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感和语感的培养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827010 上传时间:2018-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语感和语感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论语感和语感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论语感和语感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论语感和语感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论语感和语感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语感和语感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语感和语感的培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浅论语文新课程观下初中生语感的培养浅论语文新课程观下初中生语感的培养摘要:摘要: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具有直觉性、整体性、联想性、创造性、情感性等特征,结合新课程理念及语感培养原则,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朗读入手,加强阅读,开展语文活动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语感。关键词:关键词:新课程观;语感;目标;原则;策略新课程最核心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谓语文素养,是一个包括了语文知识、语文技能、语文智慧、语感能力、人文精神、道德情操、个性风采,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课程目标。在构成语文素养的众要素中

2、,我认为语感是最核心的要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充分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要实现这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最根本的方式和途径。因此,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感的培养仍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和中心任务。一、语感及其主要特征一、语感及其主要特征语感就是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感受的主体是人。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人对音乐的感受,即乐感,对色彩的感受,即色感等,语感只是人的感受力的一种。第二,感受的对象是语言文字。它既可是口头语言,也可以是书面语言;既可是形式,也可是内容。第三,语感是

3、语言文字刺激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而产生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具有心理素质的综合性。第四,语感是人的一种能力,虽会有高下优劣之分,但只要有一定的生理基础,语感能力可以后天进行培养和发展。要全面理解语感的本质,还有必要分析探究一下语感的特征。1、直觉性。这是语感最基本的特征,所谓直觉是人脑对事物、事物的本质- 2 -及规律作出迅速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判断的过程。其特点是没有明确的思维步骤,是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映,它往往省略了中间分析环节,而靠感悟,直觉能自然而然识别和理解句子、创造和生成句子。据说清代纪晓岚为亁皇帝题扇时,将王之涣凉州词一诗中:“黄河远上的白云间”的“间”字写漏了,乾隆龙

4、顔大怒,情急之下,纪晓岚提笔在扇上断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纪晓岚在这里就是凭借直觉,通过对原有语言迅速地把握,然后创造性把一首诗改成了一首绝妙的词。所以,语感的直觉性其实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悟性。2、整体性。因为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接感悟,不是对语音、词文、语法等进行条分析缕,所以,它对语言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整体把握,所获得也是语言的各种意义的总和。并且这一总和是无法机械分割的。语感的整体性一方面与直觉思维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汉语独特的文化传统有关。3、联想性。语言本身是一种符号,是没有直接可感性的,必须借助相象和联想来实现,没有想象和

5、联想,就没有语感。4、创造性。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感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人们对语言进行感受时,往往会与自己生活经历,经验有关。5、情感性。语感的主体是人,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不仅表现在语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情感性。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情感并不是一种单独存在的东西,它往往通过感受,知觉而粘附在一定的表象之中。二、新课程观下的语感培养目标及原则二、新课程观下的语感培养目标及原则语文新课程的实施,给初中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进行语感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首先,通过培养语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言鉴赏能力,是语

6、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根本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我们知道汉语是一种“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语言,人们在进行听说读写时,不可能亦步亦趋地依据所用词语的理性含义和- 3 -相关的句法规则,而主要靠语感,可见,语感能力的高低,实际上左右着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语感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语感水平,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通过语感教学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新的课程理念的产生和实施,必将引起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将语文知识条分缕析,以填鸭的方式强塞给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缺乏对语言的体验,感悟。

7、这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而本次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以知识、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多去阅读文本,多去感悟、体验。从而获得自己独道的见解和感受,可见,要真正实现新课程,真正改革语文教学,就必须把语感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最后,通过培养语感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征。 ”的确,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特征。语文学科中丰富的人文资源是蕴含在语言背后的,学生如何才能得到这些人文宝藏呢?只有去感受作品,感悟语言。可见,

8、培养语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为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实现上述目标,我认为语感培养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人格塑造原则,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语感能力培养之所以要注重人格构建和塑造,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在培养语感时,首先得利用语文中得天独厚、无与伦比的人格塑造优势,塑造学生优秀的人格。2、能动参与原则。语感是人对语言的感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自觉投入,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悟规律和意蕴,切忌教师越俎代庖,一讲到底。3、促进个性发展原则。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 , - 4 -我

9、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良好的语感能力就极富个性,而个性中往往孕育着创造性,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的头脑中就有一百个林妹妹形象,一千个学生心中有一千个不同的阿 Q。 ”这就说明个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培养语感要发展学生个性,其目的就是培养创造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新奇独到的见解和发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4、实践感受原则。 “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 。语文教学应坚持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使语文学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让学生去反复实践,反复感受,在实践中去训练听、说、读、写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语感。5、整体感知原则。语感具有

10、整体性,所谓整体感知,就是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受其表达的深刻意蕴,而不是一个字一个词地解释而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6、形象思维原则。语感具有直觉性,属于直觉思维,而直觉思维其实属于形象思维。而汉语和文学都具有形象性特征,这就为在语感培养中发展形象思维提供了依据。三、新课程观下的语感培养策略三、新课程观下的语感培养策略根据语文新课程观的理念及培养语感的原则,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语感:首先,从朗读训练入手,培养语感。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朗诵,古人讲“因声求气”指的就是通过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气势,领悟作者的感情,培养语感能力在语文课中加强朗读训练,是培养语感的

11、一条有效途径。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通过朗读、揣摩,培养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反复朗读,反复揣摩、体会,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含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对于一些精美的文章,要指导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因声求气,使其步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言的音韵变化中,悟出文章的内涵。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来培养不同的语感,一般来说,构成画面的语言适宜培养形象感;- 5 -含义深刻,寓意丰富,丰富的语言适宜培养意蕴感;对话、独白式的语言适宜培养情趣感。此外,还应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扩大视野,培养学生将作品中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言谈。第二、通过朗读与激发想象有机结合,诱发语感

12、。语感具有联想性,没有联想,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能听其声,能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形象世界。其次,强化阅读教学,培养语感。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加强阅读教学的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呢?1、比较品味,培养语感。在语文教学中,对一些精美的词语,句子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揣摩去品味它的好处。2、读文品情,强化语感,语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情感性。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用心去品味语言中的真挚感情,才能真正产生感悟。最后,开展语文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语感能力。语感作为一种能

13、力不是靠灌输生成,只能在语言实践中习得。在语文教学中,应建立一个开放的系统,给学生一个语言实践的广阔天地,应鼓励学生通过广播、影视、书报、网络、交际等多渠道去加强语言习得。新课程在这一点上也比以前更加重视,新教材中新增了“口语交际” 、 “语文实践活动” 、 “综合学习”等板块,教师在教学中应重分利用,科学引导,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参考资料: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广东教学出版社 2004 年版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毛光伟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 语文学习1993 年第 4 期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年版杨炳辉谈谈语感的本质从中学语文教学 1991 年第 9 期- 6 -韦志成语感训练的思考与做法 语文学习1990 年第 9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