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镇中小征文文稿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908497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华镇中小征文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张华镇中小征文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张华镇中小征文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张华镇中小征文文稿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张华镇中小征文文稿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张华镇中小征文文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华镇中小征文文稿(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腊腊 八八张华镇中心小学 崔秀玲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衙门,知府、县令等都要向文武官员、衙役赠送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各地腊八粥的花

2、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德州的腊八粥用八种以上粮食和果品制作,其中有枣,小米、大米、糯米、麦仁、花生仁、桨米、绿豆、黄豆、红小豆等。腊八粥象征吉祥,盼望明年五谷丰收。各家要把腊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连”的谐音,意味着连年丰收。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腊八清晨,全家人都要喝上一碗腊八粥,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关于腊八粥的来历,传说很多,平原就有以下说法:关于腊八粥的来历,传

3、说很多,平原就有以下说法:1、张天师的故事:、张天师的故事:相传天上张天师下凡,在人间微服私访,造福人类,一年下来,救苦济贫,感受很深。腊月初八日早饭后,需返回天庭汇报。初七晚上,自己生活所用的粮食全部用光,早饭没有指望,只好把自己平日用的所有粮袋抖搂一遍,抖出的残余杂粮混在一起(含有八种多杂粮),初八日五更天煮了一锅粥,食用后返回天庭。人间为了纪念张天师返回天庭的日子,就把喝腊八粥的习俗延续下来。2、释迦牟尼的故事:、释迦牟尼的故事: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

4、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 29 岁那年,舍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 6 年,大约在公元前 525 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苦修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继续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

5、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平原民间在腊月初八这天还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泡腊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 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小年小年张华镇中心小学 崔秀平腊月二十三日,是民间“辞灶”的日子,人们称之为“过小年”、“小过年”。“辞灶”也称“送灶王老爷”。民间传说,这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间进行的。平原民间有“君辞三、民辞四、王子辞五、水辞六”之说。灶神画像贴在正屋东面的锅

6、灶墙上,两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时,在灶王板上摆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汤,然后烧香叩头,把旧灶神揭下烧掉,口中念叨:“灶王老爷上天去,有一句说一句,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然后,在庭院里燃放鞭炮以示欢送,这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了。祭灶时,还要把糖瓜,涂在灶王奶奶嘴上。这样,爱多嘴的她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旧灶烧了以后,有的把新灶当时贴上,有的则到除夕再贴,所以对联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的词句。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

7、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县城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糖瓜辞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各家的婆娘还要裹裹脚,各家的汉子还要剃剃头打打辫子”。其二是“ 二十三 ,打发灶王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买鱼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炖一锅熟;三十日,贴门神、对联和福字”。体现了时间紧迫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平原还有关于灶王爷的传说:平原还有

8、关于灶王爷的传说:古时民间五谷丰登,庄稼(如小麦、玉米、谷、黍、稻、高梁等)都是多果实、多穗的,连年丰收,打下的粮食吃不了。人间出现了乱丢、乱扔、糟蹋粮食的浪费现象,且越演越烈浪费非常严重。此事惊动了玉皇大帝,便派仙人下凡私访。仙人化装成乞丐到农户家讨饭,农妇曰:“你来晚一步,刚把烙的饼给小孩当尿洁子(尿布)了”。乞丐到另一家,户主曰:“刚把剩下的馒头扔到污水坑里了”。连到几户均是如此,浪费相当惊人。仙人返回天庭汇报,玉皇大帝闻讯大怒,命天兵把人间庄稼留一穗外,其余全部捋掉。从此,庄稼只长一穗供人间生存。由于天兵怕芝麻扎手仍保持多穗,至今民间还保留芝麻杆辟邪的说法。同时,玉帝封“灶君司命” 为

9、 “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监督各家的言行。因而灶王爷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从此,民间有了灶王之说。年前习俗年前习俗张华镇中心小学 刘荣英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忙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至除夕)忙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至除夕) 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上的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开始忙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过年期间,平原民间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

10、庆祝。这些活动均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祭祀神佛、祭奠祖先、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进腊月门特别是腊月二十三以后,市场生意进入旺季。大量年货上市,年花年画,鞭炮焰火,香烛纸箔,干鲜果品,鸡鸭鱼肉,蔬菜禽蛋,烟酒糖茶,绸缎布匹,服装鞋帽,洋广杂货,炊食餐具,儿童玩具等等,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使人感到年味渐浓。农村男男女女三五成群,携筐提篮进城赶集,县城居民也纷纷到市场挑选年画、年花,购买对联、门神、佛像、全神马子、香烛纸箔,购置红绿花布、丝绵彩绒,添置壶碗盘碟、锅笼勺筷,包括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因为农业社会的农贸市场、百货商店常常都是年三十中午

11、关门,初五以后才开张营业,所以百姓家要储存较多的食物,过年才不会食物匮乏。所以,城区和农贸市场,人们熙熙攘攘,欢声笑语,采办各种年货的热闹情景到处可见。城乡妇女,还忙着织布纺线,打袼褙纳鞋底,赶做新衣服;家家户户扫除房屋,裱糊顶棚,擦拭门窗,张贴年画,剪贴窗花,民间庭院焕然一新;各家忙着推年磨,蒸枣糕、黏糕、糖菱角、馍馍,做豆腐,炸年货,杀鸡宰鱼,炖一锅熟(杂烩菜);互赠年礼,偿还债务;擦拭祭器、餐具,调制供品等,到处一片生平祥和、年丰岁稔的欢乐景象,一直忙碌到除夕。而近年来,工商业发达,物资丰富,科学文明程度提高,大家过年的气氛较淡了,扫尘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在平原由来

12、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各家各户都要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屋清洁、窗明净、院整齐。一进腊月门,选择晴朗好天气即可进行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清扫地面,洗刷餐具。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

13、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贴年画贴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平原也很普遍,腊月一到,新华书店、集市人山人海,各家各户都要买上十几张年画,待扫房后张贴。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

14、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品种以中堂画、四扇屏、单页画等为主,后来,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成为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逐渐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贴窗花和倒贴贴窗花和倒贴“福福”字字 平原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剪纸在平原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窗花的同

15、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水缸上、粮囤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平原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除夕除夕张华镇中心小学 高新玉除夕是农历年腊月的最末一日,春节的前夜。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民间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 关于年的由来,传说,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

16、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除夕日是辞旧迎新的节令,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之说。德州民间必须在这一天把过年的事情办完,有:贴对联、祭天、打满缸(添财)、撒岁、布灯、接神、放鞭炮、包饺子、吃团圆饭、守岁、辞岁等习俗。贴春联:贴春联:除夕上午贴春联,亦称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