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路径及政策建议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806632 上传时间:2018-05-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就业路径及政策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就业路径及政策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就业路径及政策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就业路径及政策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就业路径及政策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就业路径及政策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业路径及政策建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就业路径及政策建议于涛 饶君英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内容摘要:本文从分析农业大省严峻的就业形势及导 致就业不足的原因出发,阐述了农业大省扩大就业的大体 思路、基本路径和这一路径选择的逻辑起点及其可行性。 然后,提出了循着这一路径积极扩大就业,作者认为必须 采取的五条对策措施。 关键词:就业不足 路径选择 政策建议“大学生就业难”这是一个老话题了。年年提,政府、 社会、学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学生则年年还是被撞的“头 破血流” 。 “积极扩大就业”以降低社会失业率,是近年来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十五”及今后一个时 间农业大省扩大就业的路该怎样走?应如何落实党中央国 务院的指示精神,把

2、积极扩大就业作为改善人民生活的重 要途径?在此,笔者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些也许肤浅的思 考和探究。 就业不足的原因分析 农业大省由于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人口的过快增长, 使当前男 1659 岁、女 1654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特别是 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大量膨胀,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带来 了巨大的失业源。加之“入世”导致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 所产生的下岗职工与失业人员,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 高峰不期而遇,造成了当前严重的就业不足,今后一个时 期农业大省的劳动力供需已严重失衡,致使就业不足的问 题变得越来越严峻。据调查分析,导致就业不足问题突出 的原因主要是如下几点: 1、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从毕业生

3、总量看:全国应 届学校毕业生 2007 年为 495 万,2008 年为 559 万,2009 年预计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 611 万,总量压力持续增加。 而从就业来看,2008 年应届毕业生未就业的有 168 万,再 加上今年的应届毕业生,2009 年需就业高校毕业人数达 780 万左右,形势十分严峻。虽然今年毕业生总体数量与去 年变化不大,但由于前两年积累沉淀一部分未就业毕业生, 再加上一部分外地生源毕业生来富找工作,毕业生就业压力还是很严峻的。 2、一些用人单位瞄准当前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形势, 招聘人才设置条件高,用人向名牌大学、重点大学毕业生 倾斜,致使一些地方院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

4、增大。近 年来待就业毕业生不断增加和往届一些就业不理想的毕业 生不断跳槽,挤占了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而一些低 端岗位聘用农民工等,使毕业生就业重心下移受阻。 3、公务员法的实施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 发展,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增加,机关事业 单位接收毕业生数量进一步减少。 4、新一轮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升级,导致大量企 业职工分流下岗,甚至失业。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 及企业技术进步,使部分现有企业不仅不能提供新的就业 机会,增加劳动力需求,而且因企业对自身效率的追求, 部分原已就业的劳动力将转变为亟待重新就业的劳动力派 生性供给。其中有的可能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顺

5、利实 现劳动转移而重新就业;有的则因多方面原因包括自身素 质的原因,可能面临下岗;也有的因为企业技术进步与产 业升级,出现技术、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而沦为失业人员。 据资料介绍, “九五”期间湖南累计出现下岗职工 190 多万 人次,已基本实现再就业的仅 140 万人次。到 2000 年底止, 下岗后未实现再就业的仍有 43 万多人,占全省国企在职职 工总数的 14%左右。据有关专家估计, “十五”期间该省下 岗职工的总规模可能要突破 150 万人(“九五”全省共有 城镇职工约 590 多万人) ,扣除下岗后可能重新就业的约 60 万人,预计有 90 万下岗职工将面临再就业困难。 5、第三产业发展

6、滞后,导致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缺乏产 业依托。解决就业不足最有效的路径,是要依托一个就业 含量高的产业发展来扩大劳动力的有效需求。据湖南省职 业介绍中心的调查表明,第三产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有极强的就业吸纳能力,而且就业“门槛”相对较低,通 常是增加劳动力需求,扩大城乡就业的主要载体。然而目 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偏慢,到“九五”末全国第三 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仅为 42.3%,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 75%的水平。第三产业是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多、 就业门槛低的最佳就业产业,且发展的空间很大。因此,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社区服务业,将成为“十五”及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尤其是农业大省缓解

7、就业矛盾,扩大就业需求的主攻方向。 此外,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与农用土地制度改革的迟 缓,阻碍了农业大省城镇化进程,进而制约了农业剩余劳 动力的就近转移。农业大省城镇化进程不快,农民实现非 农就业的难度大,其根本原因在于户籍管理和农用土地等 项制度改革的步伐太慢、力度不够。须知,由于这种“城 乡户籍隔离管制”长期没有根本性改变,导致了城乡二元 经济社会结构的固化,抑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 现行制度下农用土地的非流动性,又制约了乡镇企业的连 片集中发展,使乡镇企业发展长期与城镇化进程相脱节, 进而导致乡镇企业对增进本地就业最大化的目标根本无法 实现。 二、扩大就业的路径选择 上述表明, “十

8、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大省就业不足 的问题相当突出,且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将 成为解决其就业不足矛盾的主要方面。那么,农业大省积 极扩大城乡就业的路在何方?笔者的大体思路是:以推进 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为契机,以加快配套改革、 化解突出矛盾、改善就业环境为突破口,以积极发展多种 所有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作为拓宽就业 渠道的主攻方向,为“提质、扩容、减压”搭建新的劳动 转移“平台” ,打造大容量的就业“载体” 。所谓“提质、 扩容、减压” ,其基本政策涵义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就 业载体的吸纳容量,减轻社会失业压力。 导致农业大省就业不足问题的主要根源,也许并不来

9、自于城镇下岗职工有没有竞争就业的对手和压力,而在于 数量惊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能不能尽快实现有效转移。近 年来,由于农业已进入资本、技术替代劳动的加速时期, 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 题。事实上,自“九五”以来农业内部的就业压力已在不 断积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内在冲动愈来愈强 烈,加之城乡比较利益差距导致了强大的转移拉力,早已 形成不可阻挡之势。基于此,今天我们试图仍然依靠“城 乡户籍隔离管制”将农民挡在“城门”之外,只会使问题 变得更为复杂,甚至使各种利益矛盾趋于激发而构成对社 会稳定的威胁。可见,或许真正明智的选择是:一方面通 过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引导和

10、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合理 流动与有序转移;另一方面又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为进城农民实现从非永久性的“城市漂流” ,向永久性迁移(到 城镇定居)转变开辟大容量的就业载体。 其实,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农民进城经商办 企业的人数早已形成千万之众。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 地域特色的“劳务经济” ,在有的市县甚至已成为地方经济 发展的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可见,只要加大相关 制度特别是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的力度,仅让已进城务工 经商的农民变成“不再漂流”的城镇人口,并得到与原有 城镇人口同等的待遇,那么理论上就自然达到了加快全国 城镇化之目的。相反,若实现了非农就业的农民不能成为 永久性的正

11、式城镇人口,势必导致我国农民的“城市漂流” 现象日趋突出。研究表明,农民长期的“城市漂流” ,不仅 将影响内需的启动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而且会妨碍城 镇建设资金的筹集与规模的扩张,进而制约整个城乡就业 机会的增长。 可见,解决农业大省严重就业不足问题,上述路径选 择是可行的。只要我们把握契机,切实加快城镇化进程, 并在深化相关制度改革的同时,制定出支持性的第三产业 发展政策,又引导方法得当,就有可能产生出令人期盼的 预想效果。 三、扩大就业的政策建议 为确保上述路径行得通,我们必须趋利避害,切实采 取如下有效措施与对策: 第一,实施多元城镇化战略,培育新的劳动力大容量 就业载体。据史料分析测

12、算,我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 百分点,能相应带动 500 万个就业机会的增加。假定“十 五”全国城镇化程度平均每年提高 2 个百分点,五年共提 高 10 个百分点,则“十五”可增加 5000 万个就业机会。 基于这一考虑,我们一是要抓好现有城市的扩容增量。我 们必须适应第三产业尤其是社区服务业发展需要,采取有 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全国大中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容量的 增加;二是要加紧编制出“十五”全国小城镇发展规划, 为促进全国大中小城镇多层次协调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三是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在努力扩充县城和现有建制 镇规模的同时,选择人口和乡镇企业较集中的农村集镇, 通过投入一定的小城镇建设引

13、导资金,扶持兴建一批新的 建制镇,使之成为就近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容量就业 载体。第二,强化就业领域的宏观调控,均衡各地区之间的 就业压力。加强宏观调控,不仅要加大对就业增量和存量 调控的力度,而且尤其要重视对地区发展差别引起失业压 力差别的调控。为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 的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产业扶持政策。对于就业矛盾相 对突出的地区尤其是农业大省,应结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 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要统筹兼 顾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重点支持就业容量 大的多种所有制企业优先发展;要正确处理长期稳定就业 与近期灵活就业的关系,鼓励短期性、临时性的非正规就

14、业;要采取多种经济手段,尽量提高对困难地区的固定资 产投资比重,扩大其公共投资规模,在扶持这些地区发展 经济的同时,尽可能扩大其就业机会。 第三,确立就业优先原则,扶持劳动密集的第三产业 发展。为此,一是国务院要适时制定并出台有利“就业促 进”的法规或政策,使扩大就业的各种措施步入规范化、 法制化轨道;二是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注意兼顾 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扶持就业密度高、容纳能力强 的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优先发展;三是要鼓励非公有制 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第三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服 务业发展,并逐步扩大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度。为推进农 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我们必须多途径增加投入,支

15、持 困难地区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并支持和鼓 励个体、私营企业到农村兴办服务业。 第四,依法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推动全国城乡统一 市场的发育。要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整与制度创新,严厉打 击职业介绍中的欺诈行为,为我国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在 规范中发育、在发育中规范创造优良的制度环境。 “十五” 期间,我们必须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尽快 形成“单位自主用人,个人竞争就业,市场基础配置,政 府引导促进”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并建立起一支规范化、 专业化、现代化的就业服务队伍,切实为劳动力供求双方 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信息咨询等多种促进就业的优 良服务。 此外,要把发展教育与培训作为

16、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降低社会劳动参与率,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优先措施, 努力推动“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机制的迅速形 成。我们还应尽早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把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触角与覆盖半径,迅速向国外拓 展和延伸,以利我国劳动者在更大时空的就业竞争中,获 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确保全国就业局势的长期稳定。参考文献: 1、王大山、贺友斌:走出去海阔天空湖南农民 外出劳务的现状与对策 , 学习导报 ,2001 年第 5 期。 2、蒋学毛、李依仁:世纪之交:试解就业难题 , 中国劳动 ,2000 年第 1 期。 3、董辅礽: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宏观经济结构 变动序 , 经济学动态 ,2001 年第 2 期。 4、赵正安、吴雪芹:湖南就业巡礼:过去与未来 , 湖南劳动保障 ,2001 年第 11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