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27403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我国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我国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我国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我国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我国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我国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我国当代文艺学范式的转换我国当代社会正经历着极其巨大的社会变革。中国跨入了更加开入、更快发展的新时代。这是一个更宽松地进行新的思维探索,实现文化转型,铸造新的民族精魂的历史时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带来了全部观念的又一次重大革新,其影响正目益渗透到各个领域。然而曾经在改革开放中率先崛起、披荆斩棘的文学领域,则仍处于犹豫徘徊之中,显得十分沉寂。这与党的 14 大的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是不相应的。21 世纪已经握手在即,新的社会现实和文学实践对文艺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文艺学范式已无法涵盖、解释或指导文艺创作和批评的实践,我们面临着传统文艺理论的终结,面临着旧范式的终结。 恩格斯

2、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谈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时指出:“在发展的进程中,以前的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都会失去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起来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这一普遍原理同样适用于文艺学的发展。我国文艺学必须进行范式的转换,以推动当代文艺向新的世纪迈进。这是历史和现实向我们提出的最紧要的课题,我们是无法回避的。 一 逻辑的推演必须与历史发展的实践相契合,方能见出理论的巨大力量。本世纪以来我国文艺学范式的巨大而深刻的转变。第一次是五四前后开始的建立我国科学的文艺学范式的革命。这一革命经过二、三十年代多种批评

3、模式的竞争、选择、删汰,于四十年代形成了政治社会批评的文艺学体系,五十年代定型为苏联模式的工具论、从属论的文艺学范式,到文化大革命发展为政治专制与文化专制的邦文艺极左政治批评模式。这一范式经历了“发展繁盛危机”的历史发展过程。 2世界文学批评史上任何一种范式的发生、发展都是一定历史语境的产物。政治社会批评的文艺学范式是在五四以来极其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诞生、成长、发展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其时代的特色。它以“文艺从属于政治”、 “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为其立论基础,以阶级性、党性、倾向性为其核心范畴,以政治教化及认识作用为其功能价值标准,以认识论的反映论涵盖文学与现实的

4、复杂关系。因此它必然关注文学与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及时代的关系。这个范式借鉴了西方 19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成果,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主导下,形成了形象性、典型性、真实性的概念体系。这一苏联模式的文艺学杠架,在以政治支配一切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基础上,规定了以一统的权威的政治灌输方式形成的统一的(也是唯一的)文学共同体。由此形成了社会背景(主要是阶级关系)、作家生平(主要是政治内容分析)的批评运演程序。 政治社会批评的文艺学范式曾在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中产生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国文学理论由前笠学阶段进入现代形态的历史转折点,打破了梁启超、感悟式批评的传统程式(就总体特征而言),建立了完整

5、的学科形态的文艺学。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它确实是中国文艺学发展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任何理论观照都是历史运演的某一结点上该思想者依照其前理解,从某一视点出发解释、理解、把握历史对象的结果。毛泽东文艺思想同样是历史的传释之链上的一个环节。它是在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血与火中产生的战斗武器,在历史的演进中曾充分显示其真理性。它是政治的文学或文艺的政治学。换言之,毛泽东文艺思想是毛泽东政治哲学和阶级斗争学说的一部分,是那一时代党的文艺政策学和文艺管理学。它从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视点去决定、规范、统摄文艺,从而以政治和阶级斗争的本质来代替对文艺自身本质的探讨。饶有意味的是,倒是作为诗人3和艺术家的毛泽东在

6、其创作及批评中更多地关注和遵从艺术的审美本质,而从有拘泥于现实主义典型论的陈说。 历史永远是不完整的,因为历史永远处在未完成的状态之中,它永远处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传释之链中。因而历史的意义又总是处于再解释前的示决状态。同世界上一切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一样,我国的政治社会批评同样不可能适应于一切时代、一切语境和一切对象,而必须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它作出新的解释。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结束,文艺学范式的转换就历史地提到了我们面前。 长期以来,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的一体化政治,将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均纳入政治斗争的轨道,使之从属于政治,成为政治的附庸。而以文学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斗争则成为政治

7、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我们产进行过对电影响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倾向的批判;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对丁陈反党集团的批判;对右派分子反党言论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文艺黑八论的批判;对反党小说刘志丹的批判;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打倒一切文化,实行法西期文化专制主义。几十年来,政治意识形态斗争一直作为一体化政治的核心构建整个社会生活的中心。文学的本质被扭曲,其功能与作用被大大歪曲。一方面,它的功能与作用被极大地夸张了,它成为经邦济世,关乎国家、民族、阶级和党的命运的生死存亡的大事。另一方面,文学的功能与作用又被无限的地缩小了。文学只剩下了政

8、治及教育功能,文学之为文学的审美特质遭到放逐,文学的娱乐、休息、消遣、怡情悦性等多种功能被和笔抹煞,文学在历史和现实中呈现的多级多层本质被简单地规定为政治意识形态本质。文学失去了其作为文学的文体存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使中国当代文学获得了走出绝境、4回归文学自身的历史契机。长期形成的政治社会批评的文艺学范式已无法全面解释文学现实提出的大量问题,它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范式的危机时期。 新时期文学运动是本世纪我国文世学范式的第二次伟大转折,是中国当代文艺学语言论转向之滥觞。它打破了长期禁锢我国文学事业的左的形而上学教条主义,冲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重重枷锁,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开

9、放姿态,更新了观念,深刻地改变了整个文艺学的思维方式:从语言、文学的本质观到文艺学的核心范畴、概念系统、价值标准、语言文体、逻辑运演程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文学在这一变某中发生了从中心到边缘的“三级抛离”,面临着重新定位的社会选择。 首先,阶级斗争已不再居于我国社会生活的中心。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曾经以扭曲的形态处于阶级斗争“风口浪尖”的文学随着它所依附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中心的消解而不得不接受边缘化的抛离。 其次,在新的政治生活格局中,曾经居于重要地位的文学艺术已不再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开始了寻找一种独立的文化品格的历史进程。文学去除了其浓重的政治和阶级斗争色彩,逐步向文学

10、自身返归。但这一返归之途又是充满矛盾与悖论的。同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文化运动一样,新时期文学运动的发达借助了许多的非文学因素,它超载地作为社会政治斗争的重要部分而居于社会生活中心,因而使新时期文学运动有了远非文学所能容纳的更为宏大的规模,更加夸张的轰动效应,也吸引、裹挟了大量的文学同路人加入行列,成就了世界历史上人数最为众多的美学文学理论运动。新时期文学经过拔乱反正阶段后进入到全部观念的革新阶段,文学卸去了超载的政治负荷、失去了轰动效应,离散了大量文学同路人。新时期文学运动必然地随着 80 年代的结束而结束了。正是从这一痛苦的沉落开始,文学寻找着新的文化格局中适宜的座标和独立的本性。 5其三,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我国文化发生了重大影响,商品化以汹涌之势冲击文化艺术。几十年乃至几千年来居于文化正宗地位的文学已失去了其文化艺术中的主导地位,而让位于以广告、影视、通俗单乐、通俗声像为主体的大众通俗艺术。文学被再一次向边缘抛离。 这是一个经济膨胀而文化失落的时期。在当前商品文化的氛围中,严肃的文学追求在商品大潮面前显现出一种荒诞感。通俗商业文化已堂而皇之居于艺术正堂,而理论的批评天职则让位于文化广告与商业谋略。崇高和悲剧被放逐,深度感历史感消失,价值中心消解。媚俗浅薄的娱乐文化已经给社会传染了一种精神免疫功能丧失症:对文化享乐的沉迷不返,对艺术即广告的认可与服从,对明星崇拜与追星狂欢

12、之后虚无的漠然承受。我们面对着卡里斯玛的消散与文学旧范式的终结。而文学的“三级抛离”,既是旧范式失范的表征,又是新范式建设的现实语境。 二 当代文艺学范式的危机是随着新方法论的引进而愈益凸现的。新方法论带来的观念革新又进一步加速了范式的危机。 这种危机首先表现为范式的总体原则的失效和批评话语的断裂。在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方针后,以此为安身立命之体的政治一社会批评方学范式部分地失去了现实存在的合理性。长期以来,这种范式从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出了,以社会政治的唯一观点来观察、规范并确定文学的本质。政治意识形态的本抽即为文学的本质,整体的本质即为部分的本质,文学只是政治意识形态的附属物,因而也就不

13、容许其有自身本体的存在。新方法论的引进和观念的更新使人们看到了文学多级多向多层本质的全息性,看到探计文学本质特征的多重方式或途径。它既可以是西方二千年来自己上而下进行扔形而上本质的探求,也可以是近代实验心理学兴起后自下而上的审美艺术经验探求;它既可以是当代科学主义文艺理论的分析6的、系统的、规律的探求,也可以是当代人文主义的诗意的、情感的、生命的探求;它既可以是坚信本质的整一性、可获致性的“本质主义”,并因而不懈地予以追求,又可以是非本质的“特殊主义”,认为寻找本质的努力本身便是荒谬;它既可以是着重于文学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他律论,又可以是着眼于文学自身的自律论;它既可以是着眼于文学自身的自律论;

14、它既可以是意识形态论的反映论的决定论,又可以是艺术生产论或艺术本体开辟的通达文学本质之路。总之,文学与宇宙世界的多重联系,全息地展现于文学本质的多级多向多层、在运动和过程中展开的形态中。因而探寻文学的多重多元视角使赋有了某种合理性。由此,政治一社会批评范式的党性、阶级性、倾向性等核心范畴在新社会现实与文学实践中表现出深刻的局限性。文学创作和批评中对普遍人性的深度开掘和主体世界的内在拓展形成了相互呼应的两极突破,打破了核心范畴的僵化的理论框架。同时,以形象性、典型性、真实性为主的现实主义概念体系,根本无法涵溶纷到沓来的众多文学艺术思潮、流派。人们纷纷叩问:来源于西方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

15、主义概念体系,怎么可能具有“万古长新”、涵盖一切时代的普遍性和不容探索的独断性?在超越体裁范围的超越时代之后,形象性、典型性等现实主义概念便日益暴露其非普遍性的次级概念特征。为了消浴反常,保持原范式的独断论地位,又产生了“心理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 “结构现实主义”、 “现代现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等一大批“无边的现实主义”的名实相离的概念。真实性这一最少争辩的概念也出现了重大歧义。人们看到,从认识论的反映论来反映现实,文学的真实性自然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发生认识论来研究文学的认识功能,从双向义流的互动论探索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从人类精神史及艺术本体论来研究文学对象,真实性以

16、及由引产生的客观性等便产生了重大的疑问。真实性在现实反映的客观性之外7又产生出心理真实、伦理真实、情感真实、语义与结构真实(本文的客观性)等各种不同的真实现。现实真实的合规律性在进入艺术后经历了多重中介,艺术真实实际上只是一种似真性或逼真性,由此,虚构性则具有了重要意义。正是虚构,使文学拥有了自足的本体,并使文学的审美功能有了充分展开的可能。在逻辑运演的操作程序上,社会北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分析的三段式批评方法已受到各种批评方法的冲击。语言、语义、符号、结构、功能、意义以及本文、读者等新的批评范畴和批评对象造成了旧范式的断裂与失范,政治一社会批评范式面对新的文学现实束手无策,必然面临着转换与变革。 其决,由先前政治一社会批评的主导范式指导下产生的大量创作和批评的经典范例都失却了模范效应。长期以来,这一范式的经典批评范例主要由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普列汉诺夫及卢那察尔斯基等人的批评构成。而由茅盾、郭沫若、周扬、何其芳、巴人以及后来“黑八论”的代表人物所做的阐释批评,都曾一度作为经典范例指导批评实践。由蔡仪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