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播学研究向何处去?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025298 上传时间:2018-05-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传播学研究向何处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传播学研究向何处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传播学研究向何处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传播学研究向何处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传播学研究向何处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传播学研究向何处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传播学研究向何处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国传播学研究向何处去?摘要 我国传播学研究起步迅速,但发展缓慢,从总体上讲,我国传播学尚处在引进介绍和引进式研究阶段。论文主张全面而有重点地翻译西方传播学著作,多介绍一些批判学派的著作,重视出版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的译著。认为现在是加强中观研究的时候,应多出版一些结合中国传播实际和研究成果,来介绍西方传播学分支学科和重要理论的专题性著作。要使我国传播学成果打入国际传播学界,必须加强原创性研究。原创造性研究必须重视学术规范,讲究研究方法,与国际接轨。中国古代传播研究如能加以改进,就可以向传播学贡献新原理发现的成果。我国传播学研究是一种追赶式研究,需要加强组织、协调。 ABSTRACTS The

2、 research of communication as a social science in China has been quickened its step but developed slowly. As a whole, communication in China is still in its stage of introduction and bring-in research.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advocates that western works of communication be translated comprehensi

3、vely with focal points, such as works from the school of criticism, as well as work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organize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also considers that its now the time we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medium angle. More works which introduce subdivision subj

4、ects of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special works introduce important theories, combining the realities of the communication in China and achievements of research, should be published. In order to let the achievements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known by international circles of communication, o

5、riginal and regional study of communication must be reinforced, while academic standards and research method must be paid attention to. If the research of ancient Chinese communication is improved, we may contribute to communication the achievements of more new theories. The research of communicatio

6、n in China is in its pursuing stage, thus it should be organized with greater efforts. 关键词 传播学研究 学术规范 研究方法 中观研究 原创性研究 学术引进 古代传播研究 自 1978 年开始引进介绍传播学,至今已 21 年了。在世纪末之际,回顾过去,展望2未来,明确传播学研究该向何处去,是很有必要的。 笔者在传播学研究上建树甚少,但很关心和留心观察这项研究。现在不揣冒昧,说些近乎外行的话,目的是抛砖引玉,促进讨论,探讨传播学发展之良策。 一、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定位 这 21 年来,传播学研究在我国很是红火,

7、取得的成绩是肯定的。出版的传播学书籍几十本,发表的论文数以百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先后与各有关单位主持召开的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到今年 11 月已有 5 次。30 多所院校开设了传播学课程。我国传播学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存在问题也不少。我国翻译的西方传播学著作数量很少,且很不全面。我国学者最早的传播学著作,要算戴元光等写的传播理论与实务,出版于 1988 年。已出的传播学著作大都是在教材的基础上丰富、整理出版的,其中传播学引论(李彬著)、 传播学导论(董天策著)等若干著作架构合理,逻辑严密,论述流畅,对于普及传播学知识很有意义。但超出教科书的研究专著比较罕见。传播学研究有不

8、少是在浅层次上重复,原创性研究不多。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对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历来不够重视,更谈不上与国际接轨。现在几乎还没有看到,我国学者在传播学研究中总结的原理和方法被国外权威刊物或著作所引用。所有这些说明,我国传播学研究起步快,但发展缓慢。 对于这 20 多年来的传播学研究,有人划分为几个阶段。但我认为,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在总体上是追赶式研究,只能在个别领域上或许可以说是赶超型的研究。追赶式研究,是说我们的研究仍处在引进式介绍和引进式研究阶段。作这种定位,比3较能够反映实际。这样定位并不是低估成绩,更不会妨碍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而恰恰能有利于认识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二、引进介绍应力

9、求全面一些 1981 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提出了我们对待西方传播学的“十六字方针”:“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 ”后两句话今天看来似乎说大了点,但其意思大体还是可以肯定的。可是究其实际,我们到现在连“系统了解”也还没有能够做到。 传播学基本上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大部分,如果加上包含前二者在内的组织传播,也可说是三大部分。 (有人说,还有一种“自我传播”,但我认为,传播学研究的传播都是社会传播,所谓“自我传播”不应包括在内,它应属于心理学范畴)。可是长期以来,我国传播学界翻译介绍和研究的均属大众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的译著一本都还没见到。 从学派来讲,我国介

10、绍的大量是美国的经验学派,欧洲批判学派是传播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派,它的某些观点更容易在中国引起共鸣。但是我们对它的译介很少,几乎一本译著都还没有出过。只有王怡红、李彬等写了一些介绍文章。缺少这一大块,对于我们研究传播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传播大众文化,研究国际传播等诸多重大课题,都会缺乏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方法论的启示。陈力丹在1995 年曾撰文,主张“更多地借鉴欧洲传播学派的方法、观点”,他认为, “他们的理性思维,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有较深刻的分析。在方法论上,他们更多地从整体上考察传媒,更多地采用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政治经济学4的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注意传播过程

11、及其每个环节所起的作用。同时,并不排斥用经验学派常用的一些具体方法。 ”但陈力丹所倡导的迄今并无进展,我国传播学界接触批判学派仍然很少。幸得李瞻教授出面张罗,为大陆十几个院校赠送了一些新闻传播学的书籍,可从中得到一些帮助。 至于从国外浩如烟海的传播学论文中挑选精品翻译发表,同样极为罕见。 我国传播学研究者,可能多数外文都不很过关,看原著有困难,而且由于研究经费有限,购买外文原著也是难事,何况从为数众多的外国著作中去精选,对于每个研究者个人来说,都是难度不小的事。所以组织挑选和翻译若干外文传播学原著,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997 年,潘忠党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发起了翻译出版“媒

12、介、文化、与社会译丛”的计划,该计划认为, “我国目前市场上涉及这个学科(传播学科)的书籍极少,仅有的少数也大多处于概述和初级介绍的水平,缺乏超出教科书的专著”, “要在我国学者近 20 年努力的基础上,将传播学的介绍与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必须翻译介绍“一些学术专著和研究范例型的著作”。 这一计划列出了 24 本专著,包括了文化/批判学派、社会行为学派等各学派的有代表性重点著作。现将这 24 本书的作者、书名、出版年份转列如下: 1、维沃萨德:传播的生态:控制的文化形式(1995) 2、班纳迪克安德森:想象的社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扩散之回想(1991) 3、奥利弗巴瑞特波德、克里斯纽波德(

13、合编):研究媒介的途径(1995) 54、丹尼尔戴岩、艾利休凯茨:媒介事件:历史的实况转播(1992) 5、约翰费思克:理解流行文化(1989) 6、荷伯特甘斯:决定什么是新闻:对于 CBS 晚间新闻、NBC 每夜新闻、新闻周刊和时代周刊的研究(1980) 7、德吉特林:打开黄金时段(1994) 拉斯苟大学媒介研究小组、:获取资讯:新闻、真理、与权力(1993) 德戈丁:媒介的政治经济学(1997) 10、贤托阿岩伽、当那德金德:事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公众舆论(1987) 11、塔码李伯思、艾利休凯茨:意义的外销:对于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1993) 12、索尼亚莉文斯通:理解电视:受众解读

14、的心理学(1990) 13、约翰麦克马内斯:市场导向新闻学:公民应否警觉?(1994) 14、保罗玛萨瑞斯: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1997) 15、约史华玛雅维茨:失去的空间感:电子媒介对于社会行为的影响(1985) 16、戴维墨利:电视、受众和文化研究(1992) 17、迪姆欧苏勒文等(合编):传播与文化研究中的关键概念(1994) 618、埃夫瑞特罗杰斯:创新的扩散(1995) 19、麦克尔刹德荪:广告,艰难的说服及对于美国社会疑虑丛生之影响(1986) 20、盖塔克曼:制作新闻:对于现实构筑的研究(1978) 21、约瑟辅特若:媒介产业:新闻与娱乐之生产(1984) 22、特云凡

15、戴克:新闻作为话语(1988) 23、威廉雷蒙德:文化社会学(1981) 24、威廉雷蒙德: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语汇(1981) 这个丛书还成立了由李金铨、朱立、陈世敏、李瞻、郭庆光、喻国明、张国良、李良荣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提供咨询、建议。上述著作原计划分批翻译出版,到 2000年上半年出齐,后来由于某些原因,计划搁浅,甚为可惜。但所选的书目无疑很有意义,即使不是每一本都很合适。望有能力承担此书出版者,能够挑起重担。 上面所列书目学术性大都很强,对于研究者帮助很大,我们也需要翻译出版一些教科书类型的专题著作,以利教学和普及。据了解,北京广播学院已在作这方面的努力,已有 5 部书稿译出。 三、中

16、观研究及与我国传播实际相结合 传播学研究在美国实际上是经历着从微观到宏观的观程。开始是研究演讲和修辞的技巧,后来研究预测总统选举中选民投票的意向和美国人对重大事件的意见,7研究战争时期宣传的效果,然后到威尔伯 施拉姆,集前人研究成果之大成,出版了传播学概论(Men, Message, MediaA Look of Human Communication)之力作,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当然,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是反复进行的。现在美国传播学研究的无数课题,完成的和正在进行的,都是微观的、具体的。 现代传播刊登了陆晔、潇湘写的传播学的多元视角与多维框架99 年国际传播学第 49届年会述评,这次年会是 1999 年 5 月在美国旧金山湾举行的,其主题是“传播与对立:通过对话接受差异”。但另外还有 300 多场专题报告,涵盖了 17 个方面,每个专题下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