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879996 上传时间:2018-05-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学结合改革的现状与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工学结合改革的现状与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工学结合改革的现状与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工学结合改革的现状与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工学结合改革的现状与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学结合改革的现状与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学结合改革的现状与问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 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与问题4.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史回顾受前苏联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开发课程的影响,解放后我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以学科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心城市开始举办短期职业大学,以走读、收费、短学制、职业性和不包分配为基本特征,虽然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高职教育,但也可以称为中国高职教育的早期形式。这些学校试办之初基本沿用学科中心课程体系,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跟职业相关的课程,强调应用性和职业性,在当时的中国也可谓具有开创性,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突破学科中心,只能说是具有一定职业性的学科中心人才培养模式。1985 年,西安航空工业学校、

2、国家地震局地震学校和上海电机制造学校三所中专学校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教育。他们借鉴美国、加拿大以能力为基础的 CBE 教育理论和 DACUM 课程开发方法,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然后通过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最后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对各专业进行技能分析和课程开发,形成了更加重视技能培养的新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压缩了原来的学科课程,增加了实践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因为大大增强了实践课的比例,实际上形成了以学科知识和技

3、能培养两方面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称为能力本位思想改造的学科中心人才培养模式。1991 年,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首先试点高中程度起点的三年制高职教育,该校也采用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随着试点院校的逐步增加,1998 年以前,18 所试点高职教育的院校都采用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1999 年至 2005 年,我国高职教育大规模发展,绝大多数院校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模式。因此,可以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初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初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解放前,我国职业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工读结合,以工作

4、为主,学习为辅。解放后,劳动大学推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学习和劳动相结合、政治和业务相结合”。1985 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学院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实验一年三学期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1991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 “提倡产教结合、工学结合”,明确了高职教育要实行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1996 年,产教结合被写进高等教育法。从 1999 年开始,天津市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开展了衔接与沟通的试点工作,对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以及招生考试制度等一系列要素按工学结合的要求进行调整,建立了多种衔接与沟通的模式,例如:订单培养式、以

5、工助学式、半工半读式、课程改革式、多证书制度以及其他方式。2001 年,教育部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产学研结合研讨会,推广产学合作教育经验,形成“产学合作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的共识。2002 年至 2004 年,教育部分别在永州、武汉、无锡召开产学研结合研讨会,强调“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产学研结合在全国高职院校蓬勃发展。2005 年 8 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周济部长对推进工学结合提出三点要求:以校企合作为体制基础,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以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深化职业教育

6、教学改革;完善管理办法,为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11 月,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一次明确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2006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多次提到“工学结合”,并指出“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07 年 4 月,在天津举行的全国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重点研讨学习了天津市实施工学结合、半工

7、半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2010 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到“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以上相关文件均指出了工学结合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工学结合的本质特征以及主要内容,虽然国家对于工学结合的具体目标、实施要求、参与主体、配套措施等均未有明确规定,但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指导方针。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坚持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引领,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口,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引企入校模式

8、、办校入企模式、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订单式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 “2+1”模式、项目驱动模式等。这些模式的提出和实践,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为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积累了经验。4.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面临很多问题与挑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工学结合模式内涵的科学认识不到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提出和实践已有相当长时间,并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公认的最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管理部门、高职院校和企业对工学结合内涵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分歧。管理部门目前仅仅停留在号召提倡层面上,缺乏实施

9、层面上的具体政策引导。一些高职院校认为,工学结合就是学生在校学习和到企业实践的简单组合,学生只要有时间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就算工学结合;一些高职院校把工学结合当做节省教学经费的好方法,简单地延长学生顶岗实习时间。有些企业把实习生看做是廉价劳动力;有些企业把实习生看做是负担,仅仅让他们参观,不让参加生产实践,甚至不让学生去企业实习而简单地为学生出具实习证明,实习成了回家休息。第二,企业积极性问题。工学结合在推行过程中,企业认识不到位,消极面对工学结合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收益不大,即使不参与工学结合,也可以获得技能型人才,认为培养人

10、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将眼光同时投入到市场和高职学校两个人才资源地。另一方面,对人才培养成本缺乏深刻、长远的认识,只想伸手用人,很少想参与培养、培育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没有认识到企业是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有承担教育投入的责任;没有看到对高职教育的投资,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没有认识到企业设备和设施不仅有生产性作用,而且还有教育和培训作用,因而对工学结合教育价值判断错位。另外,企业因为培训经费不足,专业化的培训师资缺乏,担心培训过的员工跳槽等等原因,所以不太愿意接受新手参加劳动和学习。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是一个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所谓不高是相对于学校而言的,因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

11、而非企业的主业,因此,企业的积极性理所当然不如学校高。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学校是“主办方”,企业是“协办方”。协办方的积极性除了政府要出台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外,主办方有责任设法调动协办方的积极性。这方面已有很多经验,主要做法是从减轻企业负担角度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这是美国上世纪提出的“以他方为中心”办学理念的产物。具体做法就是分散安排学生的工作,即为学生实习多安排几个企业,每个企业少安排几个学生。这一做法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又使学生得到实惠,但却大大提高了学校工作的难度。然而学校的一切工作为了学生,只要学生受益,再难也要想办法克服。发

12、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做确实使学校增加了不少工作和麻烦,但却推动了学校内部体制的改革,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提高了学校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知名度。目前,我国很多学校仍然习惯于教学实习的传统办法,将学生成批地安排在某一个企业。这样做虽然省力,但效果很不理想。企业不堪重负,仅碍于情面而勉强接受,并无真实的岗位提供给学生实践,最终只能是走过场,学生学不到真本领。因此,提高学校知难而进、敢于啃硬骨头的敬业精神,也许是开展工学结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三,高职院校的问题。许多职业院校市场主体意识不强,不能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没有认识到推行工学结合是大势所趋,思想观念陈旧。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缺乏

13、对本地区行业和企业的深度调查,培养的人才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工学结合过程中容易出现工学矛盾的现象。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不能适应生源增加带来的问题,工学结合需要大批的双师型教师,而目前高职院校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严重不足。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尤其深究欧美国家工学结合理论,在汲取其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学校每年应组织干部教师下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和企业现在与未来的人才需求,以调整相应专业。高职院校聘请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等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请他们对专业改革与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献计献策。采取

14、措施搞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一些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水平。第四,政府部门的问题。政府投入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保障。由于政府投入长期不足,致使许多高职院校展陷入一种自谋出路的境地,一边是政府大力提倡工学结合,一边却是囊中羞涩的学校无法支付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各项费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岗位多,高职院校比较容易与企业开展合作,但对西部高职院校而言,往往面临企业资源短缺的困境,需要政府从中协调帮助。缺乏工学结合方面的法律法规,高职院校和企业都不能分清各自的权利与责任,阻碍了工学结合活动的开展。从法律层面上建立职业院校实习生制度,规定高职院校和实习企业各自在工学结合中的权利和义务,使工学结合制度化法律化。政府还应加强宏观引导,在政策导向上制定产业科研规划时,应把工学结合考虑在内。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始终是一个痛,政府必须把这项工作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才能保证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