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下水道:“古力盖”里的世界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65440 上传时间:2018-05-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下水道:“古力盖”里的世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青岛下水道:“古力盖”里的世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青岛下水道:“古力盖”里的世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青岛下水道:“古力盖”里的世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青岛下水道:“古力盖”里的世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下水道:“古力盖”里的世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下水道:“古力盖”里的世界(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岛下水道:“古力盖”里的世界青岛中山路栈桥东侧,至今还有一处百多年前的德国造下水道入口。在媒体的描述中,青岛德国造下水道“宽敞到可以跑解放牌大卡车”,是一个早期工业时代传奇,长远、科学城市规划的典范如今,每当有城市内涝发生时,人们就会想起它。这个入口目测可以进出一辆轿车,但内里渐窄,人只能低头弯腰行走。踩着潮水带进来的海菜,滑溜溜地转过 50 米后,就看到了五六米高处的第一个“古力盖”。这是青岛人对“窨井盖”的独有称呼,音译自德语“Gully”,也就是下水道。透过古力盖两个圆孔挂下来的光亮,令一处形态独异的蛋形下水管在微暗中隐现,那是青岛德式下水管道的典型设计。继续前行,下水道越来越窄,越走

2、越高,每一增高处都有台阶,而拱壁上每隔几米便有一条直径 30-40 厘米左右的水管,这些都是暗渠。再前行 20 米,哗哗的流水声中,赫然出现了阶梯构造的上下两层下水道,它们被一个 6 级台阶分隔开来,落差大如一间宽敞房子的天花板与地板,而下水道左右两侧还各有一条宽约一米的下水管。这是青岛德国造 80 公里下水道的一小部分,但直到今天仍然在正常运转。“过去老城区下完雨,地面就干干净净的。”青岛图书馆老馆长鲁海说。他以及很多“老青岛”都认为, 青岛一直被公认为中国最干净的城市之一,正是德国造排水系统遗留的财富。然而,长期以来,青岛早期建城史的原始德文文献封存在城建档案馆中,濒临毁坏,无法取阅,直到

3、 1991 年青岛中德关系研究会的颜承汉、夏树忱等老先生,将青岛市档案馆中保存的胶澳发展备忘录选译成中文。这是由当年德国殖民当局组织编写的青岛城市建设原始文献,对建设青岛地下管网的基本理念及施工进度等不间断地详尽记录了 17 年,直到日本取代德国统治青岛。胶澳发展备忘录正面印有书名以及德国国徽,扉页上还有防伪水印。显然,它在当年具有一定的保密级别。备忘录里面有大量的全景图片,最大的一张竟然有将近两米长。夏树忱先生又两次前往德国,寻找到青岛早期城建、军事、经济档案 20 万页。在德国弗雷堡联邦档案馆中,他又发现了国内版本中缺失的胶澳发展备忘录残件,还有没来得及刊印的备忘录原始材料。这本备忘录至此

4、才基本完整。打开这本百年前的绿色硬纸外皮手写文献,一段近乎于传奇的青岛下水道乃至早期青岛城市的营建过程细节,点滴呈现“东亚最完美之商埠东亚最完美之商埠”1897 年 11 月 14 日,720 名德国士兵强行登陆中国胶州湾,占领了青岛那时是一个只有 2 万人的胶澳渔村。此时的胶澳,与老中国大多数破败简陋的小城镇一样:长年累月的磨损已使石板变得凹凸不平,一到雨季,一个个小坑就会激起水来;排水的沟渠因失修而堵塞,从它的开口处涌出黑泥,腐臭难闻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德国政府并不否认他们占领的胶州湾地区是荒漠贫瘠的土地,但他们坚持其“前途是有希望的”。完全失去昔日辉煌后又晚至 1871 年才统一,强烈的民

5、族意识支配下的德意志复兴,此时正是德国思想界无可替代的情绪民族狂热、英雄崇拜、建功立业因此,在特有的“浪漫主义的普世思想”支配下,德国政府希望把这处他们属意已久的远东军港,建设成“接待南部欧洲病人的疗养地”“海外殖民地样板城市”,借此显示自己能够与英法竞争的强大实力。于是,一批当时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建筑设计师,带着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城建理念来到了胶澳,按照 100 年的高标准开始设计、营建青岛城。园丁出身的 Bernick Hermann,就在此时乘坐德国政府安排的免费轮船,混在这些建筑师、规划师、技师中,远涉重洋来到青岛“碰碰运气”。在青岛,他找到了一份建筑师助理的工作,协助政府雇佣的工

6、程师 Megens 投入了繁重的城市营建工作:地面的、地下的,还有海港工程、各种公共设施、公私房舍德国人的青岛城营建首先从立法开始,根据城市规划在建筑设计、道路、绿化、环卫等各个方面订立细致而周全的法规。如青岛区内屋之高度以 18 米为限,楼则限于 3 层以下;建筑面积应占土地面积 6/10 以下;邻舍中间距离至少 3 米,有窗之方面至少距离 4米甚至还规定欧人区的建筑外形不得重复,应具有欧洲文化特点。另一方面,德国人为青岛带来了他们最新的城市建设理念,也即始终遵循基础设施先行,把城市道路、上下水管网、电力照明、绿化等建设放在首位。同时又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规划中将青岛湾沿岸的临海道路进一步

7、贴近海岸,这样虽然增加了拦海建坝的费用,但青岛湾美丽蜿蜒的自然海岸线却由此全部敞开,成为公共游览的线路。到 1913 年,“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已凭借城市的整洁、美丽闻名于世,被认为是“东亚最完美之商埠”“东方布莱顿”。此后百年间,青岛的城市形象在不同历史阶段虽然有所改变,但基本保持了原貌,一直以整洁优美独特的城市形象而被中外旅行者们推崇。百年前的雨污分流百年前的雨污分流德国人在青岛留下的众多遗产中,被人称道最多的,不是宏伟的总督府,而是极具前瞻眼光的下水道,百多年后仍在运转,令数十万人青岛人受益。德国汉堡是欧洲大陆第一个拥有现代意义排水系统的城市,该系统每周利用潮水清理主要下水道。这种

8、排水设计理念很快就作为样板,被欧美其他城市效仿。而德国首都柏林晚至 1874 年才开始着手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但在 1895 年 9 月,法国工程师劳内发布报告,高度赞扬了柏林的下水道系统建设:总长度达到 744 公里,令柏林的人口死亡率也从 0.32%下降到 0.2%。劳内更赞扬,这项宏大工程最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它进展神速。方案一经采用,就不再有长时间、琐碎的讨论。在排水系统上,德国人的严谨作风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成本计算、工程设计、项目施工,到相关设备,一百年前就有了严密、详细的标准,真正做到了标准化、一体化。仅仅 3 年后,在营建青岛城过程中,德国人也将其最新的排水系统设计理念带了过来,而此时

9、柏林的城市排水系统尚在建造中,到 1900 年才最终全部完成。从 1898 年 10 月起,Megens 雇佣了 Bernick Hermann 以及数百名中国工人,充分利用青岛东高西低三面环海的地理条件,依地面倾斜的坡度,铺设了南部老城区沿海一线的明沟和暗渠,西到铁路,北到保定路、德县路、关海山、信号山、太平山,东到太平角六路,一次性铺了 3500 米。铺设下水管道所用的水泥、钢筋均来自德国,而铺设的下水管道尺寸之大,甚至连德国人都称之为“怪物”。而后,德国人又在沿海栈桥两侧挖了直径 2 米的雨水排泄口,其中一个,正是百多年后本刊记者探访过的。为了防止海水涨潮倒灌,德国人再次利用了地势坡差,

10、令出口高于水平面。Megens 并非唯一的青岛地下管线工程师,据一位资深青岛文史爱好者收藏的公文封记录,当时至少还有另一位 Hermann Wolf,也参与了地下工程建设。这批青岛地下管线中,尤其令城建专家们惊叹的,是雨污分流系统。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最初的青岛,没有地上水管,更没有下水道。进入雨季后,污水混着雨水渗入水井,污染了饮用水源,导致肠炎和伤寒在水土不服的德国人中流行,连总督叶世克也于 1901 年初死在了这场时疫中。从叶世克的继任者、另一位海军大校罗尔曼上任开始,德国人立即决定与供水系统同步建设排水系统:“通过中央输水管道提供保证安全的优质饮水,扩建下水道网,以及清运中国人的垃圾

11、等,都是面临的紧迫任务。”(胶澳发展备忘录)此前,德国青岛当局在 1899-1900 年度报告中提到:目前完工的下水道仅供疏导雨水之用,而粪尿等还要靠粪桶清除。“华人清理者没有完成好他们承担下来的工作若要置于更严格的要求之下,他们索性就不干了。”德国人暂时安排的清运方法,是用马桶倒入铁罐再拉走。一段时间后,德国人又觉得桶运有碍卫生,于是开始设置污水管道,这是他们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雨污分流的概念,然而这只限于欧人区。此后,在胶澳发展备忘录中的每份年度报告里,德国殖民当局都将地下管线建设作为重点项目陈述总结。蛋形水管的奥秘蛋形水管的奥秘青岛城市地下管线建设过程,显示了德国人特有的耐心。从论证到完工,

12、雨污分流工程持续了 5 年之久,此间,德国胶澳总督已经换过两任,但这并不影响既定的青岛城建规划。1901 年的备忘录显示:粪便和污水还是直接排放到海中,但污水下水道已进行了招标,计划施工。这项工作直到下一年才有眉目:“已与一家上海的、在建筑方面居首要地位的著名德国公司进行了联系,并很快会达成一项协议海军当局决定向这家公司入股,这样一来,在青岛住房的政策和卫生方面会保证受到更多的重视,并可能对总督府也有经济上的好处。”备忘录没有点明这家德国著名建筑公司的名称,但结合书中其他材料可以推断,这家公司是来自德国汉堡的 FH施密特建筑公司。这家至今历史资料阙如的公司,当时在德国胶澳租借地不仅承揽了许多督

13、署建筑,还参与或承包了总督府主导的许多重要的大工程,如前海栈桥扩建工程、港口码头建设工程。此时,Megens 已经因病回国,Bernick Hermann 也已经改为这家公司服务。FH施密特建筑公司同样雇佣了数以千计来自胶州湾腹地农村的华工。一张老照片显示,20 世纪初某个炎热的夏天,华工们头戴遮阳的草帽,有秩序地排着长长的队伍,静坐在沙滩上等待着 FH施密特建筑公司发薪。1905 年,青岛雨污分流下水道终于投入使用。备忘录显示,这一年“铺设了 670 米的水泥下水道,2296 米的蛋形型材管水泥管道,1144 米的陶管管道,将 116 座楼和院落接入了下水。”前些年青岛城市施工,在老城区挖出

14、的一段德制下水陶管也就是本刊记者在栈桥下水道里看到的那种蛋形陶管,居然砸不破,而后期的管道早已经锈迹斑斑。这段水泥管材如今安然矗立在青岛市博物馆中,高约 80 厘米、宽约 40 厘米,截面呈上宽下窄的鹅蛋形,能保证排水通畅、无法积存;下面较窄的部分被贴上了光滑的瓷片,除了能实现水流快速通过之外,它还可以防腐蚀。此外,在雨水管道中,还有一种被称为“雨水斗”的机关。这种雨水斗的横截面呈“h”形,可在雨水进来后将脏物沉淀到左边的“斗”中,而质量较轻的雨水则顺着右边的管道排走。如此一来,杂物既容易清理,也不会造成整个排水管道的堵塞。与这个“雨水斗”所匹配的,还有一种特制的清除器,形如苍蝇拍。该物品头部

15、可以活动,由一根绳索连接着根部。只要轻轻一拉,清除器的网状头部就可以自由活动,将“雨水斗”中的杂物轻易取出类似的巧妙设计,还包括了“古力盖”的防盗机关等等。也是从 1905 年开始,下水管道问题在德国青岛殖民当局的施政报告中第一次没有作为单独章节出现。第五任德国胶澳总督仍然是一位海军大校汪然美隆骄傲地宣称,“由于有了良好的卫生设施,青岛的卫生情况是整个东亚地区最好的”。德国占领青岛的 17 年间,关于青岛饮用水和地下管网的建设,一直未有中断,他们总共修了 12 个相互独立又彼此连接的排水系统,包括若干条地上明渠和地下管道、暗渠,至今覆盖着整个青岛西部老城区,其中雨水管道 29.97 公里;铺设

16、污水管道 41.07 公里;雨污合流管道 9.28 公里,总长度约为 80 公里。青岛污水治理专家、青岛污水处理厂总设计师姜言正评价说,雨污分流的规划是非常先进的,修建单独的污水管道,进行分类处理和排放,保障雨水管道的畅通,尤其是 100年前能意识到这一点非常不易。“即便在今天,国内很多城市也做不到这一点”。此外,一直以来,青岛石头路上基本没有裸露的尘土,除了海洋气候外,完善的污水和雨水管道设施,对市容市貌的改善显然功不可没。古力盖背后的细节与理念古力盖背后的细节与理念在青岛人看来,青岛德国下水道其实只是“简单的问题被神化”。正如作家李明所说,非常基础性的工作,“关键是要看本着什么样的态度去做”。最直接的比较体现于“古力盖”上。100 多年后,在青岛老城区,光滑的马牙石铺成的道路旁,已被踩得斑驳的德国造带“K”字“古力盖”,也成了街头一景。直到当代,青岛老城区有上百个百年前“古力盖”仍在使用中,并且乌黑光亮如新,极少锈蚀痕迹。而之后新加的国产井盖,多年间已换过几批。不仅是铸造质量的差异,德国古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