理学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心理学(b(b级级)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1.综观全球,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国际教育

16、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不包括【d】a.内容趋于集中b.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c.注重学校教育实践d.认知研究大行其道2.桑代克提出的主要的学习律不包括【d】a.效果律b.准备律c.练习律d.迁移律3.格式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不包括【a】a.海德b.韦特海默c.苛勒d.考夫卡4.元认知结构中不包括【b】a.元认知知识b.元认知情感c.元认知体验d.元认知监控5.提出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的心理学家是【c】a.沃尔夫b.高尔顿c.桑代克d.斯金纳6.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理论是【d】a.单因素论b.二因素论c.群因素论d.三维结构理论7.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的设计者是【a】a.比奈b.高尔顿c.推孟d.韦克斯勒8.柯尔伯格研究道德所采用的方法是【b】a.对偶故事法b.道德两难故事法c.投射法d.问卷法9.根据奥苏贝尔的观点,学生课堂学习动机的组成部分不包括【b】a.认知的内驱力b.情感的内驱力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附属的内驱力10.1968 年提出个人化教学系统的心理学家是【】a.华生b.维果斯基c.凯利d.凯勒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