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电工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887099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教学法在电工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尝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问题教学法在电工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尝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问题教学法在电工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尝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教学法在电工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尝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5INTELLIGENCE 实践与探索又发展了经济、赚取了利润,增强了实 力,显然不可能成为我们的政策选择取 向。因此可以认为,“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低耗能产业”对节能的促进作用是 有限的。 重庆的重化工业阶段绕不开,而现 阶段又已丧失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当初 “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模 式的发展条件,这要求我们树立并实践 科学发展的“能源观”,大力转变经济 发展模式,走资源节约型道路。 三、利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节能降耗 工作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 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按照 “统 筹城乡发展、

2、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 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 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 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从 重庆市各行业当前的实际状况看,要建 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最紧迫的是要确立 科学的考核标准,使之从简单的“一刀 切”考核向分类考核转变。此外,要制定并严格执行企业节能减排奖惩办,具 体来说就是在改进统计方法的基础上, 逐步改变单一的“单位 GDP 能耗”考 核方式,建立起分行业、分产品、分阶 段的“单位产品能耗”考核体系。“单 位产品能耗”水平可对比发达国家重化 工业阶段的能耗水平、结合当代技术进 步带来节能潜力而定。同时,考核不是 一个“筐”,不能什么考核指标都往里

3、 面装。在考核的内容上,对于各区域、 各企业,要根据区域产业分工及行业特 点,抓住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提高考 核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在确定考核标准 和内容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微观层面的 节能减排监测体系,以企业节能减排监 测体系为重点, 逐步夯实企业能源消耗、 物耗、污染物排放等定额、计量、统计 等技术工作, 抓紧完善企业的监测网络, 建立自下而上的数据系统,定期收集、 汇总、分析。要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统 计机制,扩大统计范围,对规模以上工 业企业增加耗能产品的统计品种,如可 再生能源、低热值燃料、工业废料等调 查目录,增加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等统计 指标,并做好统计分析。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节能减排工作

4、 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要以更大的决心、 更大的气力、更有力的措施,确保国家 “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促进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实现重庆 市“十一五”比“十五”末期单位 GDP 能耗降低 20% 的战略目标,相关方面必 须统筹规划,分布实施,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利用科学 发展观指导节能降耗工作。为全部建设 小康社会和确保重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 基础。 课题来源:项目编号 2008CE9077 课题名称 重庆市工业企业节能降耗路 径研究。参考文献: 1 重庆市统计局:黑龙江统计 年鉴2007 ,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年。 2 陈俐艳:黑龙江省能源可持 续发展问题的

5、思考,学术交流, 2007 年第 9 期。 3 李岭梅、贾克:黑龙江省能 源资源与利用状况分析,应用能源 技术,2004 年第 1 期。问题教学法在电工 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尝试江苏省六合职教中心校 唐叶红摘 要:问题教学法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 哪一种类型,它都具有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检验、总结等环节。 在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他们思 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工 问题教学法 实施 体会问题教学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它是把教学内容化 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

6、握知识、形成能力、 养成心理品质的过程。问题教学法一般包括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检验、总结五个环节。对于电工基础 这样一门系统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问题教学法效果 是很明显的。下面谈一谈我在电工基础课堂实施问题教学法 的具体做法与思考。 一、问题教学法的实施 1、巧设问题,打开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由提出问题开 始导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向 学生阐明新课题的目的性。如在“戴维宁定理”一节教学中, 我先结合复杂电路求解方法举了一个例子:如图 1 所示电路,电路中各元件参数已知,问学生:“求INTELLIGENCE 实践与探索256图中 R3支路的电流可用学

7、过的哪些方法来求解,何种方法最 简便?”学生们议论开了,有说支路电流法的,有说回路电 流法的,还有提出用叠加原理的,众说纷纭。我接着对他们 提出的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指出这些解法的繁杂与局限,并 且我进一步提问:“有没有其它更简单的方法呢?”这样就 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迫切想知道新方法是什么。这时 我在黑板上板书题目“戴维宁定理”。 这样的导入很好地调 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激发起他们探求问题答案 的强烈愿望。 2、串连问题,构筑新知,在新授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 发学生的定向思维。在授课过程中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顺应教 师的思路不断思考, 通过问题的分析, 既活跃了学生的思 维, 又提

8、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我在讲到“交流电路的 提高功率因数”这一节时,先复习功率因数的概念及提高功 率因数的意义,然后提出问题:“我们接触到的负载大多数 是感性负载(比如日光灯电路、电风扇电路),为了提高电 源的利用率,我们怎样提高电路的功率因数呢?”我在黑板 上画出一个感性负载的电路图(如图 2 所示),并在电路图 的旁边画出相量图。根据相量图和功率因数的概念,我们可以知道提高功率 因数就是减小阻抗角,我问:“那么怎么减小阻抗角呢?” 学生在下面就议论开了,有的说在电路中接一个电阻,有的 说接一个电容。于是我顺势在感性负载上并联上一个电容, 在相量图上画出电容支路的电流相量,学生顿时恍然大悟

9、, 并联一个适当的电容可以将电路的阻抗角由 1减小到 , 由于 1即 cos cos1,这样功率因数 cos 也 就提高了。这样由提问进而层层分析引出电路结构图, 然后 再进行电路分析, 比直接给出电路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也更能引导学生积极分析、思考问题。 3、拓展问题,迁移知新,在复习总结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这样可以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形成 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创造出下一个问题情景为下一知识做好 铺垫。 二、在课堂上实施问题教学的体会 几年来我在电工基础的课程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 取得 了比较好的效果。我认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 几点。 1、把握好提出问题的

10、时机。如可以在“ 新旧知识的结 合点”上提出问题。教师在提出问题时, 必须根据特定知识 内容以及教学目标, 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教 材内容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 在“ 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上提出问题,这样, 最具有启发性,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主体意识,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例如我在讲到运用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时,首先创设情 景,设疑问题。如图 3 所示 “匚”形的金属框放在磁场强度为 B 的匀 强磁场中,先请学生判断金属棒向右切割时感应电流的方 向。学生很快回答棒向右作切割磁感线时棒中的电流方向为 B A。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若金属棒固定不动,而所处 的磁

11、场在均匀增大,请判定有无感应电流,若有,则方向如 何?”学生顿时发现右手定则此时已无法使用,于是就处于 疑惑不解的状态。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引起感应电流的 原因是什么,感应电流的方向究竟由哪些因素来决定。在教 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揣摩总结出:电磁感应现象是由磁通变 化引起的,因而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是磁通发生了变化,那 么磁通的变化是否影响着感应电流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 心理需求,吸引学生主动进入教学情境中来,学生迫切希望 找到问题的答案, 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2、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要适中。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 不能过于复杂。过易和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 思维活动。 3、在问题教

12、学的过程中,师生须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教 师扮演的角色首先是顾问、参谋,是咨询者和指导者,同时 也是服务者,是为学生服务的,但教师绝不可以替学生来解 决问题。而学生所扮演的是主体地位的谋求者、展示机会的 竞争者、 创造性才能的展示者等多种角色。 学生主体参与程度、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 4、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 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创造 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充 分发挥。问题提出来后,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让学生自己 思考,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在具体实践指导中,我的体会是:一、指导学生对所 学知识内容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的思考,然后提出 问题;二、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常用的有类比设问法, 例如我在讲到电容串并联电路特点时,串联电阻可以分配电 压,那串联电容是否也分压,电阻串联分配的电压和电阻值 成正比,电容串联分压与电容的容量是个什么关系呢?把前 后所学的知识进行类比找出问题,还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相应的问题。参考文献: 1 郑金洲:课改新课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年第 1 版。 2 张天宝:基础教育新概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 3 周绍敏:电工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第 2 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造价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