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834217 上传时间:2018-05-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提起创新精神,我不由想起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猴子们一向是爬着走 的,一天,曾有个猴子勇敢地站了起来,还试着走了两步,不料刚想再走两步 试试,就有一群猴子批评他:“我们一向是爬着走的,你小子居然敢站着走,这 还了得!”说着一齐上前,硬是把这个勇敢者活活地撕了,大家亲眼看了这一切, 提心吊胆,从此就再也没人敢站起来走了。为什么猴子们至今还在地上爬,就 因为这个原因!乍一听很好笑,反思一下,我们的许多做法是不是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呢? 答案是肯定的,请看两个例子: 某小学考语文,试卷上有一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有个颇有创意的学生 写道:变成了春天。可他

2、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是:“变成了水。 ”!再一题:“冬天,雪在干什么?”有个极有想象力的学生回答:在和大地说悄 悄话。这个答案多漂亮,就像个美丽的童话,可他也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 为标准答案是“静静地飘”或“随风乱舞。”很显然,是学生没有创造力吗?不是。是我们的封闭保守正在扼杀学生这 种创新的欲望!说到底是我们教师观念不更新或更新的不彻底直接影响着学生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 应该让这种能力的培养根植于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一)以学生为主,以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

3、学中先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学生为 主,以老师为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中有些做法却和这种想法存在 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虚假 的主体性或肤浅的主体性。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表面上 热热闹闹,而根本没有思考问题,因为只有默读才能真正思考问题,这种主体 的实质就是假的根本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或者由于老师提的问题太浅, 学生根本无需过多思考,只好装模作样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在教师创设问 题情境的表面徘徊,根本没有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

4、的提高,那这种主体就是肤 浅的。另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脆弱的主体性。教师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 求知的氛围,采用奖罚的方法(如小红花、罚站或批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学生小手如林,跃跃欲试,想一想,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的和谐热 闹并不是来自于知识本身的兴趣,而是在教师奖罚下所获得的一种暂时的满足 感和压力感,既然是暂时,就不具有长期性,最终肯定会夭折。那么究竟什么 样的主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自主、合作、主动、 互动。比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教师首先从学生出发,让学生观察后自己概 括梯形的定义,学生由于思维不严密,这样概括: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 形。显然,这个定

5、义不准确,教师不急于肯定或否定:“其他同学,你们有什么 发现?”学生经过观察后修改: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个定义仍然 不严密,教师这时巧妙引导,发挥了主导作用,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图 形是不是梯形,为什么?”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发现,最终得出:只有一组对 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这样学生经过观察比较,一方面弄清了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本质区别,同时又明确了梯形定义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只有一组对边 平行和四边形)为判定梯形做好了铺垫。显然这一环节的设计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种 主体性的发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在这种前提下,要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和实践能力,还应

6、该采取一些具体的策略。(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具体策略1、“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可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教学上或实 验上的技能,而提出问题需要的却是创造的想象力。因此,教学中教师鼓励学 生提出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发 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质疑氛围,允许学生 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有些问题的提出与教师、教材,甚至与常规思维相悖, 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不轻易否定,更要包容学生,保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其 次,要使学生学会提问,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甚至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 程,更重要的

7、是在起始阶段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2、学会讨论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 化。讨论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智能,使思维迅速的发散和集中,扩大信息 交流和思维容量。目前在讨论中用的最多的是“小组讨论”。这与新课程倡导“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密切关系,虽然在课堂中广泛应用,但效果不尽 人意。据专家抽样调查,透过热闹场面背后,发现只有 38%的小组讨论有积极 作用,54%成效甚微,8%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既然“小组讨论”是一种不可 缺少的学习方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使“小组讨论”富有实效呢?(1)小组的安排要合理。小组成员一般以四人或六人为宜,

8、编组时教师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把不 同类型、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便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影 响。同时分工要明确,组长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示范作用,带动“待努力”学生逐 步向“优等生”靠近,同时“组长”要实行轮换制,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体验到 成功的喜悦。让小组内的成员都能文明、和谐、平等、自由的得到发展。(2)讨论的时机要恰当。讨论缘于教学需要,讨论的次数和时机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节课里, 可以是一次,两次甚至三次,但不可以过多,如果不需要,一次也是多余。讨 论的时机可以选择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也可以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还 可以在学生思维受阻急需畅通之时,更可以在某一问题有多

9、种答案之际。总之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切讨论时机的确定都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3)讨论方法的要指导。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还应注意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社会交往 能力。如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应该重视学生人 格素养的培养,教育学生要虚心倾听别人发言,善于吸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及 时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另外教师还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 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调控,防止小组讨论走过场。3、学会创造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学习 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创造。(1)求异。即坚持结论的多维性。学科教学中要求标准答案,正确结论,

10、 似乎是一种定势,要想让学生打破常规,敢于求异,就应该少限制,少规定, 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经常这样问:“还 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2)求变。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的 都是这个道理。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就是鼓励学生另辟蹊径。(3)求活。即注意信息交流的多样性。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信息交流。创新 教育课堂信息交流需要由单向性向多向性发展,学生可以眼、耳、口、鼻、舌 多种感官接受信息,也可以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网络等反馈信息。 为了有效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除了认真组织讨论外,还必须做好 讨论后的反馈工作。通过各组代表发言,教师要适当板书,在重视采纳不同意 见上为学生做榜样,这是对反馈本身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由于讨 论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度,因此讨论的结果应允许多样性,必要时还要进行 再讨论,使其真正成为学生交流信息、互助合作、求真务实的探索渠道。另外 教师还要总结小组讨论的参与和实施情况,在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都要进行 反馈,为今后他们的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