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音、舞、诗、画的整合创新及综合艺术课程的开设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151369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音、舞、诗、画的整合创新及综合艺术课程的开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论音、舞、诗、画的整合创新及综合艺术课程的开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论音、舞、诗、画的整合创新及综合艺术课程的开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音、舞、诗、画的整合创新及综合艺术课程的开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音、舞、诗、画的整合创新及综合艺术课程的开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论音、舞、诗、画的整合创新及综合 艺术课程的开设内容摘要:在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立综合课程减少分科课程已成为国际性的教育发展趋势。该文试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的分化及综合,结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论述开设综合艺术课程的必要性。 关 键 词:艺术 分化 整合创新 音乐教育 艺术教育 当历史的脚步迈过 2000 年的门槛,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高度发展,我们听到了新世纪那嘹亮的号角21 世纪人类社会将更加趋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世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学科的交叉、渗透、整合、创新已成为国际性的发展趋势,教育的改

2、革和发展也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在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喜人的成就,艺术课程就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型综合课程。本文试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的发展脉络,结合音乐教育的发展,论述开设综合艺术课程的必要性。 一、古代艺术的综合性使古代音乐教育呈现艺术综合的特点 音乐、舞蹈、诗歌和绘画是诞生较早的古老的艺术种类,都属于审美艺术。在我国古代,音乐、舞蹈和诗歌三者是结合为一体而统称为“乐舞”的,可见最初的艺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毛诗序记载:“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1从上述记

3、载中可以看出,在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中,往往以诗、歌、舞、乐多种艺术形式结合来表2达和抒发思想情感。绘画与人类精神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从古代许多岩洞壁画等艺术遗迹可以看出,它是真实记载古代人民艺术生活的重要载体。 周朝的音乐机构“大司乐”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 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了其音乐教育的内容:“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大武。 ”2由此可见,我国最初的音乐教育所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范围也比较宽泛,体现着艺术综合的特点。它不仅要求进行音乐舞蹈技能的训练,还要求学习道德伦理规范、语言文学诗歌等。 二、艺术

4、的交流、分化与发展促使音乐教育走向专业化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文化艺术。生产力的提高,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民族之间、地区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交往,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我国古代的龟兹乐秦汉乐西凉乐以及东方狮子舞都是其他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的产物。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也是唐玄宗加入了印度婆罗门曲的声腔而写成的。民族间艺术的交流既是各民族互相了解、共同发展的需要,也是艺术进一步深化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原来诗、歌、舞、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逐渐有了彼此分工的倾向。诗歌逐渐以独立的形式出现,并演化出叙事诗、词、散文、小

5、说等语言艺术形式。音乐和舞蹈也逐渐分离,各自丰富发展,自成体系。音乐从表现形式上分为声乐和器乐,从古代的“但歌”“但曲”发展到多种声乐演唱形式和器乐演奏形式。舞蹈也逐渐形成风格各异的民族舞蹈、社交舞蹈、表演舞蹈等。绘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工艺美术、雕塑、建筑、书法等艺术种类。 3各艺术领域在分化的同时,也在进行着综合发展。如长篇叙事歌曲陌上桑是歌曲与叙事诗的综合;将舞蹈与歌曲相结合来描述故事的歌舞戏参军戏;歌曲与舞蹈结合而成的民间歌舞形式,如汉族的秧歌、蒙古族的盅碗舞等;由歌唱和语言结合并辅以音乐伴奏的说唱音乐形式,如弹词琴书;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表演诸艺术形式为一体的戏剧,如杂剧南戏,以

6、及逐渐形成的各地方剧种。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艺术的分化和发展,出现了专业的创作者和表演者,与此相对应,音乐教育也从开始的综合性走向单一性和专业化。秦汉时期的“乐府”是历史上有名的音乐机构,主要任务是收集民歌并整理创作,培养艺术人才进行表演。唐代的音乐机构有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内部分工明确,对乐师的训练和考绩有严格的制度。 旧唐书职官志记载:“凡习乐,立师以教,每岁考其师之课业,为上、中、下三等,申礼部。十年大校之,最优劣出黜陟焉,凡乐人及声人应较习,皆著簿籍,校其名数,分番上下。 ”3可以看出,对乐师技艺的要求非常高,艺人技艺的水平决定他们的职位等级,也说明了当时的音乐教育具

7、有专业化的特点。音乐教育的目的也很单一,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本上属于“技艺”的传教。在民间,艺术的传承多是师徒相传,求“技”的特征也十分明显。 三、艺术种类的整合与创新呼唤着艺术教育的整合创新 艺术种类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依存于它能否满足人们的文化心理需求。社会的不断进步决定人们的需求不断提高,那么各种艺术形式也要从自然、社会和其他艺术学科汲取营养,融会贯通,重新整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如女子十二乐坊的表演形式就是在传统器乐合奏的基础上,融入舞蹈表演的元素,利用舞台调度的手法改变传统器乐演奏的静态表演模式,再加上4流行时尚的化妆和服装,给人以清新的视听感受。小品的

8、出现和发展也是综合了话剧、相声、歌唱、舞蹈、曲艺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表演手段,通过不断地整合创新而逐渐为大众接受。有一部曾获得全国大奖的戏剧,是创作者看到某位画家的版画,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并以版画为舞台背景创作而成的。 新科技成果的发明,促使一些新型艺术手段的生成。电影就是借助科技手段,综合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现代综合艺术。电影艺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随着电视的普及与日俱增。一些传统艺术形式与电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相结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如音乐和电视结合成为 MTV 音乐电视,舞蹈与电视结合成为电视舞蹈,诗歌、散文与音乐结合并配以电视画面成为电视

9、文学等。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也渗透到艺术领域,如音乐中的电子合成 MIDI 制作、电脑绘画等。 在艺术教育方面,长期普遍存在着追求单一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倾向。在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立综合课程减少分科课程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书法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进入艺术课堂,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艺术课程不是各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越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 四、开设综合艺术课程的必要性 开设综合艺术课程是艺术自身发

10、展的需要。综合艺术课程为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创设了适合的条件和环境,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艺术感知力和艺术创5造力在艺术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今后进行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通感”和“联觉”,丰富了学生的艺术思维,对艺术的进一步创新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开设综合艺术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内涵应包含理性与感性协调发展的内容,既让学生不仅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也要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艺术课程通过各类艺术的综合和联系,全面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在艺术涉及的联想、推理、分析、

11、综合等活动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得到协调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交流和表现,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效果。 开设综合艺术课程是文化传承的需要。综合艺术课程使学生广泛地接触丰富多样的艺术信息,认识和了解本民族的各种艺术形式,感受其风格特点,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了解世界各地艺术的历史、文化,感受其特色,形成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培养健康高尚的艺术品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5 总之,综合艺术课程的开设是时代进步、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音乐教育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都比较注重

12、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正如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的那样,未来的音乐教育应该成为构成一个完整领域所需要的一部分,它依赖于我们本质的、正确的特征,却又比我们自己的能力更大、更重要、更有影响,这个领域就是人文艺术学科教育。6其中包括音、舞、诗、画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综合的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M.人民出版社,2001 年 5 月,第 318 页 6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年 2 月版,第 35 页 3张莹中外音乐教育对话D.2005 年 5 月,第 56 页 4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 1 页 5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 3 页 6郭声健、苏涵琼试论音乐课程与艺术课程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5 年第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