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长歌》的变化与发展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151294 上传时间:2018-05-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南《长歌》的变化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赣南《长歌》的变化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赣南《长歌》的变化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赣南《长歌》的变化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赣南《长歌》的变化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南《长歌》的变化与发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赣南长歌的变化与发展内容提要江西赣南的民间小调长歌,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本文通过阐述赣南长歌产生、发展及变化,让我们看到民间音乐的勃勃生机,使我们更加了解和尊重民间音乐。关键词赣南;长歌;民间小调;产生;发展;变化长歌是一首旋律优美、感情深沉、家喻户晓的民间小调,它扎根于山区,与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劳苦人民同忧愁、共欢乐,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一枝“山茶花”。一、 长歌的产生及其特征赣南山区的农民们,在旧社会的苦难时期,代写硕士论文 在地主、豪绅和反动官府的统治下,那些无地少地的劳苦农民,想要求得温饱的生活,是非常的困难。赣南劳动人民,在无奈之中,只好选择辞别亲人、离乡背井、

2、出外谋生的道路。一方面,外出谋生虽然有着风险,但又不得不追求那一线生机;另一方面,只身远行必须忍受离开亲人的痛苦。这两种思想感情之间,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在他们的心灵里,激发出冲击性的波澜,于是,埋藏在心底里的哀怨和抑郁之情,便借助人们口头创作的歌声,奔泻出来,这便是久为人们传唱的长歌(送郎)这是一首叙事体民间小调,全歌都是叙述妇女送丈夫出远门,出发之时的亲切叮咛。表现出赣南妇女的善良、憨厚、朴实。这首歌共有十二段歌词,从一送柜子边、二送房门边、三送天井边、四送门楼下、五送大门口、六送大路中,一直到十二送到渡船头。每段都详细地叙述着自身对丈夫的关怀、牵挂、体贴和希望,以及表达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决心

3、。全曲的基调,是缠绵、悱恻和委婉。常用唱出半句,2就加入衬词的方式,给人以欲说无言、欲唱无声、似断又续之感。特别在叙述过程中,每段的第五句前,均有称谓:“哎呀亲表哥!”以加强第五句的语气,把恋恋不舍的境况,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民歌中,虽然此情此景与妇女的柔情也是常见的,但这首长歌(送郎)写得更为有声有色,显得风格色彩别具一格。这首歌是运用女声的轻声慢唱、忽唱忽停的方式,增强抒情性,加上客家方言的衬词,贯穿全曲,更显出浓郁的乡土气味,亲切感人。长歌曲调流传于民间,历史较悠久(具体时间难于查考),是一首较原始的传统民间小调。它由五句体组成,曲式结构严整,节拍正规,每句均由四小节构成,代写英语论文 各

4、句落音为 2、5、3、2、5,呼喊语为-,共两小节,插入于第四句与第五句之间。最后一句则重复第二句的四小节曲调,作为全曲的终止句,落在徵音(中国五声音阶的微勖 i 音)结束。此曲属于微调式,全曲音域仅九度,23,低音区起腔,中音区为抒唱音区,是一曲多词的分节歌。歌词多达十段至十二段的多段体。曲短词长反复歌唱,故谓之“长歌”,能够填创多侧面的题材内容。如:送别、劝慰、探访、劝告、诉苦、采茶、送妹、劝郎等等,演唱形式可在屋内唱,可边走边唱,或边劳动边唱等,情绪有忧郁、委婉,有控诉、责骂,也有欢快、抒情,演唱速度有快有慢,按内容、情绪不同而处理。 长歌的曲调,能作各种形式的变化以适应不同的条件,使曲

5、调始终保持新鲜感与生动性。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长歌曲调流传范围甚广,不仅赣南地区许多县乡流传,而且临界周边市、县、邻省等地,也辗转传唱不绝。二、 长歌在变化中发展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土地革命战争”)初期, 长歌曲调,曾以新的面貌,代写医学论文 出现在革命阵营里,以革命内容歌唱当年的斗争。“$!$年初,毛主席3率领红四军主力,由井冈山出发,向赣南、闽西进军,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路经崇义县杰坝及崇义县城,有人编了十二月革命歌歌词,套用长歌的曲调,在群众中传唱,宣传红军的革命行动,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为了适应歌词内容及情绪,曲调重新调整,删去原曲部份音及衬词,保留了原曲主要骨干音及尾部少数衬词。

6、全曲均取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切分音等,使用正规的节拍与节奏,成为常规的进行曲式,将十三、十四、十五小节曲调,由高向低进行,在十四、十五小节交接处,由!上跳到-的七度音程大跳,形成歌曲的高潮。曲调第五句则是重复第二句前两小节,结尾两小节,加音及衬词结束。如此变动后,使整个歌曲的节奏、情绪,具有了新的气魄,成为一首饱含革命朝气的进行曲。这是长歌从原始产生的起脚点上,来了一次革命的飞跃。下面是十二月革命歌,仅选录三段词。1949 年,全国解放了,随着历史的变迁,表现内容的变化, 长歌的曲调由民间艺人歌唱者,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编创出不少新的变体,经常在演出中使用。如:长歌“扇子摇摇”长歌“劝郎”长歌

7、“行情歌”等等。其中,运用长歌原曲调,也可使之变为幽默、风趣、诙谐的,戏曲中丑角的唱腔。这就是“行情歌”,词曲特点表现在节奏上的改变,唱唱停停表现丑角风趣逗乐的形象,虽然是变体,却没脱离原曲的音调。其他加工改革的例子还有很多,暂不一一枚举。总之,旧时代的民间歌曲,经过变化和发展,能更好地为新时代的人民群众服务,赋予这些民间歌曲以新的生命,使之推陈出新。三、 长歌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20 世纪 50 年代,前江西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刘天浪教授,率领一部分在校大学4生,到赣州地区,下乡采风。当他们听到当地歌手演唱的长歌,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们采访了多位老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了解赣南的历史和当代农民生产

8、生活的情况,记录并学唱了不少赣南民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启发和鼓舞。之后,刘天浪创作了民族管弦乐合奏曲家乡组曲,第一乐章题为“赣江两岸好风光”。这一乐章的创作素材,就是长歌及其主体旋律,乐曲展现了赣江两岸各城乡,建国后的发展风貌,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运用通俗易懂的旋律,以民族管弦乐演奏,乐曲中反复出现了长歌的主要旋律,如:5.i6 i6533-0并与解放后欣欣向荣及建设的热烈气氛做对比,显现出人民群众欢乐景象,深深打动了听众的心扉。这首乐曲在中央广播电台、江西广播电台播出后,受到广泛的赞扬。江西广播电台又作为每天广播的“晨间曲”及“农村专题曲”。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指挥家彭修文,亲自指挥此曲的演出

9、;并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器乐作品,介绍到国外。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赣江两岸好风光单行本,供全国各地专业、业余团体演奏。不久,江西人民出版社为满足广大群众演出的需要,出版了民乐与小合奏曲四首, 赣江两岸好风光又在此书中刊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胡登跳,摘录了此乐章中的片段,编入他编著的民族管弦乐法书中,做为民族管弦乐的范例之一。1959 年,井冈山垦殖场文工团,为庆祝建国十周年,组织创作了一部大型歌剧歌唱井冈山,其中有一首插曲:送同志哥上北京,该团冯江涛、曾宪屏作词,王庸编曲。曲作家采用了赣南民歌长歌(送郎)的曲调进行改编。因为原曲情绪忧郁,速度比较慢,不能适应歌词欢快、肃穆的气氛。所以在原曲的基础上

10、,改动了节奏,加快了速度,扩充了四个小节新的旋律,使之与原曲调和谐起来,并改变了格调。结束句仍然重复原曲第二段的曲调,做全歌的结束句,并将小部分音的长短、装饰音的使用,做了必要的调整,歌中字与词重新做了安排,衬词、衬字做了5删减,在第十三至十五小节,及第十七至十九小节,用了跨小节的大跳,造成后面曲调的高潮,形成了对毛主席的亲切祝福,从而表现出人民的深情致敬,突出了主题内容。加上句中的过门作相应改变,演唱速度稍为加快,烘托出欢快热烈的情绪。1960 年,原江西省农垦厅文工团巡回慰问演出,到大西北新疆等地,将这首歌曲演遍大西北。后来,遂川县农民代表团去北京演出, 送同志哥上北京登上首都舞台,获奖而

11、归。全国性歌曲月刊,也登载了此曲。省内专业、业余演出团体,也经常演出。从此,运用长歌的曲调,进行加工改编的步伐,越迈越大,既有器乐作品,又有了声乐作品。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央空政文工团的创作人员一行,来到江西深入生活,并到井冈山和赣州地区采风。他们在井冈山地区,代写职称论文 与井冈山垦殖场文工团的创作人员接触,听取了大型歌剧歌唱井冈山及插曲送同志哥上北京的创作经验,并把剧本和歌曲赠送给他们征求意见。他们参加了老红军和老苏区革命群众代表的座谈会,听了关于革命根据地斗争的故事。他们搜集了一些民间音乐和民间歌曲等资料。空政文工团的创作人员,回到北京后,经过一番努力,创作出一部“革命历史歌曲表

12、演唱”节目,并且拍摄成艺术性纪录片,在全国放映。其中,用赣南长歌改编的十送红军,成了表演唱的重点曲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由多首歌曲组成,概括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革命根据地红军、工农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年初,电视连续剧长征公演了, 十送红军被用做片尾曲,影响更为广泛。深深扣住了人们的心弦,催人泪下。十送红军是由空政文工团曲作家朱正本根据赣南长歌改编的。原来的长歌6曲短歌长,十多段歌词,如果反反复复地唱同一曲调,显得单调而又絮繁。为此,曲作者把长歌原曲做为基础((部分),歌词的一、三、六段使用;二、四段歌词则使用从原曲中衍变出来的曲调()部分),起音较低,与原曲做

13、了对比,曲调有了变化;为了回旋到原曲,又延伸了第五段歌词的曲调(*部分),作为反复原曲的过渡曲,起音比原曲首句音高五度,是一句呼喊语,表现出人民祈望红军早日归来的心情,乐句比原曲多出四个小节,又渐渐还原到原曲的终止音,与总体音型连接,并保持了曲型的统一,很自然地下接第六段歌词,使全曲通畅、顺利地结束。这样的处理,使长歌曲调得到进一步的变化和发展。此外,在演唱上,运用各种音色与声部,穿插、搭配,使多段体歌词不致于单调。如开头的第一段与结尾的第六段均采用混声齐唱;第二段与第四段分别由男低音、女低音独唱;第三段歌词用女声齐唱;第五段歌词由男高音齐唱。这样变化多样的演唱,给歌曲增添了不少的光彩。这是运

14、用作曲技巧和声部的变化取得的效果,是值得重视的经验。从以上长歌的产生、变化与发展的经过中,可以看到传统的民间音乐,是一笔极其可贵的文化财富,只要是认真地尊重民间音乐,踏实地向民间音乐学习,下一番功夫,进行推陈出新,大力发扬民间音乐的优点,予以发扬光大,就能使音乐遗产,放出新的光辉。长歌的变化与发展,并没有完结,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它也必将“与时俱进”,在为人民的文化生活服务当中,必将发挥出更为光彩的作用。参考文献,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上、下册M中国.1990 .ISBN 中心出版.2,赣南采茶戏音乐M.江西人民出版社,195373赣南采茶戏音乐(第一集)M.江西省赣州地区剧目工作室编印 19824赣南民歌集成M.赣州地区民间歌曲编辑小组 1983.5,赣江两岸好风光 5 单行本M人民音乐出版社6江西民间歌曲M江西人民出版社,19647建军五十周年歌曲集(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