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剂学现代研究的指导思想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827401 上传时间:2018-05-08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71.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方剂学现代研究的指导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论方剂学现代研究的指导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方剂学现代研究的指导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方剂学现代研究的指导思想(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5 0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o fT C MU n i v o fH u n a n2 0 0 4 年1 0 月第2 4 卷O c t 2 0 0 4V 0 1 2 4S 1科研思路论方剂学现代研究的指导思想李冀,李胜志(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 5 0 0 4 0 )( 关键词】方剂学;现代研究;指导思想中医方剂学的现代研究。已成为中医药界以及诸多研究领域的“热点”。然而,其指导思想定位准确与否是关乎实现方剂现代化乃至中医药现代化之关键。经过中医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近年来中医药学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遂使中医药倍受海内外医药界及相关学科学者

2、的青睐和关注。方剂学学科作为中医药学的带头学科和前沿学科,确有自身的显著特色。首先,方剂学的研究中蕴含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基本观念、模式。并贯穿于方剂学的整体发展历程,且指导着当今方剂的研究;其次,方剂学理论的发展方向是摆脱自然哲学形态,由经验科学向现代理论科学迈进;再者,方剂对人体的调节机制与规律是当代医药学、生命科学的重大前沿问题。方剂的作用机理目前研究是中医药学科前沿。方剂对有机体的内部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成果,标志着对中医药的认识由现象描述进入到本质阐明,是科学发展、深化的标志。方剂作用机理目前尚难以用现代科学转译阐明,此乃方剂研究所面临之瘤结。方剂作用机理研究是中医药学基础与应

3、用学科共同的前沿问题。抓住前沿,揭示机理。推进中医药学从宏观进入微观,由描述进入阐明,从整体走向系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之一。方剂现代研究,就是以中医药为主体,充分吸取现代多学科成就,来研究、充实、发展中医药学。方剂作用机理的研究是方剂研究的核心,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方剂药效的特点是药效物质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方剂研究应以临床疗效为依据,以药效学为引导,采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特别是多维、多模式、高灵敏、高效应的现代检测技术。研究并阐明复方物质的组成,药效物质的形态、结构、构象等化学信息,同时结合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成果,力图阐明方剂的作用机理。进行方剂现代研究,当首先

4、明确方剂现代研究的指导思想。1坚持中医药理论的指导方剂现代研究不能脱离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这也是方剂研究有别于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关键所在。方剂药理研究内容隶属于广义的中药药理学研究领域。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 包括病原体) 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位】。而现代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 包括病原体) 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二者的区别是中药药理学强调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故此,方剂药理研究亦应当无条件强词中医理论的指导。药和医是密不可分的。任何药物的应用都必须在相应的医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才有意义,才能取得预期的临床疗效。中医药学

5、是有别于现代医学的医学学科,其之所以能独立存在,就在于其有着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以及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没有中医药理论,就没有中医药学科,也就没有中药复方方剂。因此,方剂的现代研究,完全脱离中医药理论,就难以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方剂的现代研究,也将失去方剂研究的某些科学意义和优势。如果对方剂进行的药理研究脱离了中医药理论指导,或是在研究中仅对中医药理论的个别内容片面引论一二,牵强附会,充其量是把中药和方剂当作寻找化学药物的一个研究对象去研究而已。近年来,采用药理实验和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中药复方已取得许多成果,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用现代医学的一些指标( 包括分子、基因表达、细胞、组织、器官和整

6、体等各层次) 来解释复方的疗效或机制。虽重视了探讨已知的一些疾病病理生理改变和药物防治机制,却忽视了探索疾病未知的病理生理和防治机制。在这个意义上讲,使证候一理法一复方一疗效四者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方剂乃至中医药现代研究,揭示中医药学理论的科学内涵。因此。方剂现代研究的特色就是如何体现运用中医药理论指导所进行的方剂药理研究,突出中医药理论是方剂现代研究的宗旨。在进行方剂现代研究时,尤其是对方剂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应立足于方剂的基本理论。包括配伍理论、辨证论治理论等口o J 。2 立足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方剂,尤其是传统经典方剂的显著特点。就是源于临床实践,是从长期反复的

7、l 临床应用中总结出的经验结晶。这也是中医方剂与现代医药学中的化学药物相区别的一个特征。现代医学中应用的诸多化学药物大多是从实验室筛选出来的。因此,我们进行的方剂或者称为中药复方研究,常常是在原有I I 缶床经验的基础上确立的课题研究方向,这是选题的主要立足点和出发点。无论是经方、古方的研究,还是现代临床经验方的研究,在开展中药化学和中药药理学基础研究之前。一方面我们必须认真地、严格地分析和考察该方可靠的临床疗效,并作为其立题之本。另一方面在( 下转第1 6 2 页)1 6 2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2 4 卷( 上接第1 5 0 页) 进行项目设计和实验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其研究

8、内容、研究指标,以及预期研究结果与该方的中医临床应用的密切关联性。真正使其研究成果能为阐明该方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临床治病的科学原理和促进I 临床的推广应用服务,即能回到临床中去。这一问题的提出,旨在期望从事中药化学和药理学研究的工作者,强化临床意识,使自己的研究思路与设计尽可能切合临床实际L 4 J 。3 构建多学科渗透的现代研究平台现代药理学研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既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药物效应动力学) ,又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 ;另一个特点是尽早引进或应用边缘学科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研究,方剂药理现代研究亦如此。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与其理念所运用的研究技术手

9、段的相对滞后,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方剂现代化,就必须汲取相关学科的先进技术、方法,为实现方剂学跨越式发展,提供必需的技术保证。方剂的现代研究只有面向现代和未来的基础学科和高科技领域,与系统科学、生物信息学、现代物理学、细胞分子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现代医学等现代科学前沿衔接。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将中医药学推进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建立起现代社会可以接受的、从整体功能认识和掌握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与中医药学科科学性和先进性相适应的医学体系,最终使中医药学在技术上实现跨越式的发展【6 J 。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学科交叉和渗透,甚至产生新的学科。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中,采用动

10、物模型观察有关指标,是常用的方法,因而中药复方研究离不开现代实验动物科学的参与,这也是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要。由于中药复方研究中存在大量的模糊性概念、理论和经验,如探讨性味归经、君臣佐使、组方加减等,都需要采用恰当而准确的数学方法来处理,以突破传统定性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所以采用模糊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进行量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在方剂疗效的物质基础研究中,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现代制剂学、分子光谱学、质谱学、色谱学、x射线衍射、软电离质谱技术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讨论基因组学研究成果与中医相关病证的关系。采用中药复方对其进行调整,其机制目前还是知之甚少的领域。值得予以关注。采用原位、微区、瞬时、单

11、细胞及活体的在线监测、时间分辨、分子分辨等时空实时监测技术及其微透析、超微电极、分子雷达等最新技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建立中药药效活性成分筛选的新方法与新技术。可提高中药活性物质筛选率。在中药复方和制剂的工程研究方面,应尽快采用高效提取、分离、制备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如制备色谱、膜分离、固相萃取、二氧化碳超f 临界萃取等,同时利用现代化学工程原理和技术。解决分离、浓缩、成型等过程中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中药复方研究。还应与“证”实质的研究相结合。甚至哲学和人文科学,都不能与中药复方研究割裂开来。没有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和对多环节的重视。中药复方研究要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突破是很困难的喳J 。方剂现

12、代研究的重要性逐渐被众多研究者所认识,而且许多研究人员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的研究成果。但目前确有不少研究者在进行方剂现代研究时盲目追求“指标”的先进性,而偏离了方剂现代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其结果是未能从本质上阐发方剂配伍的科学原理,又难以实现中医方剂的现代化。参考文献: 1 许建阳,王海燕,崔佳,等关于中药复方现代化的思考 J 医学与哲学,2 0 0 2 ,2 3 ( 1 ) :3 0 一3 2 2 】沈映君中药药理学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9 7 1 3 】杜贵友,方文贤试论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J 中国中药杂志,2 0 0 0 ,2 5 ( 8 ) :4 5 l 一4 5 4 4 刘良中药复方基础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探讨 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 0 0 0 ,6 ( 4 ) :卜4 5 】王阶,张林国,孟淑环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思考 J 中国中药杂志2 0 0 1 2 6 ( 1 2 ) :7 9 9 8 0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