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与实践升华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908297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与实践升华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与实践升华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与实践升华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与实践升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与实践升华(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与实践升华科学发展观的丰富与实践升华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博导 祝福恩 黑龙江省黑河市委党校副教授 张珊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 简称建议)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 “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这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的新阐 释、新运用,在理论上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实践上对科学发展观在“十 二五”时期的新升华。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到实践新超越 建议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成为全 党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发展为主题是科学发展观由理论到实

2、践 的桥梁,保证了在“十二五”时期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把科学发展观概括并提升为科学发展主题,科学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 价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遇到三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是“文 革”结束及苏东剧变后,理论与实践以尖锐的方式提出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重 大问题。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了这个难题,丰富了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在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共产党 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难题又摆在中国共产 党人面前

3、。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和解决了这个难题,推进了 党的建设。三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化,理论与实践又提出了 “如何实现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 三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理论后,又在党的十七大上确定为全党的战 略指导思想,回答和解决当代中国这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为我国经济社 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已有力证明了科学发展观 的真理性,显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实践的巨大功能。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期,要实现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 社会和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建议确立科学

4、发展为主题,成功解决了科学发展观由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问题,显示了我们党 在理论上的成熟,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其 着眼点就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把科学发 展观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切实做到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建设 规律的发展,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包容性增长。二、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以人为本核心的新升华 建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 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 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既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 核心所在,即是以人为本,又

5、明确“十二五”时期把以人为本的核心在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加以实践化、落实化的渠道,指明了在“十二五”时期由以 经济建设转向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转型的关键在于能否践行以人为本。 建议把科学发展观提升为科学发展主题,全方位、多侧面地突出以人 为本的核心地位,既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所在,又在实践中加以升华,为 由我国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追求“国强”的重点,转化为在“十二五” 规划中重点在“民富” ,为实现国强与民富的有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唯物论 基础。 建议把以人为本作为逻辑主线,并升华为保障和关注民生的重点、关 键点、突破点。在操作层面建议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

6、民生,必须逐步 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众服务体系,提高政府 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这 15 字方针为“十二五”期间实现以 人为本核心的行动指导。三、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国家价值观的新明确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指导“十二五”时期实现社会转型,最根 本的是实现由国强向民富的转型,通过富民实现国强,达到国强与富民的有机 统一。 建议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五个目标,大都是民生本位。第三个目 标是:“城乡居民收入普通较快增加” 。第四个目标“社会建设明显加强”都是 着眼民生。这些目标实质是富民,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在国家价值观 上最高选择和新明确。

7、我国以往的十一个五年规(计)划,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 基本思路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主轴,追求的重点是“国强”并作为国家的价值观。 这是由当时的世情、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由于主要着眼于国强, 结果影响了民富并产生了诸多民生问题。据统计,1996 年至 2007 年,我国居 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 69.3%下降到 57.5%,陆续下降 118 个百 分点。在 1996 年至 2007 年,劳动者报酬比重连续大幅下滑而企业同期利润所 占比重却从 21.2%升至 31.3%,这是不合理的。同时,国内居民的消费率由 62.3%下降到 48.8%,城镇居民的消费率在 200

8、7 年甚至下降到 35.4%。由此造 成了人们国强民不富的判断。尽管不是国强民穷,但确是国强民不同步富。目 前,作为我国居民收入主要渠道的工资收入,在生产要素中的分配比例偏低, 仅占企业运营成本的不到 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 5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 水平。从绝对数来看,近些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不高不快是很明显的,从相 对数看个人收入在减少。因此建议中提出两个“同步” ,并要在“十二五” 时期力争实现富民的目标。 尽管这些年中央对地方的税收和转移支付不断增加,并用于民生,但由于 民生欠帐大其效果并不明显,并造成了我国的基尼系数的差别过大。目前基尼 系数已超过 0.4 的警戒线,已高达 0.

9、47 的高位,处于“收入差距过大”区间的 上半区。尽管不能说“民穷” ,确说明我们在国家价值观上过多重视了“国强” , 忽视了“富民” ,导致了民生难题的出现,国家在公共产品建设体系上力度不够, 公共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明显偏低。特别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下,财政收入中 基本上只有公共收支预算中的财政收入,能够统筹地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公 共支出。2007 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为 19.9%,2008 年为 19.5%,2009 年为 20.4%,这种水平明显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 其自然造成社会建设的滞后,民生本位的偏离,民生、民权上的问题凸显。 建议确立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把保障和关注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则是把富民作为“十二五”时期的国家价 值观。科学发展作为主题其着眼点是为了真正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坚持了历史唯物论的 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真正把人民作为历史的实践和价值主体,其具体体现和 目标即是“富民”或“民富” 。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国家价值观上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